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成
一、狀元的故事和傳說
北宋元祐七年(1092),張九成(字子韶,號橫浦居士)出生于開封(今屬河南)。這時的大宋帝國已開始走下坡路,邊患日重。靖康元年(1126),金兵渡過黃河,攻下開封,擄走了徽宗、欽宗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貴戚和大批財物。宋徽宗的第9個兒子康王趙構正在河北作戰,得以逃脫。靖康二年(1127),被擁為皇帝,是為高宗,年號建炎。
在戰亂中,張九成一家南遷錢塘(今浙江杭州)避難。張九成的幼年及青年時代均是在人心惶惶的動亂年代里度過的。他從小刻苦讀書,8歲能默誦六經,10歲時就擅長文學,14歲時來往于郡里的鄉學,十分用功,不畏艱難,潛心學習。曾拜理學家楊時為師,學問日益長進。
由于連年戰亂,科舉停止。張九成為無法實現科舉入仕的理想而嘆息。有一次,他夢見殿試放榜,高中狀元。雖是南柯一夢,卻更加激起學習熱情。
建炎三年(1129)年初,金兵南下揚州。十月,金將兀術率兵過江,追擊宋高宗,被擊敗于桐廬(今浙江桐廬)牛山下,擄掠人財北退,又遭韓世忠大軍截擊,受阻達480天,從此退守長江以北,一個時期沒敢再用兵。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政權,暫時平穩以后,紹興二年(1132)第二次開科取士。高宗為了光復中興,提出在殿試對策中,如有能為治國安邦提出好的建議者,給以好的名次。
楊時對張九成說: “這是中興以來第二次開科,你在對策中應鼓勵皇上要有剛強寬廣的胸懷,不要為一時的挫折而灰心喪氣。”
殿試時,張九成在策文中寫道: “愿陛下剛強奮進,不要為艱難而沮喪。臣以為,金人有必亡之勢,中國有必興之理。因為從歷史上看,好戰的必敗,不講禮義的必敗,人心不明的必敗,金人占了這3個必敗的因素。”
在具體問題上,張九成著重提出不要任用、更不要聽信宦官的建議。他寫道: “歷代中興的帝王,大都以仁義為尚,不聽讒言,不任小人,這是中興的根本。宦官插手朝政,是國家不祥的征兆。現在,有的宦官干預朝政,這是臣所擔憂的。應該讓宦官們按其職責服侍皇上,打掃宮苑。如果他們當中有結交往來的,應明令嚴禁; 如果有干預政事的,應立即誅滅。”
相傳,張九成寫到“豎貂聞于齊而齊亂,伊戾聞于宋而宋危”,即豎貂、伊戾兩個宦官禍國的史實,有宦官前來偷看他的對策,張九成掩卷正色說: “正在說你們呢,請不要看!”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對此事有記載,但略有不同,說:“張九成參加殿試,到吃飯時策文還沒寫完。宦官來催,張九成說: ‘現在正談到你們呢!’”
張九成還寫道: “民間百姓都知道享受天倫之樂,陛下貴為天子,冬不得溫,夏不得涼,早晚無處去請安,感時遇物,難道不想念被擄走的兩位皇帝嗎?”
張九成的殿試受到高宗賞識,欽定一甲第一名。這一年,他40歲。他對策中的一些名句,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如“澄江瀉練,夜桂飄香。陛下享此樂,必曰: ‘西風凄動,兩宮得無憂乎?’”后來,李清照在詩中寫有“桂子飄香張九成”,就是指他策中的用語。
據說,由于張九成的對策忠憤激發,無所顧忌,被欽點為第一,凌景夏第二。當時,有一個叫呂顧的大臣說凌景夏的詞比張九成好,請高宗更改。高宗卻說: “士人初進,便須區別是忠是佞。張九成所對,上自朕躬,下至百執事,所講無所畏避,宜首選。”
二、初入仕途多艱辛
張九成高中以后,初次外放,任為鎮東軍簽判。簽判全稱“簽書判官廳公事”,是個幕僚官。
金主為了鎮撫華北地區,并為了在金宋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地帶,把宋的叛臣劉豫扶持起來,建立所謂齊國,管轄陜西、河南等地,這實際上只是金人手中的一個傀儡政權。
早在張九成殿試的對策中就認為: “劉豫背叛君親,委身于夷狄,奸邪無道,這是小人,如同兒戲,不必顧慮。”因為張九成策文的內容、文采均好,在民間廣為流傳,偽齊在宋朝的間諜也得到了它,見內容涉及劉豫,就帶回偽齊,呈給劉豫。劉豫讀后恨透了張九成,召了刺客,去臨安尋找機會刺殺張九成。張九成聽說后十分坦然,毫無懼色。
劉豫還在大街上張貼告示,討伐張九成。這些話傳到了高宗耳中,卻誤傳成了張九成去開封歸附劉豫。他問沈必先:“有沒有這件事?”沈必先上奏,張九成正在做官,兩天前還有文字上報。高宗調查以后,明白了原因,對他進行了褒嘉。
當時,有些百姓為了生活,違犯了食鹽只準政府曬制販運的“鹽禁”,私自曬鹽。提刑官張宗臣要逮捕幾十個曬私鹽的百姓。張九成偏向百姓,說不可逮捕。張宗臣不高興地說“這是丞相批準的法令。”張九成說: “皇上多次下詔,要體諒民情。你不領會皇上的意思,只聽丞相的,這是為什么?”張宗臣大怒。張九成辭官而去。
張九成在經學研究上素有成就,遐邇聞名。辭職之后,許多人慕名前來求學,其中不乏名士。
趙鼎出任丞相以后,在政治上主張對金作戰,以圖恢復中原,同時推薦、選用人才。他推薦張九成為太常博士,到職時改為著作佐郎,不久由副職任為正職,即著作郎,負責朝中撰擬文件告示,同時負責記錄每日朝中大事,稱為“日歷”。
以后,張九成又外放為浙東提刑,但是他辭官未就。趙鼎再次舉薦,任為宗正少卿,禮部侍郎兼侍講,又兼刑部侍郎。侍郎為中央各部的副職,僅次于尚書。張九成既有學術上的侍講官職,又身兼禮部、刑部兩部的侍郎,成為朝中有權勢的大官。
任職期間,發生了一個案件。有一個人因被誣告而判罪,最后定為“大辟”罪,這是一種殘酷的死罪。張九成詳細閱讀了案件的卷宗,認為證據不實,可疑處很多,請復審。結果,真是一樁冤案。朝廷以為張九成平反了一宗冤案,應該給予獎賞,而他說: “我在刑部任職,造成冤案,我也有責任,哪能領賞?”堅決辭卻。
三、主戰反被秦檜罷官
宋高宗時期,對金人的和與戰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一派力主討伐,恢復大宋版圖; 一派主張委曲求全,與金議和,有的甚至不惜投降賣國。高宗在秦檜等人唆使下,殺害了抗戰派愛國將領岳飛,解除了韓世忠、張俊等抗戰將領的兵權。朝中大權逐漸為投降派把持。
金主向宋誘降,提出“議和”,而其實質是要宋向金俯首稱臣。金人提出以后,朝中大臣議論不止。趙鼎是主戰派,張九成支持趙鼎,對他說: “金人實際上是虛張聲勢,以圖撼動中國。”他提出,如果議和,應該以宋的條件為依據,不能任憑金人所為。他提了10項條件,說金人承認這10項條件才能談判和議。正在這時候,趙鼎因竭力主戰,反對秦檜被罷官。投降派秦檜獨攬大權。皇上問張九成的看法,他仍堅持: “敵人多詐,不可輕信其言,不可不查!”秦檜借口張九成在皇帝面前妄議西漢災異,有忤皇帝之罪,謫為邵州(今湖南邵陽)知州。
秦檜,世之奸賊,對張九成仍不肯罷休。張九成到邵州后,前任留下的是空虛的倉庫。秦檜死黨何鑄把罪名加在張九成身上,又把他誣為趙鼎一黨。張九成終于被免去職務,連州官也做不成了。張九成心底坦蕩,并不避諱與趙鼎意見一致。秦檜以此向高宗進讒言: “自古朋黨為奸,無不害怕皇上知道,這個張九成卻不怕。這樣的人不能做行政官,讓他管宮觀吧。”宋代建了一些道教宮觀,各有一名官員管理。于是,張九成被徹底罷去行政職務,去江州(今江西九江)管理太平觀。
四、婚姻生活
張九成少年時代,有一天晚上與朋友凌季文在河邊散步,見到前邊有一個女子,衣冠楚楚,他們二人快走,卻怎么也趕不上,二人心里奇怪。走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女子突然回頭一笑,竟是一個絕色美人。二人又驚又喜,才要上前詢問,那個美人卻從水面上緩緩走去。
張九成結婚后,妻子不幸早逝。中狀元以后,為他說媒的很多,他卻選了浦口馬氏為繼妻。這個馬氏是個寡婦,人人都驚奇張九成的做法。
原來,馬氏初嫁于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吳察,生了一個兒子,已經7歲,吳察死后,由姑姑龔氏撫養。張九成偶見馬氏,見她姿色同少年時見到的女子很像,因而,不顧社會輿論娶了這個寡婦。這個馬氏卻無福分,嫁給張九成僅2年便患病而死。馬氏死后,張九成為她撰寫了墓志銘,敘說了自己與她的結合,毫不隱飾這段戀情。
張九成早年信佛,晚年更為誠篤,與愛情婚姻不如人意亦有關系。有一天,他參拜參喜禪師,禪師以話試探他:“緣何起得早,妻被別人眠。”張九成聽后大怒,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侮辱。于是,參喜禪師笑道: “看來,你俗心還很重呀。”
張九成婚姻的不幸,導致他曾一度削發為僧,號為“無垢子”。
明代邵燦曾以張九成為生活原型,寫成傳奇劇本《香囊記》,描寫張九成考中狀元后,與妻子貞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張九成大魁天下后,因得罪了丞相,被遣為岳飛幕下,參加抗金戰爭,不久又奉命出使金邦,被拘囚。張九成的母親及妻子貞娘等在家中。有一乞丐拿著九成的紫香囊討食,并偽說九成已戰死疆場。張九成的弟弟張九思聽說后乃赴前線尋兄。金兵破汴京開封后,貞娘與母親逃難,中途失散,寄居在周姥姥家。有趙運使之子,從乞丐處將紫香囊買來,作為聘禮,欲強娶貞娘為妻。這時,九成自金邦逃歸臨安(杭州),得授觀察使,遇貞娘持紫香囊前來告狀,夫妻相會。終又找到母親與弟弟,全家團圓。
這個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它表現了張九成對愛情的忠貞。
五、謫居南安14載
張九成被秦檜貶去管理太平觀,但秦檜心毒手辣,仍不肯罷休。
經山名僧宗杲,喜談禪理,不少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張九成一向研究佛學,因而也往來于宗杲門下。秦檜以小人之心,認為這些人聚集在一起,難免說他的壞話,于是,指使詹大方,像當年誣陷岳飛一樣,誣陷張九成謗訕朝政。高宗不知真假,遂罷去張九成一切職務,貶謫南安軍(今江西大余)。
在南安軍期間,張九成潛心讀書,研求學問。《鶴林玉露》記載,他住在城西寶國寺,他的居室有一扇矮窗。或每日黃昏,室內漸暗,或清晨天尚未大明,他就拿著書在窗前閱讀。時間長了,當他離開南安軍寶國寺的時候,他居室窗前每天站立讀書的地方,方磚上已留下了深深的一雙鞋印。
被貶謫之后,張九成生活清貧,但他安之若素,有人送他黃金,他堅辭不受。
張九成雖然離開了官場,但仍與官場上的朋友往來。汪應辰也因反對秦檜而遭貶,二人仍書信往來。張九成父親病故,汪應辰前來吊唁,互通聲氣。
另一個反對秦檜而遭貶謫的人洪忠宣,死后其靈柩經過南安運回原籍。張九成不顧個人安危,親自祭奠。祭文中寫著:“年月日具位某,請以清酌之奠,告于某官之靈,嗚呼哀哉!”
張九成被謫南安達14年之久。
六、創“橫浦學派”
張九成被秦檜貶謫的地方,地濱橫浦,因而曾名橫浦,張九成也就自號為橫浦居士。
在學術上,他著述甚豐,學生也不少,終生研究經學,注釋儒家經典,有很多獨創性,是宋代的一個大儒學家,他的門徒繼承其學,世稱橫浦學派。
張九成在研究儒家著作的同時,也研究佛學,并與宗杲、參喜等大師交往。他在訪問參喜禪師時說: “打死心頭火,特來參喜禪。”認為已解除俗念,而參喜以為他“輕輕撲一扇,爐內便起煙”。說他世俗觀念并未擺脫,仍是一扇就著火。
他的學說揉合儒佛而為之。他開創的橫浦學派,遭到朱熹等人的攻擊,未能大興。
張九成的主要著作有《橫浦集》20卷,早在宋紹定年間,已梓刻問世。
他還著有《尚書詳說》50卷。后人于明代編成的《橫浦全集》,收有他關于《大學》、《中庸》、《孝經》等疏證。另外,他還寫有《孟子傳》29卷,《書傳統論》6卷,《心傳》3卷。
七、“見玉帶則止”
秦檜死后,張九成才被召回京都,任命為溫州(今屬浙江)知州。到任以后,吏部派來官員督促郡中居民繳納軍耗,百姓不勝其負擔,無力繳納。張九成上書吏部,力陳這種做法的弊病,而吏部不聽,堅持征收。于是,張九成掛冠辭官而去。
宋人葉紹翁在《四朝聞見錄》中記載,張九成讀書的時候,遇到一位異人,說他“見玉帶則止”。他中狀元當了官,有人說已經應驗了。但辭官以后已經病重。有一天與客人交談,共同看一條玉帶,客人介紹說: “這是王欽若當年以計取的上方玉帶。”張九成一生遭奸臣陷害,痛恨奸臣,他見到玉帶就說: “奸臣! 奸臣!”聲音漸小,溘然而世。此說雖然虛妄,卻也反映了張九成痛恨奸臣的心情。張九成死時68歲。寶慶初年追贈為太師,封榮國公,謚號“文忠”。
上一篇:張之萬
下一篇:張書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