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方向·正君心是天下事之大本
宋明儒學在政統方面探討的一個重點問題是君的問題。
程認為治理國家有“治之道”與“治之法”,前者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后者為建立綱紀、定分盡職、創立制度之事(參見《粹言》一,《論政篇》)。在治道中,最根本的是尊王道之君,并且要“引君當道”。程頤說:“極天下之光大者,唯王者能至之。”“天位之尊,四海之富,群生之眾,王道之大,極豐之道,其唯王者乎!”(《伊川易傳》四,《豐卦》)在程頤看來,君王集天下尊貴、富有、仁德于一身,并以此以養天下臣民,“天子養天下,諸侯養一國,臣食君上之祿,民賴司牧之養,皆以上養下,理之至也”(《伊川易傳》二,《頤卦》)。所以,君王理應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并以其為樣板。但歷史中的君王有行王道之君,有行霸道之君,臣民擁戴的是實行王道之君,是施政出于仁心、極人倫之至的君王,而不是施政出于私心、以智巧武力奪天下的霸道之君。因此在程頤看來,治國之本還在于“引君當道”,就是引導君王實行王道。行王道,是替天行道,你說的話是天命,你要討伐誰是奉天討伐。而如果君王不行王道,就是失君道;失君道,就是不合天道;不合天道,天下臣民乃至各國諸侯就不會再擁戴你,并且人們會謀求有德之君,使王天下,那君王的位子就要換人了。
朱熹更是提出“正君心是大本”。他說:“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其余萬事各有一根本,如理財以養民為本,治兵以擇將為本。”(《語類》卷一○八)朱熹這里所說的大本是“急務之最急,而尤不可以少緩者”(《文集》卷一一,《戊申封事》)。朱熹認為:“人主之心正,則天下之事無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則天下之事無一得由于正。”(同上)比如,君心正,“論賢才,杜私門”,這是把握了“專政之要”;“擇良吏,輕賦役”,這是把握了“養民之要”;“公選將帥,不由近習”,這是把握了“治軍之要”;“樂聞警戒,不喜阿諛”,這是把握了“聽言用人之要”(《文集》卷二五,《答張敬夫》)。反之,君心不正,則親小人遠賢才,權由私門;縱猾吏,橫斂巧取,民不聊生;命卿置將,皆由近習;不聽諫諍,喜聞阿諛,這樣就會國家危亡。總之,君心正,則萬事正;君心不正,則萬事不正。
怎樣正君心呢? 朱熹提出“心之術在仁義”,即要君主心懷仁義,以仁義之心治理天下事。其次要求君主“以嚴恭寅畏為先務,聲色貨利為至戒”(《文集》卷二五,《答張敬夫》),要求君主對待“仁義”之心,要“兢兢業業、精之一之、克之復之、如對神明、如臨淵后”,非常謹慎、非常精心,不敢有須臾怠慢之情;并且時時要禁戒聲色貨利,不為物欲所侵犯。
為了幫助正君心,朱熹還提出設立各種官職以協助。他主張“建師保之官(帝師)”,講明義理;“列諫諍之職”,規定王惡;而人主飲食、衣服、器用、次舍以及宦官宮妾等事,全由“冢宰之官”制定“有司之法”以禮約之(《文集》卷一一,《戊申封事》)。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古代文學·戰國文學繼承并發展了六經傳統·楚辭與賦
下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中國”正統·正統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