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雅風范—禮儀制度
如果說西方文明培養了紳士風度和貴族氣派,那么儒雅風范則是古代東方文明的標志。《辭海》對儒雅一詞規定了三層涵義:其一是指儒家之學的正道,例如《漢書·張敞傳》:“然敞本治《春秋》,以經術自輔,其政頗雜儒雅,往往表賢顯善,不醇用誅罰。”又傳贊:“緣飾儒雅,刑罰必行。”其二是指博學的儒者,如《尚書序》:“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其三是指溫文爾雅,如杜甫《詠懷古跡》:“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根據古代詩文典籍來解詞釋義,是辭書編纂所遵循的一個正確的原則,但這個原則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原始儒家所講的雅,本是指嚴格按照禮儀規范行動,這個意義在上述三層涵義中就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是因為古文典籍中對這一意義未能用儒雅一詞進行概括。本文認為,儒雅是指儒家根據禮義規范、由內而外培養起來的一種文明風范。這種儒雅風范是古人在進德修業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它是古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古代中國,不僅文人講儒雅,武將也追求儒雅,而儒將的品位又更在一介武夫之上。《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本是蜀國三軍統帥,但這位主帥卻從來不著戎裝,而是一派翩翩儒雅風度。蘇東坡《赤壁懷古》寫吳軍大都督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種羽扇綸巾的風度,不就是古人理想境界中的那種儒雅風度么? 由此可見儒雅作為一種古代文明風范,確實已經深深植根于中國古人心中,作為一種傳統的價值而代代相傳。
上一篇:二儒學揚東播西
下一篇:二動態平衡—千古延續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