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中國”正統·道統之基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其立足生根的中國之土;要了解儒學正統,首先要分析它所生長發育的文化生態。華夏文化與周邊夷狄文化的差別,根源于其文化生態的不同。
儒學產生于黃河流域,是一種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是農業經濟、宗法—專制社會的產物。
溫暖濕潤的氣候,疏松肥沃的土壤,水量充沛的河流,為華夏族的祖先提供了農耕經濟的良好場所。大約7000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是一個很好的典型。這里處于涇渭平原的浐水之濱,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成了原始部落的定居佳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之一。從這里發掘出來的小米、生產工具、帶有各種刻畫的陶器,反映了中國古代文明發展開端的成就。“自五帝以來,都邑之自東方而移于西方,蓋自周始?!?王國維《殷周制度記》)因此,西安一帶便逐漸發展為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漳、滏流域的安陽,洛水流域的洛陽,及黃河之濱的開封等地,也都是當時最富饒的地區。
遼闊的中原大地,沒有什么天然障礙,易于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和統一國家的形成。然而它“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商書·禹貢》),南方炎炎千里,北有寒山飛雪。三面有山,一面臨海,這種半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又對華夏地區與域外的交往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對于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色而與西方文化迥然相異的儒學的形成,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眾多的人口、有限的耕地,迫使華夏居民安土重遷,精耕細作。在《詩經》中有“十千維耦”、“千耦其耘”的十分壯觀的農業勞動的場面描寫?!坝怼⒐刑煜?。”(《論語·憲問》)統治者必須“先知稼穡之艱難”(《尚書·無逸》),“王其萑耦”,“王往萑耦”,重視農業勞動,才能取得百姓的擁護而擁有天下。夏禹“致費于溝淢”(《史記·夏本紀》),周族的十世祖先古公亶父率眾遷至岐山,“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詩經·大雅·綿》),精心組織農耕。
公元前十世紀,作為農業部族的殷人進入有文字可考的青銅器時代,他們銅、木、石器并用,廣泛種植黍、稷、麥、稻。周人亦以農立國。他們奉農神后稷為先祖,高度贊揚后稷不分疆界,教民學習農耕技術。公劉繼之,倡導農耕,“周道之興自此始”(《史記·周本紀》)。土地實行國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耕地常常按“井”字劃分成九塊,農奴在事實上而不是在法律上占有份地(私田)。他們必須首先在領主的公田上耕作,“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化的進程加快了,鐵器、牛耕的廣泛采用,選育嘉種、防治螟螣蟲害等技術的推廣,使中原地區的農業得到較早的發展并達到較高的水平。齊魯地區的農業種植已實行一年兩熟的耕作制,農業的發達,更加強化了人們的定居意識,以及對土地的眷戀。人們“早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墨子·非命下》),“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王世紀·擊壤之歌》)。廣大農民用他們有力的脊梁,肩托起中國社會的大廈;發達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孕育了重鄉戀土、和平自守的農耕文化,而與“朝山陽,暮山陰”、“隨畜逐水草往來”的游牧文化以及商民經濟發達、內外交往頻繁的商業文化相區別。導致了儒學求實重民、樂天知命、平和中庸的特點的形成。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種典型的以血統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專制社會。中國最早的國家,是氏族部落之間的兼并戰爭的結果。黃帝在與炎帝、蚩尤等部落集團的征服戰爭中獲得了勝利,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各部落。后經顓頊、堯、舜、禹直到夏王朝的建立,氏族部落酋長的權力不斷向王權轉化,對部落方國的征服與反征服的斗爭亦未停止過。從夏到商、周,無論是在統治階級內部還是在被征服的部落方國內,每一氏族就是一個軍事系統,原始氏族血緣關系基本上未遭破壞地保存下來。統治者利用血緣關系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將氏族制逐漸發展成為宗法制?!坝商朴菀云谥?,中間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時代,而所謂宗法亦于此時最備。其圣人,宗法社會之圣人也,其制度典籍,宗法社會之制度典籍也?!?嚴復《社會通詮》譯序)宗與族緊密關連,但有所區別。“族”指有血統關系的群體,其中沒有主從之別。“宗”則指親族中的尊者,有根本,主旨之意。宗法制度與專制制度緊密相聯。古文中的“父”作,《說文》稱:“父,巨也,家長率教者也,從又舉杖。”它與金文“尹”字(寫作
)十分相近。 尹是掌權握事者,尹字加口,則是“口發為號”的君。這種從氏族轉化來的專制國家,以農村公社為基層組織,借助于宗族的力量以加強社會統治,這是主張以孝悌為本、以忠孝仁義統治天下的儒家思想的社會政治基礎。
孔宅古井
從夏、商、西周,直到清朝末年,中國社會經歷了數千年滄桑,但相對封閉的大陸—海岸型地理環境、以農為本、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組織—家族是國家政權的基礎這些文化生態的基本內容,卻一直變化不大。它們是儒家道統的自然、社會基礎,與儒家道統相互作用,互相強化。
上一篇:宋明理學·形成因由·道家
下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大同世界—道統之社會觀·重農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