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清代墨學·關于 《墨子》 的校注
清代自乾嘉時期起,考據之學大盛,在這種風氣下,對墨子的校注取得了重大進展。
清初,傅山有《墨子大取篇校釋》,是為清人注墨之始。陳夢雷、蔣廷錫有《墨子匯考》,匯集了有關墨子的資料。(在《古今圖書集成》中)
乾隆時,畢沅作《墨子注》(1883年撰),是第一部校注《墨子》全書之力作。他吸收了同時人盧文弨、孫星衍、翁方綱的成果,遍覽唐宋類書古今傳注所引,正其偽謬,匡正脫失,于其古字古言,通以聲韻訓故之原,使許多疑問豁然得解。畢書雖尚有疏誤,但功不可沒,在當時和后世影響甚大。
其后,出現了大批讀《墨子》札記,就書中某些字句進行考辯,如朱亦棟《群書札記》、洪頤煊《讀書叢錄》、王念孫《墨子雜志》、戴望《墨子校記》、張文虎《墨子隨筆》、俞樾《墨子平議》等,都對墨學有所貢獻。而專書則有張惠言《墨子經說解》(1793年撰)、蘇時學 《墨子刊誤》 (1867年撰)、王樹枏《墨子斠注補正》 (1887年撰) 等。
清代注墨的集大成者是孫詒讓(1848—1908)的《墨子間詁》 (1895年初版,1910年定本出版) “間詁”取自許慎注漢淮南王劉安書為《鴻烈間詁》,“間者發其疑牾,詁者正其訓釋”。孫氏屬于經古文學派,以三十年之功力,集畢沅以后一百余年之墨學研究成果。“凡諸家之說,是皆從之,非皆正之,闕略者補之。……旁行之文,盡還舊觀。訛奪之處,咸秩無紊。蓋自有《墨子》以來,未有此書也。”(俞樾《墨子間詁序》)全書包括正文十五卷,附錄有《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緒聞》《墨學通論》《墨家諸子鉤沉》,資料甚為豐富。不過孫氏不懂自然科學和邏輯學,因而其《墨經》注釋不及其他篇。
其后,王闿運有《墨子注》 (1903年撰),曹耀湘有《墨子箋》(1906年撰)、沈湛約有《墨子經說校正集解》,鄧云昭有《墨經正文解義》 (1896年撰) 等專書。
札記類則有王景曦《墨商》、劉師培《墨子拾補》、于鬯《墨子校書》、陶鴻慶《讀墨子札記》等。
上一篇:《唐律》學·現代《唐律》學·關于《唐律疏議》的制作年代
下一篇:墨學·現代墨學·關于《墨子》全書的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