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黃山·名僧名寺傳奇
名山古寺多,黃山亦不例外。據《黃山志》載,自唐始,黃山陸續興建寺廟庵堂八十多所。明清兩代,黃山更是“風來處處朝聞磬,月出山山夜見燈。”不少古寺風貌猶存,許多古代名僧的傳奇事跡,亦仍為人津津樂道。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據說,五臺山和尚普門,夢見了一個云霧縹緲的仙境,于是他尋遍天下名山大川。明萬歷丙午年(1606年),普門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黃山玉屏峰,此時,他恍若重溫舊夢,故地重游。他搭竹為棚,在玉屏峰住了下來,不久,建成寺院。普門感念文殊菩薩夢中點示,把寺院命名為“文殊院”;又把寺前獅、象二石中間的平臺形巨石命名為“文殊臺”。幾年后,普門到朱砂峰,把朱砂庵改名“法海禪院”。后來普門來到京城,經太監馬中貴推薦,受到皇家重視,皇太后賜給他佛經、佛像、袈裟等物。明神宗朱翊把普門在黃山的“法海禪院”賜名為“護國慈光寺”。1952年,文殊院被毀,1955年在舊址上建成玉屏樓賓館。玉屏樓位于黃山天都、蓮花峰之間,背靠玉屏峰,海拔1680米,是溫泉區到北海的必由之路。玉屏樓景色奇美,被人稱為“黃山第一處”。佇立在玉屏樓上,可以眺望天都峰、蓮花峰以及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峰。難怪徐霞客稱它是“黃山絕勝處”,民謠也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之說。
文殊院前“文殊臺”,是觀前海(云海)最理想的地方。文殊臺上面有一塊石頭凹下去,形如座椅,名“文殊座”。傳說古時候,文殊菩薩與天尊、地藏兩菩薩爭著在玉屏峰建廟。文殊坐在懸崖上,天尊和地藏各挽著文殊的一只手臂往上拉。拉了三次,才勉強把文殊拉起。正在這時,一位到黃山朝拜的香客見菩薩們爭爭吵吵,高聲譏笑道:“原來你們菩薩也是你爭我奪的呀!”天尊、地藏一聽,慌忙逃之夭夭。文殊沒料到他倆會忽然松手離去,重重跌坐在懸崖上,把巖石也壓下去一個印兒,這便是文殊座。
乾隆石箭射五馬
慈光寺是黃山四大古剎之一,寺前有四方形水池。相傳水池原是飲馬槽,而慈光寺四周圍的五座小山岡,則是五匹神馬,在月明風清的夜晚,五匹神馬總要到池邊來飲水。據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慈光寺游幸,見云霧遮掩之中五匹矯健的駿馬,恐怕將來有真命天子出于其間,便下令在水池上建一石橋,親賜橋名為“披云橋”。石橋建成的第二天,一池清水全變成了紅色。原來這座石橋,實際上是支箭,它射死了那五匹神馬,破壞了慈光寺的風水,池水就是被馬血染紅的。
麻衣僧與翠微寺
黃山,不僅是本國僧侶向往的圣地,也吸引著外國僧侶。印度麻衣僧,是定居黃山的外國僧人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他原名包西來,因他編麻為衣,冬夏不易,人稱麻衣僧,后人尊稱麻衣祖師。唐中和二年(882年),他千里跋涉,從天竺(今印度)來到黃山,他很喜愛這個“青松蔽日,碧澗長流”的地方,就在翠微峰下搭棚造屋,定居下來,又得到當地山民的資助,蓋起了一座寺廟。到唐宣宗時,翠微寺已初具規模。麻衣僧法術高明,傳說翠微寺階前那口古井,山民挖了數十丈深,就是不見水。麻衣僧用錫杖輕輕一劃,水立即隨錫杖涌出,井水清洌,異香撲鼻,命名為“錫杖泉”。據說喝了此水,可以延年益壽,故又稱“百壽泉”。寺院內還有當年麻衣僧講經的“講經臺”。翠微山有只老虎,常常伏在講經臺旁靜靜地諦聽,還頻頻點頭,頗有心領神會之意,故前人有詩云:“麻衣說法虎點頭。”
麻衣僧深得黃山山民擁戴,他也依戀當地百姓。然而有一天,一個奸刁的山貨商想借用翠微寺囤積山貨,遭到麻衣僧嚴辭拒絕后,便想出一條毒計。他對麻衣僧說:“我朝已頒布圣旨,要毀寺宇,滅僧尼。你還是早些回國為好”。麻衣僧聽后,心中煩悶無比,乃作詩曰:“敕命如雷到翠微,佛前垂淚脫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無家何處歸?”誰知,七傳八傳的,這首詩竟傳到皇宮。皇帝打聽得事情真相后,詔令麻衣僧住持翠微寺。
傳說麻衣僧活了一百多歲,圓寂后,黃山山民在翠微寺后建“黃山八塔”之一的“麻衣塔”葬之。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華山之旅·華山·名人與華山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名山巨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