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濬
一、名門望族
清代,淮河上游支流史河與曲河交匯處,有個固始縣(今屬河南),縣西南有個鄢店,鄢店東門附近有座很氣派的四合院,沿街門樓3間,東西耳房各數間,門前有兩根木柱,柱子上面各有一個四方木斗,左柱稱“閥”,右柱謂“閱”,兩柱相距1丈,叫做“閥閱門”,是世宦門第的標志。皇帝旌表功績的報條,貼在柱子上,以示榮耀。進大門后是天井,分隔成東園門、西園門和正門3個住宅。這座四合院的主人姓吳名延瑞,乾隆三十一年(1766)第二甲第14名進士,官至廣東按察使。吳延瑞住在正中的正房,長子吳湳住在東園,次子吳烜住在西園。進西園后是5間接官廳,廳后是5間堂樓,堂樓后是內宅。吳烜登乾隆五十二年第二甲第27名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吳烜有2個兒子,長子吳其彥,嘉慶四年(1799)第二甲第63名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次子吳其濬,字季深,一字瀹齋,別號吉蘭,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初六生于堂樓東間屋內。
固始鄢店吳氏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吳延瑞著有《清芬書屋文稿》,吳湳撰有《臥云山房文稿》,吳烜寫了《中州文獻考》、《讀史筆記》等,吳其彥有《藤花書屋遺稿》等。吳其濬深受家學的影響。他5歲那年,母親許氏對他進行啟蒙教育。10歲,拜伯父吳湳為師,就讀于臨淮書院。吳其濬好學,博覽群書,無所不窺。他好勝心強,遇上不懂的問題,千方百計要弄個明白,他后來潛心鉆研植物學,就是因為有人問他仙人掌為什么不長葉也不開花,他當時沒答上來。
嘉慶五年,父親吳烜在京為官,12歲的吳其濬隨母親進京,住在北京宣武門外一座府第里。
吳其濬在北京,先是就讀于清芬書屋,后考入最高學府國子監,成了一名監生。
嘉慶十五年八月,吳其濬參加順天鄉試中選,名列第31名,成了一名舉人。翌年三月,在禮部貢院參加會試,不幸落第。家里出錢,給他捐納了個內閣中書。內閣中書從七品,在內閣中做文字工作。嘉慶十九年三月,吳其濬再次步入禮部貢院考場,初九、十二、十五日3場考試下來,他仍榜上無名。兩次會試皆落選,吳其濬并不氣餒,他積極準備,欲在下科會試中再展身手。嘉慶二十二年三月,吳其濬第三次參加會試。這次,他終于考中,成了一名貢士。
這年四月二十一日,科舉取士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在保和殿舉行。參加殿試角逐的貢士有255人,吳其濬力挫群雄,一舉奪魁,成為清代第73位狀元。
這年,吳其濬年二十有九。
當朝天子仁宗御筆親賜新科狀元吳其濬狀元匾。吳其濬是位謙遜而儉約的人,他沒有像有的狀元那樣,大興土木,建造狀元府,而是因陋就簡地翻蓋了一間門樓,以懸掛狀元匾。當然,這門樓修得還是很有氣派的,青磚灰瓦,古香古色,高大寬敞,丹漆明柱,虎頭門環。大門兩側一對青石雕刻的雄獅,巨頭卷毛,隆鼻暴眼,闊口含珠,利齒外露。
固始縣把吳其濬視為家鄉的榮耀,迄今談及吳其濬,當地人猶引以為豪。
二、仕宦生涯
中狀元后,吳其濬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嘉慶二十四年,出任廣東鄉試正考官。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在承德(今屬河北)避暑山莊駕崩。他的次子愛新覺羅·旻寧即位,年號“道光”,是為宣宗。
吳其濬出任《仁宗實錄》的纂修官。
不幸的是,道光元年(1821)七月二十一日,老父禮部右侍郎吳烜病死于京城,享年61歲。吳其濬與胞兄兵部右侍郎吳其彥一道,扶靈柩歸固始老家,安葬于固始高廟集東南。吳其濬與兄一同在家服喪3年。
父親死后兩年,即道光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胞兄吳其彥病死于固始老家,享年44歲。兄死后兩年,即道光五年七月初三,母親又病亡,吳其濬繼續在家服喪。
5年間,3個親人接連去世,給吳其濬以巨大的打擊,他在悲痛中度過了8年。為了轉移一下思緒,他開始實現多年來的夙愿——研究植物學。
道光八年,服除,吳其濬入京,繼續做翰林院修撰。九年,充日講起居注官,隨從皇帝參加各種政治、禮儀活動,筆錄于冊。吳其濬成了宣宗的一名近臣。十一年,入南書房,侍從宣宗作文、繪畫。十二年,提督湖北學政。十四年回京,擢為東宮的洗馬。十五年六月,擢為職司朝祭禮儀的鴻臚寺卿。閏六月,擢為掌內外章奏、封駁和臣民密封申訴的通政司的副使。十六年八月,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這是一次破格提拔, 《清史稿》和《清史列傳》稱為“超擢”。十七年八月,出任兵部左侍郎,奉命以此官提督江西學政。十二月,調戶部右侍郎,留學政任。十九年九月,轉戶部左侍郎,仍留學政任。
道光二十年九月,宣宗命吳其濬與刑部左侍郎麟魁去查辦湖廣總督周天爵和候補知縣楚鏞濫用酷刑、戕害人命一案。
吳其濬、麟魁去了湖廣總督衙門所在地江夏(今湖北武漢)。經過十幾天的明察暗訪,吳其濬、麟魁查明: 周天爵私造“飛禽椅”、“快活凳”、“上繃子”、“猴兒上樹”等刑具,讓楚鏞用這些刑具,逼供犯人。被整治得快要死的犯人,用籮筐盛著,發交縣監。周天爵又派楚鏞總辦鹽卡,把一些小商小販和貧苦老百姓抓起來,戴上鐵桿,致死多人。周天爵又委任一個叫韓云邦的辦案。韓云邦誣良民為盜,派兵捉拿,百姓不服,聚眾抗擊,殺傷官兵多人。吳其濬、麟魁將調查結果奏告宣宗。宣宗龍顏大怒,褫奪周天爵、楚鏞的官職,流放西北邊疆; 湖北巡撫伍長華、布政使孫善寶、按察使林紱也受到懲處,或降官,或革職。
接著,宣宗命吳其濬署理湖廣總督,不久,任命他為湖南巡撫。
就在他去長沙(今屬湖南)上任的時候,英國資產階級發動了旨在傾銷鴉片的鴉片戰爭。吳其濬具有強烈的愛國心,痛恨英軍的入侵。湖南雖不是抗英前線,但吳其濬仍積極行動,嚴禁鴉片,緝拿煙販數十名,收繳煙土650余兩,煙具數十件;另一方面,積極組織力量支援抗英前線,代造火箭,委員運去福建打擊英軍。
盡管鴉片戰爭以腐敗的清王朝戰敗而結束,但吳其濬是盡了力的。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吳其濬上疏彈劾千總胡再忠調赴軍營時,沿途勒索,縱兵滋擾。宣宗下詔,將胡再忠流放新疆。二十三年正月,崇陽(今屬湖北)人鐘人杰聚眾起義,攻陷崇陽、通城(今屬湖北),兵鋒直指巴陵(今湖南岳陽)。吳其濬攜官屬馳赴巴陵,官兵還未調集起來,便招募一些水手狙擊鐘人杰等人。官兵抵達,分兵把守臨湘(今屬湖南)、平江(今屬湖南)各要隘,吳其濬移駐湘陽(今屬湖南)。鐘人杰遣兵2000余人偷襲平江軍營,被官兵擊潰。二月,湖北官兵收復崇陽、通城,鐘人杰被擒,余黨逃入湖南,陸續被逮殺。宣宗下詔,褒揚吳其濬等有功人員。
三月,吳其濬以病乞假調理。
圍剿鐘人杰時,湖南委員在湖北軍營出力,一批人立功,獲準升任知縣。吳其濬上疏說: “軍功甄敘人員,系就一時的功績而獲獎賞,仍須察看他們才能的優劣,不宜馬上升用,致誤地方。”宣宗覽奏,大加稱贊,說他“認真之至”。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吳其濬調任浙江巡撫。
吳其濬到任1個月,便碰上一樁案子。武岡(今屬湖南)人曾如炷聚眾攔阻稅糧出境,署理知州徐光弼前往查辦,被戕殺。吳其濬督兵搜捕,抓獲了百余人,按首從依法治罪。吳其濬又奏請在地理位置極為險要的洪嚴洞設兵卡巡防,防止有人利用洪嚴洞聚眾鬧事。
剛處理完曾如炷一案,吳其濬便調任云南巡撫。
道光二十四年,宣宗下詔: “明時開礦的官吏循私舞弊,國家和黎民皆受其害。我朝云南、貴州、四川、廣西都有銀廠,歲收稅銀,從無擾累。由此看來,官營不如民辦。四省可采之處還多,命各省督撫查看形勢,聽民采辦,不可假手吏胥。”吳其濬接詔,與云貴總督桂良上奏: “云南舊廠現只存15處,加上新開各礦,一年收稅白銀4萬兩。查各地礦藏不一,往往發現有礦石,呈請開采,商人、兵丁都招集來了。不久,便因無礦而解散。設廠的地方,其先不過數十人,帶著糧食結棚而居,略有所獲,四方商賈、百工便紛至沓來,多至萬余人。從前,委派礦廠的官員彈壓,平決爭訟,選誠實的吏胥數人負責文書出納。官員的薪水,工役的伙食,都有一定規定,并無擾累。可采礦的地方雖多,但也有些不可準許開采的。因為山深林密,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有些少數民族人嗜利輕生,動輒與漢人結冤。若再令民人開采銀礦,勢必劫掠爭斗。”宣宗大加稱贊。
為了深入了解云南的礦產資源和冶煉技術,他對云南礦藏分布、采礦技術、冶煉工藝、組織管理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不久,宣宗詔令吳其濬署理云貴總督。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調任福建巡撫。旋調山西巡撫,兼管鹽政。二十六年五月,奏告河東鹽稅短絀,請裁減鹽政辦公銀1萬兩充抵。宣宗詔準。按規定,實缺知縣不準改補教職。吳其濬認為神池(今屬山西)知縣楊銜才能平常,不能勝任,奏請改任教職。宣宗以吳其濬違例奏請,命吏部議處,后又赦免未究。
鴉片戰爭后,鴉片走私仍十分猖獗。山西雖然偏僻,也十分嚴重。吳其濬上疏: “販賣鴉片、煙土,是違法的。但近來有些不法之徒,伺煙販經過,糾眾搶奪。事發,到了官府才知道罪名甚重,雙方都不吐露真情,僅說是尋常搶奪斗毆。此風不剎,輕則恣行械斗,重則釀成盜劫。”他建議嚴加處置,并嘉獎認真查處的官吏。
這年十二月,吳其濬罹病,上疏引退,宣宗詔準。不久,吳其濬病死,享年58歲。他的遺體安葬在固始縣汪棚鄉八里松。宣宗下詔: “山西巡撫吳其濬由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累遷至侍郎,外任巡撫。學問淵博,操守清潔,辦事認真。聞悉溘然長逝,殊為惋惜!”詔令追加太子太保銜。
吳其濬原聘宋氏,有4男4女。繼聘王氏,有兩男兩女。
三、杰出的植物學家
吳其濬幼年時,一位客人來吳家拜訪,看到他家桌子上擺著一盆仙人掌,就問他: “吳公子,為什么仙人掌沒葉,也不開花呢?”吳其濬聰穎出眾,在這個問題上卻無言以對,他深以為恥,發誓研究植物學,這個心愿直到道光二年才得以實現。
道光元年七月二十一日,父吳烜病死。吳其濬與其兄吳其彥扶柩南歸。安葬了父親后,他在家服喪。翌年,他在固始縣東買了一片土地,創建了“東墅植物園”。“東墅植物園”距縣城約5里,在史河的東岸。史河中多葦,秋時如雪; 兩岸人家多以種桃為業,桃樹滿地,春時若霞。這個植物園是吳其濬植物研究的實驗地, 他在園中栽了桃樹800株, 柳樹3000株,還有菜數畝,對植物進行觀察研究。
吳其濬還利用一切時機搜集植物標本,觀察和描繪植物的形態,研究它們的生長規律和特性。同時,翻閱大量的文獻,特別是乾隆年間編纂的、收錄3457種圖書、79070卷的皇皇巨著《四庫全書》。他把文獻中記載的植物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編纂成一部植物學資料匯編——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全書22卷,收錄植物830種。他對收錄的植物都做了認真的考辨。
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吳其濬編著了在中國植物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突破了歷史上各種《本草》著作既收載動物、植物,又收載水、火、土、金、石等藥物的模式,只收載植物,成為一部植物學專著。全書收錄植物1714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類,計38卷,是歷史上收錄植物最多的一部植物學巨著。此書圖文并茂,插圖1800余幅。
從唐宋起,一些《本草》著作開始繪圖譜,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圖經本草》。其后,多數《本草》都是依葫蘆畫瓢,互相抄錄圖譜。由于撰著者對植物的形態并不真正了解,以致張冠李戴,以訛傳訛。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特別重視按植物繪圖。他常常隨見隨繪,哪怕是出巡途中偶然碰見,也一定停步細致地繪下。如《植物名實圖考》卷24《毒草·鬼臼》說: “此草生深山中,北人很少見到。……吾在途中,適遇山民擔著此草去賣,花葉高大,遂馬上圖繪下來。”因此, 《植物名實圖考》中的圖極為精細、準確。如卷24《毒草》中的天南星、魔芋、由跋、半夏皆為天南星科植物,外形十分相似,極易混淆。《植物名實圖考》不僅用文字闡明了彼此間的區別,且用7幅插圖醒目地繪出了根、莖、葉、花、果實的異同。
《植物名實圖考》的重點在于考核植物的名稱與實物是否相符,把歷代《本草》和其他文獻中經常出現的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的混淆現象糾正過來。如,宋代大學問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將南燭與南天竹混為一談。吳其濬指出了南燭與南天竹并非一物。現代植物分類學證實了吳其濬的觀點,南燭為杜鵑花科南燭屬植物,而南天竹為小蘗科南天竹屬植物。像這種匡失糾謬,書中比比皆是。
在植物學的研究上,吳其濬奉行實地調查研究為主,參證書本為輔的治學方法。他反對那種只靠“耳食”,忽視“目驗”的研究方法。他身居高官,不恥下問,牧童、老農都是他的老師。《植物名實圖考》中留下了大量的吳其濬訪問牧童、農夫、菜農的記載。
《植物名實圖考》在中國植物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中國古代植物學的頂峰之作,現代植物學的先聲一書。它在世界植物學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光緒六年(1880),《植物名實圖考》浮海東傳日本。當時,日本正值明治維新,科學漸興,日本學者見到此書,如獲至寶,奉為經典,推崇備至,甚至到了惟吳是從的程度。德國人貝勒在從事中國植物研究時,以《植物名實圖考》為主要參考書,獲益匪淺。他還把此書推薦給歐洲林奈學會的許多會員及歐美各國的著名圖書館。1919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植物名實圖考》,西歐學者競相求購。
當然,由于時代的限制,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也有些缺憾。如,條目的敘述詳略不一,有的長達數千字,有的僅二三十字; 同一條目,重疊出現; 一些重要的植物沒有收錄,等等。但瑕不掩瑜,《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不愧為世界植物學史上的不朽名著。
四、在礦物學及礦物采冶技術上的貢獻
云南是我國礦物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道光二十三年,吳其濬調任云南巡撫。在云南不足1年的時間里,他深入礦區考察,翻檢《云南通志》及《銅政全書》等典籍,在一個叫徐金生的協助下,寫出了《云南礦廠工器圖略》和《滇南礦廠輿程圖略》兩書。這二部著作對云南的礦產資源及礦廠分布做了詳細記載,對礦物知識及采礦技術也做了深入探索。
吳其濬認為,開發礦藏,首要的任務是尋找礦苗,找到了礦苗,就可以順藤摸瓜,找到礦藏。他把礦苗分成5類:
第一類,憨閂。色枯而質輕,無礦。
第二類,蔓山閂。散漫無根,礦藏極少。
第三類,豎生閂。直掛無枝,也無大礦。
第四類,

第五類,大閂。寬厚尺余,橫長數丈,石硤堅硬,馬牙間錯,一時不能得礦,既得之后,必有豐富的礦藏。
他的闡述,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的探礦理論。
吳其濬對采礦過程也做了細致的考察,還特約徐金生繪制了精致的圖版,生動地描述了采礦的整個場面:
鑿洞的工具有鐵錘、鐵尖、鐵鑿子等。裝運礦石的用具為褡褳形的麻布袋,使用時一頭在肩,一頭在臀,礦工背馱著麻布袋在洞中爬行。供洞中照明用的叫“亮子”,套在礦工的頭上。洞中有通風設施——風柜,還有排水用的竹桶或木桶,實際上是一種利用空氣壓力和活塞原理的汲水、排水器械。礦井用圓木支撐,斷面呈三角形。采礦采取豎井、斜井、平巷等相結合的采掘方式。
吳其濬還詳細記述了銅、銀、鉛等金屬的冶煉工藝:
煉銅沿用爐子,以土砌筑,底長、廣各2尺余,壁厚約1尺,形狀像鍋,旁殺漸上,至頂而圓,高可8尺,叫做“甑子”。煉銀用罩,有大小二種,大的叫“七星罩”,形狀像墓,故又叫“墓門罩”; 小的叫“蝦墓罩”,是一種長方形的建筑。鼓風設備是一種長1. 2丈左右的木制風箱,3個人操作,一個時辰一換。
開礦、冶煉是一項復雜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要有周密的安排和嚴格的管理。吳其濬對礦業管理做了全面的闡述。
開礦辦廠,首先要準備好糧米油鹽和采礦、冶煉的各種物資。對物資的消費,他做了細致的計算,就連照明用的“亮子”需多少油,他都做了計算,說每人每天大約用8兩。他強調每人都要各盡其能,各司其職。每個礦洞,設一名管事,負責該礦洞的開采事務。管事之下,設一名“鑲頭”,即技師,負責指導采礦。礦工輪班作業,每班設一名領班,監督礦工采掘。在冶煉上,要選定爐頭,掌管冶煉工藝; 設炭長,負責供應木炭。
礦冶要強化規章制度的建設,做到有法可依。
第一, 開辦礦廠, 要履行嚴格的報批手續,叫做“報呈”。礦廠開業后,要按章納稅,名曰“火票”。上繳的銅、銀等必須保證質量,否則,予以經濟制裁。
第二,數人合辦,開辦前須立合同,入股多少,分紅多少,都要事先講清楚。贏利以后,除去工本、稅金,余下的按合同分給每一個人。
第三,兩家礦工采掘時碰頭,設一根圓木為標記,各自折回; 若一家先采,另一家后采,兩家挖洞碰頭,后采的應讓一下先采的; 若一家直挖,另一家橫掘,兩家不期而遇,設木為記,準許借路行走,或上下分路交行。
第四,采礦必須有安全設施,如通風、支撐等。
吳其濬對礦物采冶技術和管理方法的總結、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采冶與管理理論,他的《云南礦廠工器圖略》和《滇南礦廠輿程圖略》是中國礦業史和冶金史的不朽之作。這兩部書在道光年間刊印后,法國人如獲至寶,很快將其譯成法文,改名為《云南礦產志》,作為他們了解和掠奪云南礦藏的指南。
五、中醫藥學家
吳其濬還是位中醫藥學家,他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兩書,有大量的中藥學內容。
吳其濬在研究植物的同時,對藥用植物的性味、功能、用法以及采收、炮制、鑒別、產地、栽培等,做了詳細闡述。如《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6“細辛”條,說細辛味辛溫,可治療咳逆、頭痛、風濕、痹痛、死肌,生長在華陰山谷中,二月、八月份采掘根須,陰干。吳其濬對若干藥用植物補充了前人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見解。如,民間往往以黨參代人參,吳其濬闡述了二者的異同,又指出黨參的功能近似黃芪,可補氣健脾,同時告誡人們: 外感之病不可濫用補藥。他十分重視對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植物的考證,鑒別真偽。如,從前人們將黃精與玉竹混為一談,吳其濬經過深入研究,指出二者絕非一物。他在實踐中認識到,藥物的真偽影響醫療效果,甚或造成人死財空的悲劇。如他說有些郎中把并非柴胡的植物誤認為柴胡,用來醫治傷寒,致死人命,卻相承不悟。為此,他進行了考辨,指出廣信柴胡和大柴胡等皆非柴胡。他也指出,有些植物功能相近,可作替代品,如菊葉三七、景天三七都有活血化的功效,可做三七的代用品。這樣,就擴大了藥用植物資源。
吳其濬還收集民間驗方,并做了實驗。如蒺藜可治橫悶滯氣,吳其濬多次實驗,證明其確有療效。
在疾病的防治上,吳其濬倡言預防為主,他認為有些疾病的預防是很容易的,但一旦染上,醫治起來就難了。因此,必須加強預防,如椒、姜、蔥、蒜可御寒,瓜果、菘、莧菜可除熱,常食之可收到預防效果。
吳其濬的中醫藥學研究,進一步豐富了中國醫藥學。迄至今日,中醫藥學家仍十分推重吳其濬,不少人著文發掘、弘揚他的中醫藥學成就,緬懷他在中醫藥學上的貢獻。
六、獨具慧眼的治淮方針
吳其濬的故鄉在淮河邊上。淮河在古代中國為“四瀆”之一。明昌五年(1194),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境內)決口,奪淮入海700年。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不斷淤積,使淮河干支流的河岸不斷墊高,排水不暢,在低洼的中游地區,形成巨大的洪澤湖。每遇汛期,上游來水不能及時排泄,泛濫成災。吳其濬在家服喪期間,淮河屢成水災,他辛苦經營的“東墅植物園”也遭破壞。于是,他下決心研究淮河水災的成因,尋求根治之道。他帶著干糧徒步跋涉,考察淮河主流和支流。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他寫出了《治淮上游論》一文。
自大禹起,中國的治河理論主要是泄,雖有修建陂塘之舉,但目的在于蓄水灌溉或補給漕運用水,不見有滯蓄洪水的。吳其濬獨具慧眼,提出利用安徽境內兩側湖泊洼地滯蓄洪水的治淮方針: 在這一帶修建閘壩,洪水大時,閉閘蓄水,減輕對下游的壓力; 待水小時,再開閘放水。
吳其濬這一理論,是治淮理論的巨大飛躍,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中,治淮方針便是蓄泄兼籌,利用湖泊洼地滯蓄洪水。實踐證明了吳其濬治淮理論的正確性。
當吳其濬撰寫《治淮上游論》時,便自信“蓄”的理論的可行性。他尖銳地指斥了以往治淮官員目光短淺,只知在下游的泄水上做文章,沒有對淮河進行全面的考察,無人過洪澤湖西行一步,遂使上游蓄水滯洪的有利條件擱置了數百年。
上一篇:吳信中
下一篇:吳叔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