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邙山·“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洛陽城北有一座邙山,又作芒山,習(xí)稱北邙。此山東西綿延數(shù)百里。雖然稱山,其實(shí)只是黃土丘陵。但就是這道貌不驚人的黃土丘陵,卻是殷周以來歷代帝王、公卿和庶民百姓都看中了的風(fēng)水寶地,死后都想歸葬這里。俗語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正表明了這種愿望。除了風(fēng)水好之外,邙山的黃土層非常深厚,黃土的直立性很強(qiáng),此地氣候又比較干燥,極宜土葬。再者,邙山緊靠都城洛陽,交通方便,所以世人也就無不向往此地了。歲月流逝,邙山上的墳?zāi)箶?shù)不勝數(shù)。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北邙行》所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民間則有一句諺語描述這種景象:“邙山無臥牛之地”。
東周諸王陵
由于年代過于久遠(yuǎn),邙山不少先秦陵墓已無跡可尋,如洛陽東北帽郭村的王冢,傳說是殷商時代的王陵,但史籍無考,虛實(shí)難明。于史可考者,以東周王陵為最古。
東周時代,洛陽為首都,周天子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據(jù)《太平寰宇記》載,周景王(前544—前520)姬貴葬于翟泉。翟泉,在漢魏洛陽城東北。據(jù)文獻(xiàn)記載,其冢高9.5丈,占地面積達(dá)10畝以上,規(guī)模十分宏偉。不幸的是,1930年該陵被盜,大量周代銅器、玉器均流失海外。
周威烈王(前425—前401)姬午也葬在邙山。其陵在漢魏洛陽城北邙山坡上,十分高大。陵前有石碑,上書“周威烈王冢”五個大字。
由此可知,邙山早在先秦時代已是上好的塋地了。
東漢諸皇陵
漢光武帝劉秀奪取政權(quán)之后,定都洛陽,創(chuàng)立東漢王朝。劉秀在建武中元二年(56)病逝,葬于原陵。其陵在洛陽東北50余里,河南省孟津縣鐵謝村附近,背依邙山,前望黃河。其墓冢宏偉,高20米,周長1400米,四周古柏蒼翠挺拔。傳說劉秀也想建陵于邙山頂上,但他兒子劉莊從來不聽話,專愛和劉秀對著干,劉秀害怕死后兒子會把自己葬在邙山腳下黃河灘里,所以一直未把這樁心愿說明。臨終前,劉秀才叫過兒子,說道:“我命中缺水,死后把我葬在黃河里。你盡了孝,我也免受干渴之苦。”不料兒子卻哭著說:“我一輩子沒聽您的話,辜負(fù)了您的養(yǎng)育之恩。后事我一定按您的囑咐辦。”劉秀當(dāng)場氣死。劉莊命人打造了棺木龍舟。劉秀尸首一裝殮,便用龍舟送入黃河,拋進(jìn)波濤。黃河水立刻向北面躲,拋棺木之處變成平地,并在棺木上出現(xiàn)一個大土丘。土丘周圍又生出許多柏樹。有人曾想數(shù)數(shù)有多少柏樹,派人在每棵樹上貼個號,突然一陣黃風(fēng)吹來,紙條全不見蹤影,人也被吹得動彈不得。柏林中,有二十八棵大柏樹,據(jù)說那是劉秀當(dāng)年的二十八員大將所變。他們生前隨主人四處征戰(zhàn),死后又為主人看守陵墓,忠心耿耿。所以,盡管黃河時常泛濫,卻從未淹過劉秀墳。
漢明帝劉莊的顯節(jié)陵、漢章帝劉炟的敬陵、漢和帝劉肇的慎陵,據(jù)考即在今洛陽至孟津老城公路東側(cè)邙山上,俗稱“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漢安帝劉祜的恭陵、漢靈帝劉宏的文陵也都在北邙山上。據(jù)《后漢書》記載,董卓“……使呂布發(fā)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經(jīng)此動亂之后,邙山這些漢陵早已破敗不堪。在前邊三個漢陵正南邙山腳下的象莊,今存一大石象,高1丈,長1丈有余,據(jù)考為漢陵區(qū)的神道石象。這是整個中原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最古老的石刻藝術(shù)精品。其他陵區(qū)遺跡已很難找到了。晉代詩人張孟陽《七哀詩》云:“北邙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恭、文遙相望,原陵郁膴膴。”描寫的正是邙山上東漢諸陵的景象。
不起墓冢的“晉五陵”
邙山上有西晉五座陵墓。據(jù)郭緣生《述征記》記載:“北邙東側(cè)乾脯山(即今首陽山),山西南,晉文帝(司馬昭)崇陽陵。陵西,武帝(司馬炎)峻陽陵。邙之東北,宣帝(司馬懿)高原陵,景帝(司馬師)峻平陵。邙之南,則惠帝(司馬衷)陵也。”其中真正做過皇帝的只有武帝司馬炎與惠帝司馬衷,其他三位均為后世追封。
晉陵最大的特點(diǎn)是不起墓冢。據(jù)《晉書·宣帝紀(jì)》記載:司馬懿晚年在首陽山預(yù)造陵墓,他接受前代帝王陵墓多因厚葬而被盜的教訓(xùn),下遺囑告誡后代,他死后不要任何陪葬,身穿常服,不起墓冢,不立墓碑,不植樹木,一切從簡。所以,邙山上這五座晉陵都沒有墓冢,致使歷代對其具體位置始終弄不清楚。
被遺忘的北魏二陵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滿朝文武,盡入洛陽籍;死后全部葬于洛陽,為邙山又增添了無數(shù)墓冢。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位有雄才大略的英明之君。他遷都洛陽后,強(qiáng)制推行漢化政策,使北魏迅速完成了文化變革,提高了民族民眾的文明水平。他死后,葬于長陵,地址在今洛陽火車站以北20余里的官莊。其墓冢也十分宏偉,由于年代久遠(yuǎn),人們早已忘記墓主身份,稱之為“大冢”。長陵邊有個“小冢”,據(jù)被盜的墓志所載,乃北魏文昭皇太后之墓。“大冢”之為長陵也是據(jù)這塊墓志記載認(rèn)定的。志石寫道:“魏文昭皇太后……以神龜二年(519)祔高祖長陵之右。”
長陵南10余里是北魏宣武帝景陵,今僅存一土冢。
亡國之君與北邙
邙山不僅安葬了無數(shù)個作為勝利者的帝王將相,同時也以極大的寬容接納了兩位亡國之君的遺骨。這就是南朝陳后主與南唐李后主。
陳后主陳叔寶荒淫無道,每日與寵妃張麗華飲宴游樂,終至亡國,被押隋朝東都洛陽,淪為階下囚。據(jù)《陳書》記載:陳后主于隋仁壽四年(604)死在洛陽,時年五十二歲,葬河南洛陽之邙山。
南唐后主李煜偏安南方,不理政事,寵愛小周后,終日歌舞娛樂,舞文弄墨,終于成了宋主趙匡胤的階下囚。日日郁郁寡歡,便填《虞美人》詞一首:“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露出對故國的極度思戀。結(jié)果招致趙匡胤疑心,遂被毒死,時年四十二歲,葬于邙山。
北宋陵墓群
邙山由洛陽向東延伸百余里,便到鞏縣西村、芝田、孝義、回郭鎮(zhèn)一帶。這里邙嶺起伏,一望無際。北宋九位皇帝,除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俘虜囚死在漠北以外,其余七位均葬于此地。宋太祖開國,定都開封,何以將皇陵定在距都城如此遙遠(yuǎn)的鞏縣邙山?據(jù)說趙匡胤綜合考慮了開封的各方面條件,覺得不如自己的出生地洛陽,便想遷都。但遭到眾臣激烈反對,只好暫時作罷。但他在乾德元年(963)把父親趙宏殷的陵墓由開封東南遷往鞏縣邙山,并將此地定為皇陵區(qū),企圖為以后遷都洛陽作準(zhǔn)備。后來出于其他方面的考慮,遷都之舉終未實(shí)現(xiàn),但皇陵卻定在鞏縣了。除為遷都作準(zhǔn)備以外,邙山黃土深厚,氣候干燥,宜于土葬也是原因之一。其后世代相沿,北宋七帝加上太祖之父趙宏殷共八個陵墓,附葬皇后二十多位,陪葬皇室宗親及王公大臣,如寇準(zhǔn)、包拯等百余人,形成了規(guī)模空前的陵墓群,蔚為壯觀。八陵包括趙宏殷的永安陵、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真宗趙恒的永定陵、仁宗趙禎的永昭陵、英宗趙曙的永厚陵、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和哲宗趙煦的永太陵。各陵的建筑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巨大的陵臺四周圍以署墻,署墻四角各設(shè)角樓;四墻中部各開一座神門,其中東、西、北三面神門外各設(shè)石獅一對,南神門外為神道,兩側(cè)排列著雄偉壯觀的石刻群,有宮人、文臣、武將、客使,又有石獸、石柱等,雕刻技藝十分精湛。如此豪華奢侈的陵園,卻好景不長。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被金朝扶持為“大齊”皇帝的傀儡劉豫就派他的兒子劉麟對宋陵進(jìn)行了規(guī)模空前的焚燒與盜掘,破壞極為嚴(yán)重。盡管后來岳家軍收復(fù)此地后曾對宋陵進(jìn)行了修復(fù),但畢竟是戰(zhàn)亂年代,成效有限。以后南宋政權(quán)偏安江南一隅,鞏縣宋陵也就逐漸荒蕪了。現(xiàn)各陵一般都僅存神道石雕與陵臺,景象十分凄涼。唯永昭陵與永厚陵陵區(qū)現(xiàn)已正式辟為宋陵公園。
歷代名人魂聚北邙
邙山上的歷代名人墳?zāi)梗瑪?shù)不勝數(shù)。《括地志》云:商湯的宰相伊尹之墓,在周洛陽城東北10里的邙山上。《皇覽》云,秦相呂不韋及其賓客數(shù)千人共葬洛陽北邙山。其他如西漢文學(xué)家賈誼之墓在邙山大坡口附近,東漢名將班超之墓也在這里。
此后各代的名人更多。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早在本世紀(jì)三十年代,邙山出土的墓志銘,屬于后魏的近三百件,唐代的將近三千件。墓志數(shù)量之多,令人驚嘆不已。可見當(dāng)時的人們是多么渴望死后能在邙山找到一塊安息之地。難怪唐詩人張籍《北邙行》這樣描繪當(dāng)年北邙景象:“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入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
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墓博物館設(shè)在城北約10余里的邙山上、北魏宣武帝景陵旁邊,是我國少數(shù)幾座古墓博物館之一。
洛陽周圍發(fā)現(xiàn)了大量古墓,近年將它們有選擇地集中遷移,按原貌復(fù)原于此地,遂成該館。古墓博物館的地面部分,為仿古建筑群,有漢白玉門闕、館表、天祿、避邪獸,后為大殿、望景亭。地下建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分別為歷代古墓展廳,另有一休息廳。四廳均上通地面,其上四角樓,圍繞望景亭分布。
所展古墓中,有西漢打鬼圖壁畫墓。此墓乃1957年在洛陽老城西北2里的燒溝村發(fā)現(xiàn)的。墓門內(nèi)側(cè)上方,浮雕羊頭,表示吉祥;旁邊畫大樹一株,有一個半裸女子系發(fā)于樹,即旱鬼女魃,神虎正吞咬她的肩膀。整個畫面為“伏魔降吉祥”之意。墓中另有打鬼圖、孔子師項(xiàng)橐圖等,其中以墓頂天象圖最珍貴,據(jù)說是最早的天象圖。
西晉裴祗墓原在洛陽市周公廟附近。此墓為裴祗夫婦及其母親、女兒一家三代四人合葬墓。墓志記載裴死于元康三年(293),正值西晉“八王之亂”。四人同時下葬,可知是死于戰(zhàn)亂。
唐代定遠(yuǎn)將軍安菩夫婦合葬墓,原在龍門東山北端。墓中有大量精美絕倫的唐三彩。安菩手中握金幣一枚,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福克斯的鑄幣,時間為一世紀(jì)。再次證明唐代洛陽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巨大作用。
北宋宋四郎墓是宋墓部分有代表性的一個。它原在新安縣石寺鄉(xiāng)李村。墓室平面為八角形,除墓門一面外,其余七面均有假窗及壁畫,其畫多用牡丹作裝飾。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在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zhèn),是我國古代墓志的集中地,由國民黨將領(lǐng)張鈁于1936年創(chuàng)建完工。這是一座具有濃厚的豫西地方色彩的窯院式建筑,總面積560平方米。叢集的拱形磚券窯洞內(nèi)鑲嵌著唐代墓志一千一百余件,另有其它各代墓志與書畫造像數(shù)百件。由于唐代墓志最多,張鈁請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先生為其齋題名“千唐志齋”。
張鈁在三十年代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此人酷愛金石書畫,遂通過洛陽郭玉堂等人,將河南各地民間流散的志石多方羅致,集中送至張鈁故鄉(xiāng)鐵門鎮(zhèn),建齋保存。據(jù)說當(dāng)時搜羅的志石極多,張與好友于右任商定,“魏志”歸于,“唐志”歸張。所以魏志均被于右任運(yùn)往陜西三原保存。
這些墓志雖以敘述墓主生平為主旨,但文中涉及到當(dāng)時社會各方面的史實(shí)。即以唐志而論,自唐初的武德、貞觀開始,經(jīng)開元、天寶盛世,以至中、晚唐,包括武則天改元、安祿山僭號等重大歷史事件,均有反映。考其墓主身份,既有貴戚勛臣,又有名流處士;有道觀尊師,也有命婦宮女。簡直是一部石刻唐史,具有相當(dāng)?shù)臍v史價(jià)值。
千唐志齋收集的墓志以及其他碑刻的藝術(shù)價(jià)值也很高。如宋代行草圣手宋元章的對聯(lián),宋代米芾的行書,元代趙孟頫的楷書碑帖,還有明代董其昌的行草橫披,清代王鐸的狂草條幅,均為名家手筆。齋中另有民國十二年(1923)張鈁之父的墓志,系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手書,吳昌碩篆蓋,集文章、書法、篆刻三大家于一志,被譽(yù)為“近代三絕”,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岳麓山·“瀟湘洙泗”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申城”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