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西醫學的匯通(清代道光年間—建國前 1821—1949)·陸淵雷的中醫科學化
陸淵雷(1894—1955)著有《傷寒論今釋》等。他的中醫科學化思想主要是:
(1)用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實效:陸氏認為中醫有確實的療效,應當“用科學以研求其實效。解釋其已知者,進而發明其未知者……然后國醫之特長可以公布于世界醫學界,而世界醫學界可以得此而有長足之進步”。由此可見,他的主張是使中醫學得到廣泛理解,從科學角度來證明中醫是科學,從而使中醫學走向世界。
陸氏提出研究中醫實效,不是單拿中藥來進行化學分析或動物實驗,必須要從“證”的角度結合藥來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明白中醫的學理。他的主張,已經從近數十年的中醫藥研究中得到證實。因為單純從中藥中提取某成分來研究中醫,在國內外都未獲得成功,目前中醫藥研究的趨勢,正朝著陸氏主張的以證為基礎,再結合藥來研究的方向發展。
(2)只有中醫,才能溝通中西醫:陸氏認為要想溝通中西醫學,首先要同時學習中、西醫學。中醫書帶有文學色彩,西醫書是科學內容。西醫學習中醫書較費力,中醫學習西醫的科學書籍卻能辦到。所以溝通中西醫的工作,只能由中醫來做。這種說法可能欠妥,但是他的這種依靠中醫自己來發展中醫學的觀點卻屬可取。因為從科學發展史來看,一門科學的發展,與其它相關學科會有一定聯系,其它學科對它的發展可能起到促進作用。但是,歸根到底,一門學科的發展,還是要靠自己。陸氏對待中、西醫的態度,除了上述的只有中醫才能溝通中西醫之外,一般較為客觀公正。他反對那些要消滅中醫的少數西醫,稱他們為奴隸派西醫,同時贊揚那些尊重中醫、研究中醫的西醫學家。他說:“醫學的本身,原不必分什么中西。醫界人物,卻要淘汰一下。中醫界里死守五行運氣,濫充教授,貽誤青年的人物,和西醫界里的奴隸派,一律在應當淘汰之列。”他的這種拋棄門戶之見,反對盲目崇洋的民族虛無主義和反對保守,主張革新的觀點,對于團結中西醫,發展中醫學,進行中西醫溝通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西醫匯通的問題,涉及到中醫學的存在價值與發展前途。具體來說,富于東方文化特色及中華民族特點的中醫學在西醫學于中國形成獨立醫學體系之后有無存在的必要? 如何比較中醫學及西醫學的價值?兩者能否匯通?中醫學應當如何發展?面對這個關系到中醫學的興衰存亡,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甚至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問題,從清代后期到建國之前,一直是我國醫學界爭論的熱點。建國之后,中西醫結合被我國政府確定為衛生工作的基本方針之一,這一爭論方告平息。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中醫藥學,制訂有關方針政策。中醫藥事業與我國其它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樣,取得了重大成就。1950年,政府制訂了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1955年,成立中醫研究院,并同時舉辦了第一屆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1956年,在北京等地建立中醫學院。1959年,中醫藥科技工作列入我國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1986年,成立國家中醫管理局;繼而在1988年擴建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四十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政策的指引下,中醫藥事業已成為我國醫藥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迄今為止,中醫藥研究累計獲得國家及部級科研成果四百項以上。其中,有醫史文獻研究,有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診法、辨證論治的研究,有針灸、針刺麻醉、氣功、按摩等各種治療手段的研究,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等治法的研究,有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急腹癥、骨科疾病、艾滋病等的研究,有老中醫及民族醫經驗的研究,有民間傳統療法的發掘整理,有中草藥的栽培、引種、繁殖、加工、炮制、劑型改革、質量控制和中藥藥理研究等等。研究范圍逐步擴大,成果數量逐年增多,研究水平不斷提高。這些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藥學的學術內容,提高了防治疾病的能力,擴大了醫療保健的領域,其中如青蒿素、針刺麻醉等受到了國際的重視,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圍的中醫熱及針灸熱。中醫藥學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全人類的醫療保健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上一篇:考試制·遼、金、元三代民族歧視政策下的科舉制·重女真人輕漢人的金代科舉
下一篇:清初儒學·清初儒學的哲學思想·顧炎武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