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宋明的《三禮》學·《儀禮》 圖的興盛
熙寧年間的科舉改革后,《儀禮》不再是考試科目,因而研究者遠不如《周禮》多,經注的訛脫倒誤日甚一日。南宋乾道八年(1172),兩浙轉運判官直秘閣曾逮刊印《儀禮鄭氏注》十七卷,張淳引據后周廣順三年(953)及顯德六年(959)刊行的監本、汴京的巾箱本等,校訂《儀禮鄭氏注》的文字錯誤,隨后又將所改字句匯為《儀禮識誤》三卷。淳熙中,李如圭作《儀禮集釋》三十卷,李氏又用當時能見到錯誤較少的古本,參考唐石經、陸德明《經典釋文》及張淳《儀禮識誤》,校正當時通行的《儀禮》刻本的文句和字體的錯誤,一一加以辨正,并附案語于下。李氏共添補經文脫字二十四,改正錯字十四,刪除衍字十,添補注文脫字五百零三,改正錯字一百三十二,刪除衍字一百六十九,考訂詳審,有較高學術價值。
宋明時期研究《儀禮》的著作主要有: 魏了翁《儀禮要義》五十卷,此書有感于《儀禮》鄭注的古奧難通,賈疏的繁瑣蕪蔓,全書條理不明,乃以十七篇各為條目,節取注疏的精義錄于其下,使條理簡明,儀節井然,故名之為“要義”,極便于學者。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此書初名《儀禮集傳集注》,以《儀禮》十七篇為經,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關禮的記述,分類附于經文之下,又詳列諸儒疏解之說?!秲x禮》儀節繁冗,讀者多不能把握,朱熹乃將經文按儀節分斷,每節之末均標明為某事,全書脈絡由此隱現,頗富創意,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江永《禮書綱目》、胡培翚《儀禮正義》等均沿用此例而加以完善?!秲x禮經傳通解》共六十卷,其中《家禮》五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卷,《邦國禮》四卷,共二十三卷為朱熹手撰,二十四至二十七卷為《王朝禮》,是朱熹未定之稿。其后朱熹門人黃榦續修《喪禮》十五卷,楊復續修《祭禮》十四卷,全書始成。元吳澄《儀禮逸經傳》二卷,從有關禮書中輯出所謂 “逸經”八篇: 《投壺禮》、《奔喪禮》、《公冠禮》、《諸侯遷廟禮》、《諸侯釁廟禮》、《中霤禮》、《禘于太廟禮》、《王居明堂禮》。又從《大、小戴禮記》中輯出 “記”十篇:《冠儀》、《昏儀》、《士相見儀》、《鄉飲酒儀》、《鄉射儀》、《燕儀》、《大射儀》、《聘儀》、《公食大夫儀》、《朝事儀》。吳氏意欲以此補《儀禮》之缺。敖繼公《儀禮集說》十七卷,敖氏不滿鄭注,故刪其不合經義者,取疏記或先儒之說代之,間下己意。朱熹將《儀禮》十三篇之后的“記”,分割后附屬于各條經文文句之后,敖氏認為,經文之“記”并非如朱熹所說是專為某句而設,往往有為兩句或兩句以上的經文而設,也有在經義之外別見于其他禮儀的,所以仍將記文復原,敖氏深于禮學,治學頗嚴謹,亦有心得。
宋明《儀禮》研究有一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儀禮》圖研究的著作大量出現。讀《儀禮》必須首先了解古代的宮室制度,然后,人物的揖讓進退,器物的陳設方位才能了然于胸。相傳鄭玄曾作《三禮圖》,但《后漢書·鄭玄傳》并無鄭玄作禮圖的記載,可能是鄭氏門人所作,托名于鄭玄。見于史籍記載的,最早作禮圖的人是后漢侍中阮諶。阮氏受學于潁川綦毋君,作《禮圖》三卷,但大多不據禮經文意,所引漢代史事也往往與鄭玄之注不合,而以綦毋君之說為據。此外,據《唐書·藝文志》,夏侯伏朗有《三禮圖》十二卷,張鎰有《二禮圖》九卷;又據《崇文總目》,梁正有《三禮圖》九卷。隋開皇中,禮部也曾奉敕修撰禮圖??梢姡Y圖的問題,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
后周顯德中,周世宗修定禮典,由于年代久遠,宗廟彝器大多失去原貌,工匠乃隨意制作,無所遵從。于是,世宗命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聶崇義,考定禮器形制,供有司營造。聶氏遂搜羅前代《三禮》舊圖,共得六種,重加考訂,而成《新定三禮圖》二十卷,于宋建隆三年(962)奏于太祖,經儒學之士參議論定后,太祖下詔頒行。此書分冕服圖、宮室圖、投壺圖、射侯圖、旌旗圖、祭玉圖、鼎俎圖、喪服圖等十六部,引經據典,圖文并茂,對于研究古禮,有一定參考價值。由于古器物失傳已久,考古學又尚未興起,可以參考的文物極少,所以禮圖的復原有相當的困難。聶氏所作之圖,毫無來歷,望文生意者較多。如“谷璧”則在璧上畫谷,“蒲璧”則在璧上畫蒲,宮室車服之圖也多有類似的情況,因此歷代學者對此書評價并不高,沈括《夢溪筆談》、歐陽修《集古錄》、趙彥衛《云麓漫鈔》等都譏其好臆測古制,楊復有《儀禮圖》十七卷及《儀禮旁通圖》一卷,此書全錄《儀禮》十七篇經文,疏解文意,均以圖示,共二百零五幅?!秲x禮旁通圖》則按宮廟門、冕弁門、牲鼎禮器門等分類設圖,附于書后。此書依經繪象,隨事立圖,頗便于閱讀,但圖例不嚴,方向、比例都無定規,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宮廟圖也頗有疏略。但瑕瑜互見,不可一律否定?!秲x禮集釋》、《儀禮經傳通解》也都單列《釋宮》一篇,作為全書大綱。宋儒對禮圖的關注,反映了 《儀禮》研究的深入。
上一篇:詩文評·名著簡介·《人間詞話》
下一篇:三禮學·《三禮》概說·《儀禮》的成書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