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京戲
最早傳進臺灣的是中國傳統戲劇京戲的前身——皮黃曲調(即西皮、二黃)。據江日昇的《臺灣外記》記載,在17世紀前半期,已有皮黃曲調從大陸傳入臺灣了。當時何斌在臺灣任通事(翻譯)時,曾叫人從大陸請了戲班在自己家里搭臺演唱皮黃曲調。皮黃曲調后來于18世紀變成中國傳統戲劇——京劇。京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臺灣同胞稱之為“國劇”,也叫“正音”。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又有沈光文等人從閩南一帶延請戲班到臺灣演出閩南戲。沈光文又叫沈斯庵,浙江人,明末著名學者和詩人,跟鄭成功到臺灣,后在臺灣組織詩社,大興詩風。這就是說,17世紀60年代后,閩南地方戲也傳進臺灣。從此以后,越來越多的大陸傳統的地方戲劇紛紛進了臺灣,在臺灣各地演出,臺胞或以為娛樂,或慰鄉愁,甚至婚喪喜慶,祭祀神靈和祖宗等,亦多到福建各地延請各種戲班到臺灣演出,有時就連犯科受罰等,也以演戲來贖罪、賠禮。演戲成了臺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愛看祖國傳統戲劇,一時在臺灣蔚為風氣。
在清政府統一管理臺灣后,臺灣海峽兩岸人民可正常往來。于是大陸傳統的戲劇更多地、絡繹不絕地進入臺灣。進入臺灣的大陸傳統戲劇、除了皮黃曲調,其他主要是福建和廣東的地方劇種。據連橫《臺灣通史》記載:“臺灣之戲,一曰亂彈傳自江南,故曰正音”,“二曰四平,來自潮州,語多粵調,降于亂彈一等,三曰七子班,則古梨園之制,唱詞道白皆用泉音。”“又有傀儡班,削木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與說書同。”“又有采茶戲者,出自臺北,一男一女、互相唱酬。”當然,傳入臺灣的戲劇不只這幾種。
這里把亂彈說成“正音”恐怕是福建人的說法。連橫受福建人說法的影響,沿用此說,顯然是不確切的。事實上,所謂正音就是指京戲,其前身就是皮黃曲調。京劇正式形成后,到臺演出更加頻繁。清代中期以后,各京劇團體零星到臺演出傳統的京劇節目,接連不斷,而大規模到臺演出,是1885年臺灣建為行省時的事。那時劉銘傳為臺灣省第一任巡撫,他曾以重金從北京聘請京劇戲班到臺公演,受到臺灣同胞的熱烈歡迎,給臺灣同胞留下深刻的印象。
1895年后,日本帝國主義占領臺灣期間,妄圖割斷臺灣同祖國大陸的文化關系,極力限制甚至禁止大陸各種劇團到臺演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目。然而不管怎樣禁止都是禁不了的,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臺灣同胞每每沖破各種阻力,從祖國大陸聘請京劇團體到臺公演,以慰鄉思。其間,最早到臺演出京劇的,是1910年秋由臺北戲劇團體“得勝茶園”從北京聘請的“鴻福班”,到臺后在臺北“淡水戲館”演出傳統節目《李陵碑》和《御果園救駕》等。臺灣同胞看到從祖國來的國劇,心中久久無法平靜。1915年后,又有上海的京劇團體“上天仙京班”等到臺北“新舞臺”(由“淡水戲館”改名)演出京劇節目,臺灣同胞盛情款待他們,還大力挽留他們,京劇演員們大受感動。有個叫“天勝京班”的演員們接受臺胞的請求,留在臺灣進行長期演出,久而不衰。
1919年五四運動后到臺演出京劇的戲班更多了。1920年后的幾年里,先后有上海的“余慶京班”、“復勝京班”、“三慶京班”、“如意女班”、“醒鐘安京班”,福州的“舊賽樂”以及廣東的京劇戲班等,到臺演出京劇,豐富了臺灣同胞的文藝生活內容,喚起臺灣同胞的民族情感。到臺的京劇戲班中,“復勝班”還在臺首創了新奇的機關布景,配合新穎的京劇節目,一時轟動全臺。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大陸的京劇戲班難得渡臺演出,留在臺灣的京劇演員亦不得伸其志,展其圖,不少人走投無路,紛紛改行,另謀生活出路。這時,臺灣的京劇處于被消滅之中。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臺灣歸還中國,國劇又在臺灣重新放出光彩。1946年,廣東客家人組織京劇團體到臺演出京劇傳統節目《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臺灣同胞劫后初定,又聞國音、再見漢戲,直如久旱遇雨,枯木逢春,一派歡喜若狂。接著又有福州《新國風》劇團到臺,先演出閩劇,再演出京劇,亦大受歡迎。由于民族感情的作用,臺灣同胞對京劇的喜愛一時達到了入迷的程度,于是紛紛在臺組織京劇團體,經常進行演出,這前后,在大陸到臺之京劇團體的推動和幫助下,臺胞組織了京劇團體,如“順宜團京班”等,那時京劇團體僅在臺北就有六班之多。新組織的京劇戲班,在大陸到臺的名演員的幫助和參與下,演出各種傳統的京劇節目。這當中,大陸到臺的京劇演員,各顯身手、努力爭勝,顧曲者盡情欣賞,觀看人數之多可謂空前,使京劇在臺盛極一時。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從大陸到臺的京劇演員如顧正秋、戴綺霞、張正芬、胡少安、章遏云等,后來多成了臺灣省京劇界的骨干力量。他如蘇盛軾、王福勝、李桐春、李環春、程景祥、孫元彬等,均是大陸到臺的老輩京劇演員,對臺灣省的京劇發展都有過積極的影響。
日本投降,臺灣收復后,在臺灣省成長起來的中青年京劇演員也有不少,影響較大的有徐霞、郭少莊等。徐霞,祖籍蘇州,早年學梅派唱腔,受業于朱琴心和蘇盛軾,受過顧正秋的指點,在嗓音、功夫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她主演的《四郎探母》《祭塔》(《白蛇傳》中的一段)等戲,深受臺胞歡迎;她改編的《牡丹亭》等也很受人注目。郭少莊,祖籍河南滑縣,生長于臺灣,八歲入臺灣大鵬劇院學演花旦,1967年畢業后留在大鵬劇團當京劇演員,后又到文化學院深造過,有一定的文藝修養,能演戲,也能編戲,還會寫文章;除了演京劇,還演過電視劇,常以花旦、刀馬旦、青衣、小生等各種不同姿態及唱腔身段出現于臺灣戲劇舞臺上。而她的出名還因為她發起組織了臺灣省的京劇改革運動。其他年輕的京劇演員在臺灣的還有女花臉王海波,武生陸豪,青衣嚴靜商,武旦楊蓮英,小生高惠蘭,老生葉復潤等,他們都是臺灣收復后從臺灣成長起來的,在京劇表演藝術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并對臺灣省的京劇發展起到很大作用。
由于各種原因,近幾十年來臺灣省的京劇一直是在掙扎中發展的。50年代后,先是由于電影業的興起,后來又有電視業的興起,從京劇場奪走了大批觀眾,因此,臺灣省的京劇開始處于衰落之中。老的京劇演員和京劇愛好者,為了保存祖國文化遺產,為了使京劇這朵國花永開不敗,曾致力于興辦京劇學校,設置京劇團體,以培養人材。他們的努力是收到一定效果的,但人們想不到的是,在臺灣,年輕人對于京劇多不感興趣,不大問津京劇。許多青年學生只是把京劇當成游樂節目,最多也只看看武打場面,對唱腔和其他表演技巧,多不加欣賞。……對此,臺灣省京劇界人士頗感憂慮,他們考慮如何發揚祖國文化傳統,以喚起青年人對京劇的興趣。為此,近幾年來臺灣京劇界力圖在傳統演法的基礎上,對京劇進行一番改造,添增些新意,以期吸引觀眾,于是在臺灣出現了各種形式的京劇改良與革新活動,這當中特別值得提到的是1979年起二十八歲的京劇演員郭少莊所發起的京劇改革運動。為了吸引青年觀眾,這一年郭少莊在臺灣發起組織“雅音小集”,由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命名,并專為此設計了大幕,以革新京劇。張大千,四川內江人,30年代曾與溥心畬一起譽滿畫壇,人稱南張北溥,他的杰作《長江萬里圖》轟動世界。因此,他為臺灣京劇設計大幕,對臺灣京劇改革起了推動作用。
京劇最早從祖國大陸傳入臺灣,尊為國劇常演不輟,歷久不衰,數百年來不因形勢變化而淘汰,這充分說明祖國的傳統文化在臺灣牢牢地扎下了根。
上一篇: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古都北京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臺灣土著民族及其不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