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學
酈學,系因研究酈道元的《水經注》而得名。自北魏末年《水經注》寫成之后,在北宋以前的五百多年間,它的流傳全靠傳抄。輾轉傳抄的結果,許多手抄本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缺錯漏。自北宋開始雕板印刷以至元明,所有各種刊本,也因各自根據的底本不同而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經》文與《注》文混淆,即有的地方,將《經》文錯為《注》文,或者將《注》文當成了《經》文。(2)水道下的《經》和《注》文內容錯亂,即有些地方,把甲水道的描述內容錯放在了乙水道下。(3)在不同抄本和刻本中,都有錯頁、錯段、錯行和錯衍字,以及遺漏等。這些錯誤,嚴重地影響了對《水經注》的正確利用。因此,從金代以來,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許多學者便相繼不斷地對《水經注》進行研究校釋:有的補綴缺遺,有的辨析《經》、《注》,有的重次篇目,更多的是從事各種版本的校勘和訛誤的訂正。他們各有發現,各有訂正,其有成就者至少有五十家。此外,有些學者還從文學的角度、地理的角度,對《水經注》進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們把有關《水經注》的這些研究和校釋工作,稱之為 “酈學”。
上一篇:通鑒學
下一篇:易學·易說述略·陰陽升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