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揚東播西·儒學對俄國的影響·俄國漢學家對儒學的研究
盡管十月革命前俄國對中國儒學的研究因政治原因存在著離開史實、任意曲解的現象,但研究的面涉及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等廣泛領域,不少譯著也有一定的價值,使儒學在俄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俄國學者對孔子及其儒學評價很高。格奧爾吉耶夫斯基在《中國的生活原則》一書中說:“孔子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具有為博得周圍人的完全尊敬所必須的一切品質”;“孔子當官具有做官人所必備的一切優秀品質:通情達理、心地善良、積極不倦、待民寬厚以及剛毅果斷的精神。”(第287頁)克雷姆期基在《孔子學說實質概述》一書中也說到:“孔子把知識和美德結合起來。他溫和、寬宏大度、克己、忍耐,他謙恭賢明,大公無私,蔑視財富,對人殷勤尊敬,彬彬有禮,和藹可親,待人親切,他莊重而毫不陰沉憂郁或盛氣凌人,他對人體貼入微而有禮貌,所有這些,都是他不可改變的品質。”(第2—6頁)庫羅斯托維支在《中國人及其文明》一書中高度稱贊孔子“恭謹、嚴肅,而且非常沉著,即使處在生命危急時刻也都鎮靜自如”,“不大貪求世上富貴,而且安于貧困”(第469—474頁)的性格特點。
俄國學者對孔子儒學中的倫理道德的研究頗有見地。他們首先看到了孔子以德治國的主張和對道德社會作用的強調。正如格奧爾吉耶夫斯基所說的:“孔子十分清楚地懂得使他的祖國瀕于危亡的根本原因,重要的不在于民貧和士大夫對于荒蕪土地的爭奪,重要的是全國人都失去了生活原則,廢棄了舊的,但為以后生存所完全需要的新的原則沒有建立。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在道德上感到空虛和幻滅,因此,家庭敗壞,社會瓦解,國家危亡。孔子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闡明和確定人的道德基礎。”(《中國的生活原則》,第287頁)1905年圣彼得堡出版的俄國《大百科全書》第11卷也指出:“如果每一個人或甚至只是現世的一些大人物都能履行道德所要求的規范,那么人類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并可臻于至善之境。”(第667頁)
其次,他們研究了孔子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規范,認為“忠”、“孝”和“中庸”三個德目是最重要的。例如庫羅斯托維支在他著的《中國人及其文明》一書中說:孔子的一大功績“就在于他闡明了普遍道德的理論,而這無疑有助于中國社會上健康的道德原則的產生和確立”(第491頁)。克雷姆斯基認為孔子特強調忠、孝和中庸。他在《孔子學說實質概述》中說:“孔子要求在下位者都要像兒子般的服從君主,對國君要忠、要愛,要敬,要絕對服從,……甘心為國君犧牲一切,遇必要時甚至犧牲生命。”又說:“孔子認為父母的權力是最高權力的支柱。”“凡能聽從父母之言并要求子女也這樣做的人,決不會犯上。凡自幼就受禮和義的熏陶,懂得孝敬父母和尊重長上的人,決不會作亂。”還說:“最可靠的幸福存在于中庸之中,因此必須熱愛中庸。”(第13頁)這些見解,頗有精到之處。
再次,他們研究了孔子的經濟思想,認為孔子重農、重經思想與政治倫理是相結合的。例如,格奧爾吉耶夫斯基在《研究中國的重要性》中指出,孔子主張“開發國家自然財富,不應用剝削別人的方法,而要靠自己的勞動,并且在需要的地方,還要用合作的方法”,“采取聯合的活動”(第178頁)。這種靠勞動與合作的正當手段使社會財富增值的義利結合的思想,是積極進取的思想,是“向往文明的精神生活”(同上書176頁),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的可貴思想。他還說:“人民只是在有了充分的物質財富以后,才懂得仁愛和團結,并完全具有人道的精神。”又說:“孔學在引導中國人向著道德進步和政治進步的道路前進時,也引導他們向著達到我們以上所說的那種理想的經濟進步道路前進。”(同上書,第179頁)
俄國學者對孔子的教育思想更為重視。他們稱孔子為“人所共知的全民教育家”、“使教育成為人民財富的第一人”。他們對孔子儒學教育的內容、原則、方法等作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孔子教育思想的豐富和價值。例如,克雷姆斯基在《孔子學說實質概述》中對“學生應服從、勤學、深思和聆聽教師的教導;要學而時習之,特別是在思辨時的要去實踐,在實踐時也要去思辨;要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和任何方便場合進行學習;要敢于提出懷疑,能溫故而知新;要學習一切,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樣;要是不懂就說不懂;要能接受甚至是極嚴厲的訓誡,樂意聽取別人的建議;學到的一切要實際應用;要相信老師所教的道理是高深的;在修養德行方面不要落后于老師,也不要認為自己比老師什么都強;要牢記教育的指教;要了解教師對自己的看法,如果他對自己不滿就應當進行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老師遭遇不幸,就應表示同情,如同是自己的不幸一樣;要勇于改過;要根據自己的財力宴請老師;要薄責于人;對聽到的東西,先要親身實踐,然后再教給別人;要彬彬有禮;要做一個真正有學識和有美德的人,而不要在別人面前裝模作樣;要了解自己的成就而不自夸;在不能完成任務時,要反求諸己;要向優秀的最有經驗的人請教,并向他們學習;也要勸同學這樣學習;要了解同學們的品格,以便知道可同誰去完成一件積德的事,同誰能繼續在道德上互相砥礪,又同誰能貫徹始終,共臻于至善”(第40—41頁)等方面都作了仔細的歸納和概括。
上一篇:宋明理學·鬼神新解·以“氣靈論”解釋祭祀活動
下一篇:明清之際的儒學·王夫之·保留理學一些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