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名勝古跡·馳名中外的人文自然風光
(1) 峨眉山
峨眉山坐落于成都西南一百六十公里處的峨眉縣境內,據《峨眉郡志》中載:“云鬘凝翠,鬢黛遙汝,真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佛教稱之為“光明山”,道教稱之為“虛靈洞天”,“靈陵太妙天”。峨眉山頂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方圓數百里,峰巒起伏,千巖萬壑,流云瀑布,氣勢磅礴,雄秀奇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山上老樹參天,山花吐艷,珍禽婉鳴,靈猴嬉戲,集山川之秀色,為巴蜀之奇境。唐代詩人李白曾有詩贊:“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峨眉山不僅自然景色青秀多姿,而且還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早在東漢后期(公元2世紀)峨眉山便有道教廟宇,唐、宋以來佛教日益興盛,不斷增建佛寺,到明、清極盛之時,全山梵宇琳宮,大小寺廟近百座。傳為“普賢菩薩”顯靈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融為一體,全山幾十座寺廟依山取勢,各具特色,形成了靈巖疊翠,圣積晚鐘、大坪霽雪、羅峰晴云、雙橋清音、白水秋風、洪椿曉雨、象池夜月、九老仙府、金頂佛光十大勝景。尤其是金頂的“峨眉四絕”——日出、云海、佛光、圣燈和沿途可見的峨眉猴群更別具特色,橫生妙趣。
報國寺乃峨眉山門戶,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初重建。門額“報國寺”三字為康熙御筆。殿宇四重,規模宏大。寺內有明代永樂十三年(1416)的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有明代萬歷年間鑄造的紫銅華嚴塔一座,高七米,塔身鑄有小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和《華嚴經》全文,均屬珍貴文物。寺前鳳凰堡上建有圣積晚鐘亭,安放著明代巨型紫銅鐘。伏虎寺與報國寺相距僅一公里,為峨眉山最大寺廟。因寺后山形如蹲伏之虎,故名伏虎寺。寺廟深藏林中,寺周楠柏成林,故有“密林藏伏虎”之稱。寺前有清泉環流,橋樓、路坊、翠竹陪襯自然,構成了一幅青幽秀麗的圖畫。萬年寺,原名普賢寺,為峨眉山主寺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為無梁磚殿,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是我國古代建筑一大奇觀。殿內有普賢騎六牙白象銅鑄像一尊,高7.35米,重62噸,堪稱稀世國寶。磚殿四壁下部有小龕二十四個,各供鐵鑄佛像一尊;上部橫龕六道,列置小銅佛像三百零七個,鑄工精巧,均系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鑄造,乃藝術珍品。萬年寺周紅楓漫山,每至深秋,紅葉遍山、被稱為“白水秋風”,景色十分秀麗。
從報國寺出發,有兩條路線可到金頂。左側經伏虎寺、雷音寺、純陽殿、慧燈寺、大峨寺、中峰寺、廣福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而至,全長六十多公里;右側經白龍洞、萬年寺、息心所、初殿、華嚴頂、洗象池而至,全長四十五公里。一路上可見峨眉全山植被豐茂,花果不絕,鳥獸眾多,象一座天然博物館。這是由于峨眉山氣候呈垂直變化,山麓山頂溫差十五度,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峨眉山有植物達三百多種,是全省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其中有不少珍稀名貴品種,如第三紀孑遺植物——珙桐、銀杏、洪椿、紅杉等,還有六十多個杜鵑花品種。峨眉山茂密的森林為珍禽異獸提供了棲息的天然樂園,小熊貓、蘇門羚、白鵝、枯葉蝶、胡子蛙、彈琴蛙、環毛大蚯蚓等深藏其間,還有常出沒于洪椿坪到洗象池一帶的野生猴群,靈異超凡,通人達意,最招游客喜愛。
(2)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距成都約七十公里,又名“丈人山”。青城山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林木茂盛,終年青翠而得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此山設壇傳教,成為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山上曾有道教宮、觀七十余座,而今尚存三十多處。以山腰的天師洞、山頂的上清宮、山麓的建福宮等最為著名。
建福宮據傳是五岳丈人寧封子修道處,規模宏偉,宮內有明代慶符王妃的梳妝臺遺跡,四周古木蒼翠,宮后丹嶂千仞。始建于唐代,清光緒年間重建。天師洞三面環山,一面臨洞,是青城山主廟。相傳東漢天師張道陵曾在此修煉,又名“古常道觀”。始建于隋大業年間,重建于清代末年。主殿三皇殿陳列有唐代石刻軒轅、伏羲、神農三皇造像和唐玄宗手詔碑;此外還祀有天師塑像,有明代木刻花屏和岳飛、董其昌、鄭板橋的書法碑刻。觀內還有傳為張道陵手植的高二十余米、粗五人圍的古銀杏,以及唐人手植的雙干并立的古歧棕,明代的仙松、清代的公孫桔等古樹。觀北的“三島石”,附近的洗心池、聽寒亭、息心亭、凝翠仙窩等,景色幽美。上清宮位于青城第一峰上,開創于晉代,現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間,大殿祀有李老君像,院內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山門外西側石壁有黃玄鵠題“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石刻。東側不遠處的跑馬坪、復仇谷、旗桿石等傳說是張獻忠大西軍誅殺豪強的遺跡。宮右的玉皇坪,巨大的石礎,是前蜀王衍(919)行宮的見證。宮后最高處老霄頂建有“呼應亭”,登高一呼,群山相應,可早觀日出,晚觀圣燈。
青城山上的景色非常美麗,如天然圖畫、金鞭巖、石筍峰、丈人山等,天然圖畫位于建福宮上行二里處,其四周綠樹婆娑,蒼巖壁立,溪流濺池,景色有如名畫家丹青妙筆彩繪,故名天然圖畫。它們與宮觀古跡相望,彼此增色。
近年得到開發的青城后山,過去因交通不便,一直深藏不露。其宮觀香火,雖無前山之盛,但其幽潔卻更勝一籌,極具神秘色彩。
(3) 劍門蜀道
劍門蜀道指貫穿川陜之間的古蜀道。此地山巒起伏,急流縱橫,數百公里,處處險峻,自古號稱“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古蜀道千百年來為進出川陜的唯一通道,其間有峭壁如削,雄險壯觀的清風峽,明月峽;有山環路繞、盤旋曲折的七盤關;有古柏參天,蒼勁雄渾的翠云廊;更有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來兵家征戰不休,號稱蜀道咽喉的劍門關。劍門蜀道上既有山多谷深,行路極其艱難的自然風光,也有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的三國歷史遺跡。
古棧道位于廣元市城北四十五公里朝天鎮南北的明月峽和清風峽中,瀕嘉陵江東岸峭壁上,是古代川陜之間著名蜀道遺跡。又名閣道。棧道開鑿始于先秦,今棧道已廢,但巖壁上的洞口猶存。如今川陜公路和寶成鐵路并行于嘉陵江東、西兩岸,同古棧道遺跡形成鮮明對比。劍門關在廣元市劍閣縣城北二十五公里的劍門山上,為古蜀道要隘。劍門山古稱梁山,高梁山、橫亙百余公里,七十二峰綿延起伏,高入云霄,陡壁處兩峰相峙如門,故稱劍門。三國時,諸葛亮曾設官戍守。關巔姜維城,為姜維屯兵抗鐘會處。山下至今還有姜維廟、姜維墓、姜公橋等三國遺址。關上有一涼亭,亭前的石碑上刻有“劍門關”三字,山壁的一邊刻有“天下雄關”四個筆力蒼勁的大字,一邊鐫有歷代文客騷人的詩文、題記。杜甫詩中描寫劍門是“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故人稱“劍門天下險”。翠云廊指的是劍門蜀道上兩側濃蔭蔽日的行道樹。東起劍門關,南至閬中,西至梓潼,綿延一百五十公里,有八千余株古柏枝干參天,繁茂蒼翠,遠遠望去,蔚然如云,故而得名“翠云廊”。翠云廊古柏,俗稱“皇柏”,或傳為“張飛柏”。據《劍州志》記載,為明代劍州知州李壁所植。古柏歷經千余年的雨雪風霜,更顯雄渾蒼涼。在劍門關以南十公里處有一株劍閣柏木,是新發現的柏木屬新種,獨此一株,十分珍貴。
(4)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西起四川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是長江水勢湍急、山峰險峻的江段,以沿江景物氣勢磅礴,雄偉險峻,清奇秀麗,古跡眾多而名揚全球。
瞿塘峽又名夔峽,從奉節白帝城到巫山大溪鎮,是三峽中最短(八公里)、最窄(江面最狹處不足百米,最寬處也不過一百五十米)和最雄偉的江段。峽口有赤甲山、白鹽山夾江而立,形成高峻的大門,名叫夔門,也稱夔門關,由于它造成了“眾水匯涪萬,瞿塘爭一門”之勢,水流湍急,驚濤拍岸,聲似雷鳴,故素有“夔門天下雄”之譽。瞿塘峽江岸巖壁上留有不少文化遺跡。如白鹽山絕壁上的“孟良梯”和“例吊和尚石”等都有一段美好的傳說;風箱峽邊的絕壁懸棺,據說是戰國至漢代巴人的巖棺;還有大溪遺址、瞿塘壁碑等,大溪文化遺址是三峽流域原始社會的文化古跡。巫峽西起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全長42公里,亦稱大峽。巫峽以幽深秀麗著稱,其山高峰多,云霧繚繞,時隱時現,變幻無窮,呈現出誘人的朦朧美。“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這十二峰分列巫峽兩岸,有北岸的登龍峰、圣泉峰、朝云峰、神女峰、松巒峰、集仙峰和南岸的凈壇峰、飛鳳峰、起云峰、上升峰、翠屏峰、聚鶴峰。古人以“巫山十二峰,皆在碧峽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帶風”來描寫十二峰的美麗風光。其中最美的要數神女峰。峰上兀立一石柱,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被人們視為神女的化身。巫峽主要名勝還有:金盔銀甲峽、鐵棺峽、箭穿峽、孔明碑、三峽水等。西陵峽為三峽之最險處、礁石林立,波濤洶涌,以灘多水急著稱。最著名的是新灘和崆嶺灘,都在峽的西段,千百年來,沉船無數。峽內景物甚多,奇險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人文歷史相結合,有許多著名的古跡。峽北的秭歸縣是著名詩人屈原的故鄉,相鄰還有漢代王昭君的故里。峽內“三游洞”,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與其弟白行簡同詩人元稹相遇夷陵(宜昌)同來游樂之處,洞內壁上有三人留詩各一首,因此得名。洞內還有宋以來壁刻題記四十余件,其中尤以白居易的《三游洞序》詩文、書法藝術最為著名,為三峽主要名勝古跡。
長江三峽被稱為全國十大著名風景區之一。
(5) 大寧河小三峽
大寧河發源于四川大巴山南麓,流經川東的巫溪、巫山兩縣,從巫峽西口注入長江,全長約250公里,是長江三峽段第一條大支流。小三峽是其中的一段,位于巫山縣境內,全長50公里,景區內山、峰、灘、水、石,小巧秀雅,如詩如畫,與長江三峽互相輝映,相得益彰。此段自古便有“峽郡桃園”的美譽。
小三峽從大寧河口逆流而上,是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三個峽谷的總稱。峽中有古棧道遺址,棧道綿長,長達一百五十公里,在我國古棧道遺跡中是罕見的。龍門峽位于巫山縣城北面,長三公里。兩山對峙,峭壁如削,天開一線,狀若一門,有小夔門之稱。此處水流湍急,峽中有青獅守門、九龍柱、熊貓洞、靈芝峰等勝景,出峽口還有驚險的銀窩灘。巴霧峽全長十公里,從烏龜灘至雙龍鎮,以山高谷深、云霧迷蒙、怪石奇峰林立,神秘莫測知名。主要景點有猴子撈月、龍進、虎出、馬歸山、回龍洞、仙桃峰、懸棺等。滴翠峽因竹木蔥蘢、青翠欲滴而得名。全長二十公里,從雙龍鎮至涂家壩,是最長也最幽深秀麗的一個峽谷。兩岸樹木水石如碧玉欲滴,山花燦爛,有如多彩的云霞,與水底歷歷可見的卵石相映,倍顯幽潔。其中主要景觀有水簾洞、仙蕉林、天泉飛雨、羅家寨、綿牙崖、赤壁摩天、船棺、飛云洞、摩崖佛像等。兩岸不時還可見頑皮的野猴出沒,更為這天然美景增添了無限詩情畫意。
(6) 九寨溝
九寨溝位于川西北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境內,因溝內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并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總面積約六百二十平方公里,大多數景點集中于“丫”字形的三條主溝內,溝內湖泊如串串明珠,大小百余個。其水色清澈透明,幽靜深邃,彼此以臺瀑相連,逶迤不絕。小的三百平方米左右,大的數百公頃。兩岸萬木疊立,奇花異草,四時變化,色彩紛呈,倒影斑斕,氣象萬千。山坡上是茂密青蔥的原始森林,山頂便是終年積雪的皚皚銀峰。湖泊、瀑布、森林、雪山、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山水畫卷。難怪有人將九寨溝比喻為“童話世界”,有的說是“風光寶石”。
“九寨美,美在水,水是九寨溝的精粹。”湖泊成群,星羅棋布是九寨溝一大奇景。當地人稱湖泊為海子,習慣稱九寨溝有一百零八個海子,實際遠比此數還多。僅樹正溝的樹正群海,就由四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海子和高低不同的瀑布組成,古樸的木板橋橫跨其間,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眾多湖泊中以長海最大,長七公里,寬一公里,湖面海拔3103米,澄如碧潭,冬可滑冰,夏可行船,碧水青山交相輝映,風景格外俏麗。最迷人的湖泊要數“五花海”,其三面環山,湖泊形如葫蘆,又似孔雀身軀和開屏的尾羽,由于湖中生長的藻類及湖底不同顏色的沉積物,造成了在陽光照耀下的黃、橙、綠、藍、灰五種顏色湖水,景色迷離。九寨溝的另一奇景是瀑布眾多。由于湖泊呈梯形分布,上下錯落,上湖之水溢流而形成流泉飛瀑注入下湖,使九寨溝風光別開生面。其中諾日朗瀑布和珍珠灘瀑布最為壯觀。諾日朗瀑布沿著百米寬的樹叢縫隙陡壁流下,呈多層下跌,好似銀河飛瀉,匹練空來,景色壯麗,引人入勝,是獨具風韻的森林瀑布。珍珠灘瀑布是因流水經峭壁上方石灘流過時,受石灘上坑洼所阻,形成一排排、一吊吊、一層層珍珠似的水珠飛濺而下而得名,又是另一種風韻。
九寨溝地處我國亞熱帶北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有森林兩萬余公頃垂直密布于兩千至四千米的高山上。紅松、云杉、冷杉、紅樺等處處可見,還有許多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和“千年樹王”。在原始森林中,有珍貴的大熊貓、白唇鹿、蘇門羚、扭角羚、毛冠鹿、金絲猴等。秋天到來,滿山的樹葉各具特色,在雪山的襯映下,又為九寨溝增添了一幅色彩斑斕、多姿奇麗的圖畫。
(7) 黃龍寺
黃龍寺位于川西北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雪寶頂山麓,與著名的南坪九寨溝毗鄰。
黃龍寺亦名雪山寺、百鹿寺,相傳夏禹治水至茂州,黃龍為其負舟導江,后人因而立廟祭祀,也說此為黃龍真人修道之處。寺廟建于明代,原分前、中、后三寺,現在前、中兩寺已毀,后寺猶存。寺門匾額上字跡從左、中、右不同角度看去,分別為“山空水碧”、“黃龍古寺”、“飛閣流丹”,工藝高明。但黃龍寺之美不在廟宇,而在天然之風物。黃龍寺景區長約7.5公里,寬一公里左右,形成了千百個迂回周折,層層嵌砌,璞玉般的彩池。其中大的上千平方米,小的僅數平方米,深的達丈余,淺者方幾寸,千姿百態,是著名的鈣化奇觀。從高遠脫俗的雪寶頂流下的清清雪水,在古冰川谷順著梯湖奔流,清澈無塵,形成了陽光反射下斑斕的色彩。這就是聞名于世的黃龍“五彩梯湖”,又稱“五彩池”。眾多的彩池中,以迎賓池、洗花池、盆景池、明鏡倒影池等最為奇妙。黃龍的瀑布也十分奇特壯觀,有的好似銀河落九天,有的猶如潔凈綢簾……其中,金洞洗身瀑和觀音灑水瀑最為引人入勝。黃龍寺的溶洞,也是大自然的杰作。許多洞頂鐘乳懸垂,極為耀眼奪目,如黃龍洞、洗身洞便是其中精粹。在黃龍寺正南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寶頂,終年白雪皚皚,銀光璀璨。正是:“玉峰插天,萬顆蒼松映白雪;金沙鋪地,千層碧水走黃龍”。黃龍寺以其奇、絕、秀、幽的自然景觀而蜚聲中外。人行其間,無不疑入仙境瑤池、神話世界,黃龍寺與九寨溝同為川西北高原上的兩顆醉人明珠,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每逢6月15日,這里都要舉行廟會,漢、藏、羌、回各族群眾屆時均紛紛前往,趕赴廟會。此間,笑聲、歌聲、琴聲、帳篷、炊煙布滿山野,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8) 貢嘎山、海螺溝
貢嘎山坐落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區,跨瀘定、康定、九龍和石棉四縣,面積一萬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省第一高峰,亦為橫斷山系第一峰,世界第十一高峰,有“蜀山之王”之美稱。主峰周圍,環立一百四十五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形成群峰簇擁,雪山相接的宏偉景象。貢嘎山有參天的原始森林,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帶,也有珍禽異獸和引人入勝的深澗飛瀑,而那一條條銀光璀璨的冰川則更有特殊的魅力。貢嘎山麓有現代冰川七十一條,面積達397.5平方公里。其中以海螺溝規模最大,形態最美,是我國海拔最低的冰川之一。它跨越于海拔6750至2850米之間,分為三級階梯。由于冰川運動和冰川融凍的交替,產生了許多秀麗的冰川景觀,其中冰川弧拱、冰川城門洞和大冰瀑布是海螺溝冰川的三大奇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特別是舉世無雙的大冰瀑布,高達1000多米,寬約1100米,比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大出十余倍,晴天日夜,景象萬千,瑰麗非凡,風景區內有大小湖泊三十余個,大都為奇峰和原始森林所包圍,風光綺麗,最著名的有九龍縣的伍須海、康定的木格錯、巴旺海、人中海。還有上百個溫泉,在徹寒逼人的冰川附近,存有水溫高達90℃的沸泉和熱氣蒸騰的溫泉瀑布,冷熱同時,實為自然界的一大奇觀。貢嘎山由于地形相對高差6250米,垂直氣候帶譜十分顯著,自下而上有亞熱至冰雪帶之間七個氣候帶,植物種類多達五千種。是一個兼具原始森林、雪山冰峰、草原、湖泊、溫泉、飛瀑等景觀的風景區,為國內外考察、旅游、探險、登山之勝地。貢嘎山人文景觀也很豐富,有紅軍長征時留下的許多遺址,如著名的瀘定鐵索橋、磨石會議會址等。
(9) 蒙頂山
蒙頂山亦稱蒙山,因多雨露而得名。位于雅安市郊青衣江畔,東距成都131公里,海拔1440米,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雅秀的名山。自山腳雷幼坪出發,登上一千八百余級“天梯”,可見山頂五峰峙立,連峰迭嶂。上清峰、甘露峰、玉女峰、靈泉峰、菱角峰五峰若張開的指掌,又似怒放的蓮花,云遮霧繞。五峰間尚存古蒙井、甘露石寶、宣茶園、石牌坊、石麒麟、寶墻等遺跡。五峰之下有天蓋寺,為蒙頂茶創始人,西漢邑人吳理真的住所,宋淳熙元年(1174)重建。正殿塑吳氏坐像一尊。寺前環列著千年銀杏五株,雄偉挺拔。山腰的永興寺建于唐代,是一座古代的“五峰禪林”。寺側有千佛巖、白馬石、烏龜井、石筍等摩巖石刻。寺南有茶園數十公頃。蒙頂山盛產名茶,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美譽。蒙茶歷史悠久,中外馳名,唐朝刊刻的“茶譜”和陸羽所著“茶經”中,對蒙茶作了不少記載。蒙茶甘而清香,能除疾延年,古代奉為“仙茶”,列為“貢茶”。蒙頂山以秀雅的山水、眾多的文物古跡和名揚四海的蒙茶為歷代文人雅士所贊頌。
(10)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于樂山市東凌云山麓和青衣江、岷江、大渡河匯流處。相傳唐代凌云寺海通和尚見凌云山前江水湍急,水害頻繁,于是發起人力物力,依凌云山棲巒峰斷崖,鑿佛鎮妖,減殺水勢。這尊彌勒佛坐像開鑿于唐開元初年(713),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歷時九十個春秋。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肩寬28米,鼻長5.6米,發髻1021個。僅腳背便寬8.5米,長11米,可圍坐百人以上。“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比起曾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高53米)還要高出18米,是名符其實的世界之最。其工程之艱巨,為世所罕見。大佛造型莊嚴,設計巧妙,排水設施隱而不見,使得它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在滔滔流水之畔,靜觀人世的滄海桑田。
與大佛同時修鑿的配套工程還有九曲古棧道,依佛像右側絕壁鑿成,九折而下達佛腳,沿棧道有摩崖石刻。大佛背面凌云山上的古寺叫凌云寺,又稱大佛寺。凌云寺始創于唐,寺門正中懸掛蘇東坡手書“凌云禪院”匾額,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其整個廟宇結構緊湊,造型別具風格。凌云山除有樂山大佛、九曲棧道、凌云寺和唐以后眾多的摩崖造像、石刻題詠外,還有靈寶塔、東坡讀書樓、競秀亭等古建筑。加上凌云山本身自然環境優美,山上九峰蔥籠,山下三江匯聚,山光水色融為一體。故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勝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之說。與凌云山倚角相望,卓立江心的“離堆”名烏尤山,山上古寺名烏尤寺。兩山古寺均多文物古跡。烏尤山本身便是古代水利工程遺址。相傳烏尤山原與凌云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為避沫水(即大渡河)之害,開鑿麻浩巖江道引水,而成離堆。烏尤寺現為宗教開放點。始建于唐,主要建筑有彌陀殿、大雄殿、如來殿、鐘亭、鼓亭等,多為清代重建。寺內爾雅臺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今存明嘉靖時袁子讓為爾雅臺所作碑記和晚清名士趙熙考釋碑記。在凌云山和烏尤山之間的“麻浩地帶”,還保存著東漢時期的崖墓群。墓壁浮雕刻圖,藝術形象生動,還刻有一尊我國早期的佛教造像。麻浩巖墓成為研究漢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樂山大佛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幾年有人發現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和與之相連的烏尤山,遠眺形似一座巨型的天然臥佛,引來不少海內外旅游者爭相觀賞,更為大佛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魅力。
(11) 三蘇祠
三蘇祠位于眉山縣城西南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的祀祠。此址原為蘇氏故宅,明洪武年間改宅為祠,后毀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重建。祠因長年失修,破敗不堪。建國后政府多次撥款修葺,使之恢復舊觀。各種建筑物和園林共占地52000平方米。祠內修竹蔥翠,荷池相接,曲徑通幽,頗有南方園林特色。現有建筑以木構中式平房組成,包括大殿、啟賢堂、瑞蓮亭、木假山堂、云嶼樓、濟美堂、抱月亭、披風榭、碑亭等。祠內辟有陳列室,展出宋、元以來三蘇著作的歷代版本和蘇軾的書法、繪畫拓本及元、明、清、當代名家字畫,多屬珍品。碑亭內有古碑數十方,包括蘇軾親筆題寫的《馬券碑》《乳母碑》《柳州碑》等。瑞蓮池畔有洗墨池,傳為蘇氏遺物。另外,披風榭外新塑的蘇東坡坐像,左手支地,抬頭遠矚,美髯飄逸,神態超曠。令人想起他那“大江東去”的豪邁。
三蘇祠處處風雅別致,不露豪華、富貴氣息,與蘇氏父子文學家的身分十分相稱。
(12)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偉大愛國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即杜詩中所描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茅屋草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他的一生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交替時期。公元759年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由甘肅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營建茅屋,并在此居住三年九個月,作詩二百四十余首,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寫于此。杜甫所建草堂早已不存。北宋年間重建茅屋,興建祠宇。之后,歷代均有修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清嘉慶十六年(1811)兩次整修規模最大,奠定了現在的基礎。
杜甫草堂現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詩史堂、柴門、陳列室、工部祠及草堂遺址等。大廨回廊掩映在綠樹叢中,分外幽雅。大廨內陳放著《杜甫的生平介紹》和杜甫草堂國畫。詩史堂陳列著杜甫的塑像和一些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朱德、陳毅、郭沫若等人撰寫的對聯也懸掛在堂內。工部祠是草堂中的主要建筑,其內陳列著杜甫全身塑像和明清兩代石刻像,兩側還有著名詩人陸游和黃庭堅的塑像。工部祠兩側為文物陳列室,“草堂書屋”陳列有歷代各種杜詩版本和杜詩選譯本,“恰受航軒”陳列有各種照片、影印、復印制品。整個杜甫草堂博物館珍藏各種資料三萬余冊,文物兩千余件,是研究杜甫的珍貴資料。工部祠旁有茅亭一座,內有“少陵草堂”石碑一通,為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所書,相傳此處即為當年草堂遺址。
杜甫草堂內,翠竹幽幽,水波粼粼,林木蔥籠。這些林木主要由1659株高大楠木組成,形成成都平原唯一的一所高大叢林公園,杜甫草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3) 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郊,是西晉末年十六國李雄為紀念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的祠堂。最初,武侯祠與漢昭烈廟(昭烈是劉備死后的謚號)相鄰,明初,武侯祠并入漢昭烈廟,成為君臣合廟,但武侯祠一名仍沿用至今。現存廟宇為清康熙時所建。
武侯祠座北朝南,主體建筑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大門上書“漢昭烈廟”四字橫額,入二門,迎面為劉備殿,殿內正中有蜀漢皇帝劉備坐像,東西偏殿為關羽、張飛等人的塑像,劉備殿左右兩道長廊塑有蜀漢文臣武將二十八尊。劉備殿后面是諸葛殿,殿宇宏偉,正中端座著諸葛亮塑像,形象高大,栩栩如生。在劉備殿西側的茂林修竹之中,還有封土高十二米的劉備墓,史稱“惠陵”。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及甘、吳二夫人合葬于墓內。
武侯祠內有不少文物。祠內四十余塊碑碣中,有唐碑一塊稱著于世。此碑刻于809年,由當時的著名宰相裴度撰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魯建刻字。碑文記載了諸葛亮的生平活動和進取精神,文體純正,筆法遒勁,刻技精湛,被稱為“三絕碑”。諸葛亮殿前陳列的兩面銅鼓,據說是諸葛亮平定南方時制作的,上有精致的花紋圖案,稱“諸葛鼓”。這種鼓后來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廣為流行。祠內還有三十余種匾聯、碑文,其中,劉備殿內的《隆中對》木刻和《出師表》木刻,分別由近代書法家沈君默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書寫,筆走龍蛇,令觀者洗目。諸葛亮殿內清代書法家趙藩撰寫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甚廣。
武侯祠占地三萬多平方米,祠內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嚴謹,莊嚴肅穆。它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王建墓
王建墓坐落在成都西郊三洞橋北,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史稱“永陵”,如今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系河南午陽縣人,早年為唐朝將領。唐末,藩鎮割據,戰亂頻繁。王建隨唐僖宗避兵燹于四川,任利州(今廣元縣)刺史,后被唐昭宗封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于成都,國號“蜀”,公元918年病故。
王建墓,地面封土高十五米,直徑八十余米。墓室由十四道紅砂石拱券作為主要支撐,然后在拱券間鑲嵌紅砂石板,最后在拱券上壘土,是國內罕見的地上陵。由于拱券建筑造型特殊,中外建筑專家以之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墓室全長23.4米,分前、中、后三室,室與室之間用木門隔開,中室最大。前室券額上保留有部分彩畫。棺床位于中室正中,棺床東西兩側列置半身透雕十二力士,呈抬扶棺床狀。力士的頭盔衣甲成為研究唐五代軍事史難得的資料。在棺床東、南、西三面束腰處刻有二十四伎樂,其中跳舞者二人,吹奏各種樂器者二十二人,姿態各異,造型優美,神形兼備,栩栩如生。這組石刻樂伎是國內現存較完整的唐代宮廷樂隊形象,不僅成為研究唐、五代音樂史的寶貴資料,也是難得的石刻藝術珍品,后室中有石床,仿照王建生前的臥床而制,石床上有王建石雕坐像,神態安祥、莊重。墓內出土的器物還對研究五代十國時期書法、繪畫、工藝制作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5) 青羊宮
青羊宮是一座古老的道教宮觀,位于成都西郊百花潭北岸,西隔送仙橋與杜甫草堂相望。為成都現存最大的道教宮觀,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據《成都縣志》記載:青羊宮古名青羊觀,為老子遺跡,相傳老子曾牽羊過此。唐初老子被封為“太上元元皇帝”,故易名為青羊宮。它始建于唐,現存殿宇修于清代。主要建筑由南而北有靈祖樓、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無極殿)、玉皇閣(斗姥殿)、唐王殿(紫金臺)和降生臺、說法臺等。其中八卦亭最有特色,八卦亭系明代所建,亭基為方形,亭身為圓形,亭頂分上下兩層,重檐翹角,秀雅玲瓏,八根石柱上鐫刻著飛龍浮雕圖案,非常雄偉華麗。現存文物有石刻呂祖像,衣紋線條,凝重有力,傳為唐代吳道子所繪;此外還有兩只銅羊,每只長九十厘米,高六十厘米,造型美觀,閃閃發光,俗稱青羊。其中一只單角銅羊,據其座上銘文為“清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宮,以補老子遺跡”。此物為十二屬相化身: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頸、雞眼、狗腹、豬臀,形象古怪。另一只雙角銅羊為清道光九年(1829)制造。宮內還存有道教重要典籍《道藏輯要》的木刻版片,為全國僅有,薈萃歷代道教名師對醫學、氣功、丹法、道教史、方術等方面的精著。
青羊宮最具特色的是一年一度的“花會”。相傳農歷二月十五日是李老君生日,又是“花朝”之日,因此自唐到現在,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花會”,一千多年來,相沿成俗,給這古老的道觀增添了不少生氣。
(16) 寶光寺
寶光寺位于成都北郊十八公里處,是四川有名的佛教寺院,為四川叢林之首,也是全國有名的佛教叢林之一。相傳它始建于東漢,隋代稱“大石寺”。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李儇倉皇逃到四川,并在該寺修建行宮。傳說他在晚上常見原福感塔下放出異樣祥光,便令人發掘,挖出一個石匣,內藏如來佛舍利子十三顆。僖宗認此為吉祥之兆,遂命悟達國師重修殿宇,仍將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寺名為寶光寺,改塔名為舍利塔。明代湮沒后,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全寺主要建筑均以石柱支撐,計用粗大石柱四百余根,甚是雄偉壯麗。
寶光寺主要建筑有一塔、五殿、十六院。五殿為山門殿、天王殿、七佛殿、大雄殿、藏經樓,其中一殿比一殿高大軒敞,兩側石柱廊房對稱,具有我國古代宮殿式建筑的獨特風格。各殿內有不少塑像,形象生動逼真。山門殿兩旁為四大金剛像,天王殿正中有彌勒佛像,兩旁有四大天王像,七佛殿內供奉有七個如來佛,大雄殿內有三尊佛像,中間為釋加牟尼佛,兩旁為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塑像后還有阿彌陀佛像。最為壯觀的為大雄寶殿東側的羅漢堂,堂內塑有羅漢五百尊,建于清代咸豐元年,每尊高約兩米,全身鎏金,衣褶條紋清晰,姿態面貌各異,喜怒哀樂各種神情生動逼真,是四川現存最完整的清代泥塑像群,又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天王殿后舍利塔,建于唐代,塔高三十米,共十三層,每層四面都嵌著佛像十二尊,每層塔角都掛有銅鈴,風吹鈴動,錚錚有聲。塔頂鎏金閃光,塔底釋迦牟尼坐正龕內。
寶光寺雖歷經千百年滄桑,仍完整保存著許多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物瑰寶。藏經樓所藏的“三藏全經”六千多卷,是佛教重要經典;千佛碑四面刻佛千尊,每尊身高五公分,體態優美,刀法剛健,是重點保護文物;石雕舍利塔,高五點五米,直徑兩米,由三塊完整的青石雕成,塔上所刻人物、鳥獸,情態生動,由師徒三代三年刻成,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尊勝幢幢高八米,座基雕有飛龍、蓮花,幢頂四方雕有佛像,中部刻有“尊勝阿尼羅咒”的全文,是稀有的歷史文物……寶光寺內共存有珍貴文物三百余件。此外,寺內還珍藏清代以前的歷史名人字畫四百余件。其中,有明代唐伯虎的山水畫《紅樹青山歸晚樵》,元代趙子昂的《群馬》,清代竹禪和尚的巨幅畫《捧沙獻佛圖》,清代王元智的《三猴戲水》,清末王浩的《十八應真圖》等。還有近代張大千的《水月觀音》,徐悲鴻的《馬》等藝術珍品。
寶光寺不愧為一座集宗教,藝術建筑,文物歷史于一處的寺廟。
(17) 西嶺雪山
西嶺雪山位于成都遠郊的大邑縣境內,地處邛崍山脈中段,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和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遠望高峰林立,綿延起伏,終年積雪,千秋不化,因唐代著名詩人杜甫隱居成都草堂時寫下的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而得名。境內層巒疊翠,雪山聳峙,最高峰苗基嶺海拔5364米。海拔3310米處有一“天然觀景臺”——紅石尖,西眺十余公里外的大雪山,銀光燦爛,猶如玉龍橫亙天際,氣勢磅礴。每當旭日東升,銀白的雪山便被染成金黃色,景中一絕“日照金山”便在此處。海拔3200米的白沙崗一帶為高原氣候與盆地氣候的分界線,一邊晴空萬里,一邊云霧蒸騰,酷似陰陽太極的構圖。實為罕見。景區內還有神奇的森林“佛光”。景區植物隨高差垂直分布,上下相異,四季同時。大熊貓、牛羚、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分布其中,多達四十余種。林中清泉長流,飛瀑瀉玉,共有大小瀑布三十余處,其中高飛水瀑布落差達七十余米,天河決口瀑布落差達七十八米。花石溪的三磊關、花水灣處,遍布紅色花崗巖巨石,溪水從石隙中飛瀉而下,直入千百眼大小深潭,五顏六色的彩石鋪滿溪底,在水波蕩漾下閃爍著斑斕的光彩。每至隆冬,山上則銀裝素裹,分外妖嬈。西嶺雪山山高、林密、泉清、獸奇,組成了有四川山水特色的高山風景名勝區。在距成都僅一百零五公里的地方便有如此壯美的原始自然風光,確實是世界少有的都市遠郊風景地。
(18) 李白故里
李白(701—762)故里,在江油縣青蓮場,為李白幼年時生活的地方。他祖籍隴西,五歲時隨其父李客遷蜀,定居于此,直到二十五歲時才“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現存遺跡有:隴西院、粉竹樓、太白祠、衣冠墓、洗墨池、月園墳等。隴西院為李白故宅舊址,明末毀于戰火,現存建筑系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6)又增修了蒼頡、太白、文昌、地母四殿,并祀李白塑像。在隴西院東北數百米處,有一座高兩米許的圓形土丘,即其妹月園墳。粉竹樓為李白妹月園故居。民間傳說她每天梳洗完畢后都將脂粉水潑在院內竹上,年長日久,竹子均變成粉竹,故名粉竹樓。唐代粉竹樓早已不存,現存建筑為歷代所復修。在粉竹樓后側不遠為洗墨池,池水清澈,常年不涸。相傳李白和妹妹常在此洗涮筆硯,故名。太白祠為祭祀李白的地方,今存祠宇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內有不少懷念李白的詩碑題字,太白故里石碑立于院內。李白衣冠墓是清同治八年(1869)興建,為后人紀念李白而立。李白一生豪情奔放,留下詩作約千首。故鄉人民為了表達對他的懷念,在李白故鄉江油縣城建立了李白紀念館。主要建筑有太白堂、太白書屋等。館中收藏了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詩詞、明清版本李白詩詞注疏,以及李白遺墨、遺跡的照片和拓片。館內有兩通宋碑,記有李白少年時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是館中最古的文物。
(19) 竇圌山
竇圌山,離江油縣武都鎮七里,原名圌山,相傳為唐代主薄竇子明隱居修煉的地方,因而得名竇圌山。它一千多年前就是名山勝地,山林幽靜,古剎久遠,風景如畫。山腰的云崖寺建于唐代,現存殿宇為清代所建。寺內的飛天藏(又稱星辰車,轉輪經藏)是國內僅存的宋代小木結構建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車身高近十米,由楠木精雕而成,其上造有天宮樓閣和人物雕像二百多個,是十分珍貴的文物。云崖寺后,三座挺然卓立的巨大石峰突兀而起,直指霄漢。三峰高約一百多米,峰頂各有一殿:飛仙峰上竇真殿、神斧峰上魯班殿、問月峰上東岳殿。三峰的奇絕之處在于,除問月峰有路可攀之外,飛仙、神斧二峰刀削斧劈均危不可登。三峰之間隔三十多米,僅靠上下兩根孤單單的鐵鏈相連,上面一根用于手握,下面一根用于腳踩,這就是竇圌山的鐵索飛渡。行于鏈上,青云出手身旁,山鷹翔于腳下,稍有毫失,就會粉身碎骨,一般游人望而生畏。以往唯一從鐵鏈上通過的,是這里的主持老僧。他從鐵鏈上過來過去,如履平地,輕松愉快,而旁觀者則心弦緊扣,稱奇叫絕。竇圌山海拔1084米,平地拔起猶如鶴立雞群,俯瞰山下,平原如繡,清江似帶,不由使人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贊美詩句“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竇圌山神奇險峻,風光綺麗,有“天然畫屏”之稱。
(20) 皇澤寺
皇澤寺位于廣元市城西嘉陵江西岸烏龍山下,是唐代武則天的祀廟,原名烏奴寺,因武則天出生于廣元,則天女皇即位后,寺內尼姑奏請施以恩澤,因名“皇澤寺”。寺依懸巖,下瞰江流,頗有巴山蜀水之秀,融天然風光與文物古跡為一體。
皇澤寺始建于唐代,現存大佛樓、則天殿、小南海、五佛亭、呂祖閣等為清代建筑。大佛樓最高,則天殿則為各殿之精粹。殿內除存有武則天石像外,還存有孟蜀廣政二十二年(959)石碑一通,題刻《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則天皇后武氏新廟記》,石碑后面刻有各物之備錄貼,是考證武則天出生廣元的重要材料。寺內另一石碑“廣元皇澤寺”,為郭沫若所題。相傳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為“武則天會期”,是武則天的生日,當地人均喜這一日來此游覽,尤其是婦女。至今,“正月二十三,婦女游河灣”已成當地習俗。皇澤寺背后還有石窟和摩崖造像群,現存三十四處,造像千余尊,為南北朝及隋、唐、宋等不同時期的石刻,龕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各不一樣。寺側集中了1933—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廣元境內留下的標語一百多條,成為別開生面的紅軍標語“碑林”。皇澤寺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 廣元千佛崖
千佛崖位于廣元市城北四公里嘉陵江東岸崖壁上,與皇澤寺隔江遙遙相望,為古蜀道上的石窟群。石窟沿江岸巖壁分布,總長度達二百米以上,原有佛像一萬七千多尊,現存龕窟四百多個,造像七千余尊,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廣元千佛崖石窟佛像群的特色之處在于:從南北朝至清代,長達一千四百多年的時間長河中,代代營造,時有出新,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古典石刻造像藝術的發展脈絡和宋教觀念的發展歷史,是不可多得的古典文化珍品。主要佛窟有大云洞、大佛洞、三圣洞、神龍大佛、多寶佛龕、千佛洞等。龕窟中以大云洞之觀音立像造型最美,佛像衣冠華麗,肌肉豐滿,神態安詳。千佛崖南端睡佛龕中之釋伽牟尼“涅槃”像和牟尼閣內之牟尼頭像造型俊秀、生動,其鏤空雕像為國內罕見。千佛崖除有大量的石刻造像外,還有唐、宋、元、明、清以來的石刻文字題記六十余通。唐開元年間蘇颋題刻的詩句“重巖載看美,分塔起層標,蜀守經涂處,巴人作禮朝”,至今仍保留在洞窟之中,清晰可見,具有極高的觀賞和考古價值。千佛崖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轄的大足縣內,唐宋石刻造像遍布全境,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縣共有儒、佛、道石刻造像五萬余尊,分布于四十多處,尤以北山和寶頂最為集中。
北山石刻始建于晚唐,至今已逾千年,佛龕近三百,造像約萬尊,整體風格以精巧細致見長。其中轉輪經藏洞內的普賢造像形態優美,神情典雅,極具魅力,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數珠手觀音”也十分精美,其神態自若,體態輕盈,是一幅優美的中國古代美女像,十分酷似達芬奇筆下之少女像。可見,充分的人性化,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色。北山石刻中的文殊、普賢、觀音造像都穿著華麗、有血有肉、似有彈性、呼之欲出。
寶頂石刻建于南宋,也有八百年歷史。它是在長達五百米的馬蹄形大佛灣巖壁上,按佛教密宗的道場故事摩崖鑿像,情節連貫,氣勢宏偉,宛若一幅巨型的立體連環畫長卷。寶頂石刻以造像規模宏大,雕刻技術純熟洗練而著稱,并以雕像群來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題材,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如在一派佛教道場石刻中,躍然而出“吹笛女”、“養雞女”等造像,形象真切,反映了宋代農家婦女的純樸形象和思想感情,為歷代石刻所少見。因此,宗教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大足石刻的又一特色。佛像群中還有不少是絕無僅有的珍品,體現了工程藝術上的卓越超群。如精巧的圓覺洞,洞內十二圓覺像雕刻細膩逼真,并巧妙利用地形在前壁開了天窗,使洞內光線柔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華嚴三圣像”造像簡練明快,像高七米多,順巖而建。雕刻中巧妙地設計了接地袈裟,使菩薩手中所托數百斤重石塔,歷千年而不墜,被稱為寶頂山之一絕。這個工程杰作在現代仍有參考價值。還有占崖面八十八平方米的“千手觀音像”,像高不過三米,身后云集著一千零七只手,每只手里都刻有一只眼,造型千變萬化,使人眼花繚亂。幌眼看上去,好似一幅孔雀開屏的絢麗畫圖。這座大型的千手觀音是全國石刻藝術中唯一的佳品。此外,長達三十一米的釋迦涅槃臥佛,依山而鑿,規模宏大,亦是寶頂山石刻中之杰作。
(23) 縉云山
縉云山位于重慶西北嘉陵江溫塘峽南岸,這里山高林密,群峰延綿,具有巍峨秀麗之姿,素有“川東小峨眉”之稱。
縉云山由長石石英砂巖組成,堅硬的砂巖使山上奇峰突起,最著名的有朝日、香爐、獅子、聚云、猿嘯、蓮花、寶塔、玉尖和夕照九峰。其中以玉尖峰最高,海拔1030米,獅子峰最秀。遠觀獅子峰,如雄獅蹲伏,氣勢雄偉。登上獅子峰,可遠眺華鎣山、歌樂山、中梁山、真武諸山云煙勝景,以及嘉陵江小三峽和寬谷之田園風光。巴渝十二景之一的“縉嶺云霞”在此也一覽無余。山上廟、寺、塔、亭隱約可見,峰、寨、洞、壁氣象萬千。寒山遠望,白云為徑,從六朝到明代的眾多文物點布其間。縉云寺位于獅子峰下,始建于北魏(423),后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其背依峻嶺,前臨幽谷,四周古木參天,寺內大雄寶殿,飛檐翹角,極為壯觀,是川東著名的佛教勝地。殿外還有明代遺物古牌坊、石雕巨獅和石刻巨型藝術品石照壁等文物古跡。縉云山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植被豐茂,是四川盆地亞熱帶闊葉常綠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其中有不少珍貴植物為全國和全省所僅見,在一千九百余種亞熱帶植物中,屬國家一、二、三級保護的珍稀植物就達二十四種,水杉、紅豆杉、伯樂樹、飛蛾樹等更為世所罕見。還有縉云山特有的品種縉云猴歡喜、縉云瘤足蕨等。此外,縉云山蕨類植物遍布全山,縉云竹也享有盛名,保留了較好的亞熱帶生態系統。縉云山已成為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
(24)金佛山
金佛山位于川東南川縣境內,距重慶約177公里,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山岳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金佛山古稱九遞山,主峰海拔2251米,總面積260平方公里,屬川東褶皺地帶。山勢秀美奇特,峽谷深切,懸崖絕壁,溶洞眾多。一些奇峰似筆架、似鷹、似母子、似猴,生動逼真;巨大的轉轉巖,連綿數十里,或矗立為峰,或橫而為嶺,或疊而為屏,或缺而為壑,千姿百態,絢麗多姿。全山雨量充沛,原生植被保存完好,植物群落和古珍稀植物呈區域性分布,形成了當地四大特有景觀:兩千多株野生大茶葉、十萬畝方竹、五十余萬株杜鵑和兩千棵“活化石”銀杉,被譽為“金山四絕”。金佛山北麓的冷、熱、燙三泉,相去不遠而水溫懸殊,也為難得一見的勝景,人們稱之為“三泉映輝”。金佛山林泉洞廟集中,主要景點有風吹嶺、獅子口、瑪瑙城、古佛洞、鳳凰寺。其著名景觀包括“金佛晚霞”、“白霧晴嵐”、“三泉映輝”、“龍巖飛瀑”等。金佛山由于其雄、險、奇、秀的峰、嶺、崖、石,豐富的植物和氣象景觀,被譽為巴蜀四大名山之一,與峨眉、青城、縉云齊名。
(25) 釣魚城
釣魚城位于合川縣城五公里的釣魚山上,距重慶九十三公里。這里三面環水,四周懸巖陡壁,地勢十分險要,是南宋晚期的古戰場。公元1243至1279年,合川軍民在四川制置使余玠及抗元名將王堅、張玨等率領下,英勇抗擊“橫掃歐亞無敵手”的蒙元鐵騎,歷經二百多次戰斗,歷時三十六年,釣魚城不僅巍然屹立,而且重傷不可一世的蒙哥(元憲宗),擊斃前鋒汪德臣。從而使南宋政權的滅亡延緩了三十二年,釣魚城從此以“獨釣中原”而聞名中外,被歐洲人譽為“東方的麥加城”。現釣魚城古遺址尚存,城內古跡有南宋時建的護國寺、忠義寺,及釣魚城記事碑、臥佛、千佛巖等。釣魚城辟有“釣魚城陳列室”,展出歷史文物資料,古今名人對釣魚城的詩詞、字畫等。釣魚城海拔400米,城周20余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其自然環境也相當優美,其中以古洞流泉、天池夜月、赤壁之光、嘉陵縈帶、沙灘響雨、東谷晴霞、西市晚煙、頂峰白云等釣魚城八景最為著名。合川釣魚城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 豐都鬼城
豐都,按過去迷信的說法,是“人死來豐都,惡鬼下地獄”的地方。據說人死后陰魂要到豐都去報到,在那里接受“閻羅天子”的審判,根據生前功罪善惡,所作所為,作出判決,安排來世去向。這個“陰朝地府”便設在豐都縣城東北的平都山上。平都山位于長江之濱,海拔288米,方圓1.5平方公里,山上樹木蔥郁,廟宇遍立,因蘇軾“平都山天下古名山”詩句又得名“名山”。平都山素以“鬼國都城”聞名。
相傳漢代有姓王、姓陰二人先后于平都山修煉成仙,后人誤讀“王、陰”為“陰王”,訛傳為“陰間之王”,豐都乃成了“陰曹地府”。自唐朝以來,山上逐漸建了幾十座規模宏大的廟宇。沿哼哈祠、山曉亭、報恩殿、奈河橋、鬼門關,直至天子殿,一路雕梁畫棟,寺廟重疊,依山取勢,布局有序。其建筑和塑像主要圍繞“陰曹地府”、善惡報應的故事設置了一整套“鬼國地府”陰森恐怖形象。鬼城道上,“上刀山”、“下油鍋”、“鋸解”、“磨推”等十八層地獄和四大判官、十大閻羅等,均使人感到“鬼氣”森然。據資料記載,豐都在歷史上本為道觀,其后演變為“鬼國”,其實是人們在靈魂不死的假設之下,根據自己的好惡觀念,虛構的一個裁判世間善惡、公平與否的陰間政府,以尋求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如今,那些遺留下來的鬼怪神像及“鬼門關”、“陰陽界”、“奈河橋”、“十八層地獄”等景象,雖已被科學所摒棄,但它依然可以滿足人們獵奇攬勝的心理和對宗教、歷史、古建筑雕塑藝術的興趣。還有大量的古碑、古畫、石刻等,也被作為珍貴的文化資料保留下來。
(27) 石寶寨
石寶寨位于忠縣境內長江北岸,西距忠縣城四十五公里,東距萬縣市五十二公里,是一組建在江邊孤峰上的建筑群。孤峰尤如聳天巨石,四壁如削,屹立岸邊,形狀宛若玉印,故有“玉印山”之稱。傳說它是女媧煉石補天遺留下來的一塊五彩石,故稱“石寶”。石寶寨在石峰臨江的一面,是一座三面四角的塔形飛閣,下臨深澗,上插云霄,層樓紅柱,造型奇特,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建筑之一”。
石寶寨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寨上建筑由寨門、寨身層樓和寨頂古剎三部分組成,寨門造型古樸,門前橫額書“梯云直上”四字,壁上有“小蓬萊”三字,兩側有精致的浮雕、彩繪,絢麗奪目。寨身十二層,傍巖奠基,緊依懸崖,層層收縮而上,木石相銜,榫接緊密,設計精巧,無與倫比。原先建筑只有九層,取“九重天”之意。1956年維修時又增建了三層。閣樓皆三面四角,每層布局和陳設各具特色,或以泥塑見長,或以碑刻足觀,或以詩畫取勝。每層均開有圓形大窗,供游人觀嘗江景,寨樓內架有盤旋式云梯,旋轉而上寨頂。寨頂為一平坦石壩,面積約有1200平方米,上有古剎“紺宇宮”與層樓隔壩相望,古樸雅致。古剎后殿有一石孔,口大如杯,稱為“流米洞”。神話傳說,石孔每天出米,僅足食,由于和尚貪心,擴大米孔,結果米孔再也不出米了。宮前還有一石洞,深不可測,據說可通長江。登頂遠眺,滾滾長江,浩蕩東去,無限景色,一覽無余。石寶寨被外國客人稱作“長江邊上的一顆明珠”。
(28) 云陽張飛廟
云陽張飛廟,又稱張桓侯廟,位于云陽城外長江南岸的飛鳳山麓。是蜀漢末年為紀念蜀國名將張飛而修建的祠宇,現存遺跡多為清同治九年
(1870)洪水后修建。據說張飛頭葬于此。
張飛廟面江背山,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結義樓、望云軒、大殿、助風閣、杜鵑亭、得月亭等。全廟布局嚴謹,規模宏偉,林園幽靜,雕塑精美,集宋以后歷代建筑藝術之所長,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頗有價值。廟內碑刻書畫豐富,現存石碑、臨崖石刻三百六十余件,木刻書畫二百一十七幅,被譽為“二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的“文藻勝地”,是四川省碑刻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廟前臨江石壁上,刻有晚清書畫名人彭聚星所書“江上清風”四個大字。有漢隸《張表碑》,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草書《爭座位帖》,宋代大詩人與書法家黃庭堅奉皇帝之命所寫的《唐韓伯庸幽蘭賦》,岳飛草書的前后《出師表》,蘇東坡書寫的《赤壁賦》等石刻、木刻,此外清代鄭板橋、何紹基等二十多人的名家書畫也有收藏。故歷來有“張祠金石,甲于蜀東”之譽。廟內還陳列有西南編鐘,東西銅劍,戰國虎鈕、享孟、漢磚、牢城磚,新石器以來的陶、銅、鐵、瓷等各種用具以及木刻、玉雕等各種歷史文物三百五十余件,為研究川東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歷史資料。廟前江心有一條長二百余米的石梁,石形如龍,伏于水中,俗稱“龍脊石”。石上有北宋以后歷代石刻題記一百七十余處,是重要的長江水文資料。
張飛廟殿宇雄偉,古木參天,號稱“巴蜀一勝景”,是長江中上游重點文物古跡之一。三峽大壩建成后,張飛廟將被江水淹沒,屆時將遷至江北的高坡上重新修建。
(29) 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奉節城東,瞿塘峽口。秦、漢時為魚腹城,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稱王,傳說“殿前井中有白龍出”,公孫述視其為吉祥之兆,遂自稱白帝,改魚腹城為白帝城。城內建白帝廟。三國時,劉備伐吳失敗后,退守白帝城,郁悶病篤。臨終前在此地將政權和兒子劉禪托付給丞相諸葛亮,史稱“白帝托孤”。白帝城古城遺址今尚依稀可見,現存的白帝城系明嘉靖年間(1558)改建的,主要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明良殿內供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塑像。殿西是武侯祠,有諸葛亮及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的塑像。觀星亭六角十二柱,飛檐翹角,古色古香,傳說諸葛亮、李自成曾先后在此夜觀星象。在明良殿和武侯祠的兩側碑林里,匯集了自隋迄清的歷代碑刻七十四塊,其中以龍山公墓志碑、竹葉碑、鳳凰碑、清康熙皇帝御書碑最為珍貴。在陳列室里,有出土文物數百件及古代字畫和技藝精湛的歷代工藝品。白帝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憑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唐、宋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黃庭堅、蘇軾、陸游、范成大等都曾在此駐足,寫下了不朽的詩文。其中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一詩成為千古絕唱,使白帝城名揚天下。故白帝城又稱“詩城”。
(30) 蜀南竹海
竹海位于宜賓地區的長寧、江安兩縣境內,面積約一百二十平方公里。此地蒼山延綿,景區內峰巒二十八座,山山竹竹,郁郁蔥蔥,狀似一片遼闊的竹的“海洋”,大風起時,山呼“海”嘯,甚為壯觀;微風過處,則細語喃喃,令人陶醉。山上竹葉鋪地,行走于上,如履海綿,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還有數十條飛瀑流泉,更增添了許多生趣。竹海以竹品種繁多而著稱,除主產楠竹和竹筍外,還有人面竹、花竹、凹竹、算盤竹、錦竹、黃竹、羅漢竹、香妃竹等三十余種,江安、長寧馳名中外的竹器、竹編和竹簧工藝就主要取材于此。竹海蔥蘢蒼翠,尤以夏日為勝。萬頃碧濤中還分布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和美妙景點,仙寓古洞、五彩飛瀑、墨溟流水、忘憂幽谷,如顆顆明珠閃爍其間。天皇寺、壽昌寺、回龍寺、龍君寺,昔日香火旺盛,是川南的佛山勝地。其他風景點還有:龍吟寺、觀云亭、天寶洞、青龍湖等。竹海,與恐龍、石林、懸棺并稱川南四絕。
(31) 石海洞鄉
石海洞鄉位于川南興文縣境內,因全縣石林、溶洞遍及十七個鄉,故名。興文石海洞鄉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善的地區之一,地面石峰林立,如云南路南;地下溶洞縱橫,似桂林迷宮。石林面積達二十二平方公里,溶洞面積達三十多萬平方米,石林之多、溶洞之廣,天下奇觀集于一地,為全國少有。
興文石林形態各異,氣象萬千。有的如飛禽走獸,活靈活現;有的如碧柱參天,氣宇軒揚。許多山石如石塔、夫妻石、仙女峰、蘑菇石、蓮花石等均以形命名,維妙維肖。以事命名的有二龍戲珠、群駝漫步、龍女牧羊、“天涯望歸人”等。還有波濤滾滾的“石海”,以及石海中的“群鯨暢游”、“海豹戲水”、“金龜露背”等景象。興文巖溶以溶洞廣闊、巖溶奇特而著稱。已探明的溶洞有一百多個,其中面積一萬平方米以上的有二十多個,最大的叫“神風洞”,面積為二十多萬平方米。洞內有各種倒垂、橫伸、斜插、直立的鐘乳和石筍,狀若龍宮。“天泉洞”景致也蔚為壯觀。其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最高和最寬處各百米左右。洞分四層,洞內勝景有穹廬廣廈、長廊石秀、云步通幽、石花奇觀、瀉玉流光、石林仙姿、天泉明宮等七個大廳。緊連后洞口的露天大漏斗(一種特定的地理現象),直徑六百五十米,深達二百零八米,遠遠超過歷來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徑三百三十米,深七十米),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之最。石海洞鄉縱橫交錯,妙趣橫生:地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地下洞洞相連,層層遞進,幽深莫測,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姿奇麗的天然圖畫。
(32) 邛海
邛海在西昌市南五公里外,系地殼斷裂下陷而成的高原湖泊。湖水面積約三十一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十四米,最深處三十四米,容水量約三億立方米,是金沙江支流安寧河上最大的風景湖。邛海古名邛池,東依大涼山,南臨瀘山,山高水闊,風靜波平,水色晶瑩,象一面明鏡閃爍在蒼山綠野之間。湖畔“海濱公園”的亭臺水榭,各具風韻,景色如畫。此地風景宜人,氣候也宜人,是我國摩托艇、滑水、帆板、劃艇、游泳、水球等比賽和冬季訓練的重要基地。湖濱的瀘山秀色,尤其吸引人。瀘山乃一座斷塊山,形同一只昂首放聲高歌的青蛙蹲在邛海之濱。從山麓到峰頂,山澗小路盤旋蜿蜒,沿途茂林滴翠,林間還散布著漢、唐、明清以來的古剎廟宇十二座,與蔥郁的林木交相輝映。最著名的廟宇是光福寺,寺內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光福寺右側的蒙段祠,為彝族的祖廟,寺內還藏著記載明清以來西昌地區地震資料的百余通石碑,為國內罕見的一座“地震碑林”。寺旁的古柏、海樹,相傳都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置身峰頂五祖庵,俯瞰邛海,遠處重山疊翠,近處水碧連天,漁舟點點,飛鳥回旋,非常迷人。被譽為“瀘峰春曉”。特別是在此觀月,月亮也顯得格外明亮。三教庵的一副對聯:“松濤聲,海濤聲,聲聲相應;天中月,水中月,月月齊明”可以說是繪聲繪色地將邛、瀘的美麗景致描畫了出來。
(33) 瀘沽湖
瀘沽湖位于鹽源縣西部邊界,距縣城170公里,海拔2660米,面積72平方公里,與云南省共有。瀘沽湖因靠近鹽源縣左所鎮,故又稱為左所海子,古代亦稱勒得海,魯批湖。過去因交通不便,鮮為人知,被認為是一個神秘而誘人的地方。其四周山巒起伏,蒼松茫茫,群山拱衛下的湖濱草原綠草如茵,炊煙裊裊,阡陌縱橫,牛羊成群,極富田園風光。湖水湛藍湛藍的,宛若鑲嵌在地面上的一面鏡子。蒼翠的山巒,湖心的小島,天上的白云,一齊清晰地倒映在湖水里,渾然一體,如詩如畫。瀘沽湖由“亮海”和“草海”兩部分組成,湖水平均深度為四十米,最大湖深達七十三米。湖東阿凹梁子的一部分長2.5公里,伸入湖水中,形成一個半島,叫長島。湖面上還點綴著六個大小島嶼。小島上多為石灰巖,怪石嶙峋,灌木、藤葛叢生,象片片綠葉在水中蕩漾。瀘沽湖畔地曠人稀,森林保存較好,整個湖區保持了原始的、粗獷的格調。沿湖居住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生活形態。其神秘而樸素、溫馨而浪漫的獨特民族風情與清麗脫俗的山光水色,使這里的世界宛如一支優美迷人的原始民歌。
上一篇:天山文化·各民族獨樹一幟的物質生活習俗·飲食習俗
下一篇:東北文化·東北大地的古代文明·高句麗民族的文化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