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謙
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道德規范。意為謙讓、謙遜、不驕傲自滿。朱熹注:“謙者,有而不居之意。”孔子認為“謙”是圣人所具有的五大美德(溫、良、恭、儉、讓,其中讓即謙)之一。只有勝而不驕,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道家也主張用“謙虛善下”的精神對待政事,處理人我關系。“謙”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待人處世的傳統美德。《易傳·彖》:“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統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謙
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道德規范。意為謙讓、謙遜、不驕傲自滿。朱熹注:“謙者,有而不居之意。”孔子認為“謙”是圣人所具有的五大美德(溫、良、恭、儉、讓,其中讓即謙)之一。只有勝而不驕,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道家也主張用“謙虛善下”的精神對待政事,處理人我關系。“謙”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待人處世的傳統美德。《易傳·彖》:“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統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謂語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