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十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多種多樣的古代建筑
今天,在安徽各地,人們不時可以看到各種式樣和各種功能的古代建筑,它們古韻流溢,向人們昭示著逝去的歲月。
(1) 文廟及科舉性建筑
今安徽境內保存下來的文廟約有近十處。從這些文廟建筑來看,因受禮制規范,總體布局大體相似,但在具體的建筑和裝飾風格上仍各有特色。如桐城縣文廟座落在縣城中心,據方志記載,該廟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原址在城關東門外,后遭兵燹,明洪武初移至今址重建,明清兩代,數毀數建。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殿旁為東西廡,前為戟門,門前為灃池,池前有欞星門。東為文昌祠,西為土神祠。祠正殿后為明倫堂。堂之傍,東為崇德齋,迄南為聚奎場,西為廣業齋。堂之后,有存存堂,為教諭署,東南為庫樓,環有書舍。又東為鄉賢祠、名宦祠,南為訓導署,署之東為啟圣祠,祠前有尊經閣、啟圣坊,中為門。南有照壁,壁外開洙泗溝,東南流入城內洗硯池。作為主體建筑的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蔚為壯觀。
在傳統時代,學而優則仕,士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步入仕途。特別是在明清時代,科舉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競爭十分激烈。中國人信奉風水學說,認為地理和建筑對人的命運有直接影響,因而各地修建了不少科舉性建筑,以求本地、本鄉、本族多出進士、舉人、秀才。比較常見的,是模仿佛教建筑的塔?;罩菖璧刈顬橥回5墓糯ㄖ?,就是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文峰塔,它位于歙縣巖寺鎮北郊,面臨豐樂河,高66.7米,逐層略內收,塔檐底層外伸1.5米,至第七層檐出2.9米,構造十分奇特。
(2) 宗教性建筑
宗教性建筑之中,最多的是佛教寺院和佛塔。蕪湖市赭山西南麓有一座始建于唐乾寧年間的古寺,初名永清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廣濟寺,清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光緒年間重建。該寺依山而筑,殿殿相連,層層高疊,天王殿、藥師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自下而上依次排列,其中地藏殿為主殿,系仿九華山肉身殿而建。繁昌縣城東南十五公里五華山下座落著隱靜寺,相傳為南朝杯渡禪師棲隱處,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游寺吟詩,故爾寺壁嵌有李白詩句,今僅有八間寶剎一座。鳳陽縣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的龍興寺是國內著名古剎之一,其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的皇覺寺,洪武十六年(1383)移至此地重建,當時規模宏大,有殿宇三百余間,連綿九華里,今僅存房舍二十余間。和縣城南鄉高莊村延慶寺東側的萬壽塔,傳為東吳孫權為母祝壽所建,七層,六角形,塔外各層每方以磚砌佛龕和拱形小門,龕內磚雕佛像盤于蓮花之上,共有佛像二百余尊。座落于宣州市金牌坑雪峰山的龍泉寺建于明崇禎年間,是僅次于九華山的皖南第二佛教勝地。
現存較重要的道教建筑,有位于亳州市城里老祖殿街東首的道德中宮,始建年代無考。宮前是問禮巷,相傳為孔子向老子問禮之地。位于巢湖市中廟鎮的中廟又稱太姥廟、圣妃廟,始建于漢代,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分前、中、后三殿,共七十余間。內殿梁描神怪,廊畫天兵。該廟南北向座落在巢湖北岸鳳凰磯上,凌空映波,有“湖天第一勝處”之譽。
(3) 祠堂與民居
安徽是宗族組織比較發展的地區,特別是皖南的徽州,向以宗族組織強固著稱,宗祠是維持宗族團結的重要手段,不僅各族建有總祠,其各級支脈也紛紛建立分祠、支祠,祠堂遍及各地,今天保存下來的仍有不少。歙縣呈坎村頭的羅氏宗祠就是有名的一處。該宗祠堂皇宏麗,其后堂稱作寶綸閣,是個規格出眾的廳閣,由明隆慶進士、大理寺卿羅應鶴的后人在萬歷三十九至四十五年(1611—1617)間所建,用以供奉皇帝賜予羅應鶴的圣旨御札和卸賜物品。該閣堪稱集明代閣、堂裝飾藝術之大成??兿h瀛州鄉大坑口村南的龍川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間。宗祠門樓和后明間大額枋上雕有“九獅滾球遍地錦”、“九龍戲珠滿天星”,小額枋上刻有仕女飲宴、舞女百戲圖等。正廳用十四根粗一百六十六厘米的銀杏木梁柱,下為整節棗樹雕成的荷花托柱。梁托為鏤空雕刻,雕有水仙花、萬年青等花卉。祠內置有一百二十八扇格扇門,雕有各種圖案,既起組合空間作用,又具裝飾功能。整個建筑,處處布滿雕刻,被譽為“徽派木雕藝術的寶庫”。
在安徽,特別是在徽州地區,還保存著數千幢古代民居建筑,著名的古民居群落主要有黟縣的西遞村、宏村,歙縣的呈坎、唐模、潛口,績溪縣的馮村、上莊等地。黟縣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元年(1190),數百幢民宅,在整體上呈臥牛形狀,縈繞村中的水渠猶如牛腸,村中四季盈水的池塘恰似牛胃,清澈明媚的南湖又像牛肚,構思之妙,建筑之美,令人嘆為觀止。位于歙縣西溪南鄉的老屋閣是一所建于明代中葉的著名建筑,占地三百四十平方米,三間三進,呈“口”字形四合院。閣正面為水平形高墻,側立面采取不對稱方式,與高墻相接,形成錯落別致的外觀。閣內樓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齊攔板,上雕精美圖案,置有“美人靠”。在老屋閣東南墻腳池塘畔有一綠繞亭,始建于明初,景泰七年(1456)重建,跨街而立,很有特色。徽州之外,安徽其他地區也有一些古民居建筑,如繁昌縣荻港老街就有一百多所清代建筑。
(4) 著名樓閣與牌坊
在安徽大地上,還點綴著一些獨具風韻的樓閣亭園。歙縣練江南岸有一座太白樓,又名太白祠。相傳唐代歙州名士許宣平隱居紫陽山、南塢,城中人久訪不遇,但見有壁題詩曰:“居隱三十載,筑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人歌隴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卻忘甲子年?!?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ba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李白在京師得知,遂至歙縣訪之,在練江之濱的碎石灘渡口見一老翁,詢之,老翁說:“門前一竿竹,便是許公家?!贝宋陶窃S宣平,李白未悟,失之交臂。后人為紀念此事,遂建太白樓,自唐以來,屢毀屢修,現存樓閣系清代所建。歙縣唐模村有一處園林,名檀干園,俗稱小西湖,園內原有亭臺樓榭多處,現存鏡亭為園中內湖水榭,亭內四壁嵌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朱熹、趙孟覜、董其昌、祝允明、文征明、朱耷等十八位名家書法碑刻十八方,鉤摹極精。位于滁州市瑯琊山的醉翁亭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名聞天下,該亭建筑結構上頂為歇山式,吻獸伏脊,飛檐翹角,有立柱十六根,周圍設置木欄,亭旁山崖有南宋崖刻“醉翁亭”篆體三字。
安徽各地,還保存著不少牌坊,尤以徽州地區為多。在今天歙縣解放街和打箍井的十字路口上,矗立著一座古樸雄偉的石坊,名叫“大學士牌坊”,俗稱“八腳牌樓”,是為紀念許國于萬歷十二年(1584)修建的。石坊采用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圓石,仿木構造型,平面呈長方形,高十一點五米,四面八柱,各聯梁枋,整座牌坊實際上是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側單間雙柱三樓的牌坊組合而成的,上面雕滿了精美圖案。歙縣棠樾村東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地屹立著明清時代的七座碑坊,自西至東依次為鮑燦坊、慈孝里坊、鮑文齡妻坊、樂善好施坊、鮑文淵妻坊、鮑逢昌坊、鮑家賢坊。這七座牌坊雖有不同時代的建筑特點,卻又表現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上一篇: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搖籃·夏王朝的發祥地
下一篇:草原文化·牧人的一生·多種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