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中體西用
“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簡稱。“中體西用”萌發于明清之際西學東漸之時,反映了士大夫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不敢背離儒學,一方面又承認天文歷算船炮器械為西方之長。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也主張“中體西用”。“中體西用”完整思想體系形成在甲午戰爭以后,沈毓桂《匡時策》中說:“夫中西學問,本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勸學篇》系統闡述“中體西用”說,深受光緒帝贊許,下令軍機處印發各地督撫、學政,“頒布天下”,先后發行200多種版本,“中體西用”說因而廣泛傳播。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總論·個人文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中山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