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年節習俗地方戲曲飲食風味·地方戲曲
秦腔 我國戲曲藝術中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與昆腔、弋陽腔、青銅腔并稱中國四大聲腔。在周秦民歌、漢代樂府、唐代梨園法曲的沃土上,至明代秦腔總匯陜甘民間歌舞逐漸形成。在明末清初大起義中,李自成、張獻忠曾轉戰陜西,將士愛好秦腔者頗多。隨著他們的南征北戰,首先又傳入湖北四川等地。至清中葉,秦腔廣泛傳播于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成為形式完整頗負盛名的劇種。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秦腔與其他地區劇種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如京劇的主要曲調西皮即受秦腔影響頗大。秦腔也對梆子劇種的形成產生了積極作用。秦腔發展至清中期以后,又衍生出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部秦腔、中路秦腔(又稱西安秦腔或西安亂彈)幾大流派。它們在唱腔、音樂、表演上各具特色。一般我們說的秦腔主要是西安秦腔。秦腔總的說來“慷慨激昂,蒼勁悲壯”。在表演方面,樸素健康,激烈昂揚。動作幅度夸張,用“吹胡子瞪眼”、“提袍甩袖亮靴底”來形容頗為形象。其唱腔、音樂粗獷雄渾,高亢激越,兼有婉柔細膩的一面。秦腔樂隊有文、武之分。文場樂器有弦索、笛子、嗩吶等。武場樂器有鼓、鐃鈸、掌鑼、梆子、牙子等。秦腔的板鼓由鼓和暴鼓組成,為其獨有,頗具秦腔自身特色。秦腔的板式主要有慢板、尖板、滾板、搖板、代板等五種。唱腔又有“歡音”和“苦音”之別。曲牌有三百多種。秦腔的臉譜、身段和表演也有很多自身的特色。角色行當和語言聲韻也自成體系。劇目有兩千六百八十多種,十分豐富。
漢劇 又稱漢調二簧,因沿江、漢流域產生和發展,故名漢劇。是陜西的第二大劇種。它發源于唐,形成于明,興盛于清末。經過數百年幾十代藝人的努力,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深得陜南人民的喜愛。漢劇以陜南漢中安康為中心,沿漢水流域向外發展,形成了安康、漢中、商洛和關中四大流派。安康派擅長演文戲,通用紫陽話,音調粗獷而又柔婉;漢中派唱腔多帶川味,音調悠揚綿軟;商洛派以武戲見長;關中派重唱工,表演細膩,音調高昂豪放。漢劇沿江遠播兩湖、兩廣、浙江、海南島一帶,清乾隆間傳入北京。民國初年,陜西都督張鳳翙支持創辦漢劇“鳴盛學社”,它與秦腔“易俗社”同是三秦民間戲劇園地的奇葩。漢劇有劇目一千二百多個,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許多劇目為其他戲種所沒有,而且本頭大、長戲多,一本戲演四個小時是常見的。而《二度梅》一劇竟要演三天四夜,令人驚嘆不已。音樂唱腔主要分西皮、二簧兩大類,其他還有昆曲、吹腔、高撥子、山歌、小調等。西皮多用于表現舒暢、爽朗、豪邁的場面。二簧多用于表現抑郁、沉痛、哀怨的場面。漢劇表演細膩傳神,唱詞優美易懂、唱腔悠緩清亮。其道白也頗具特色。劇中人除了講韻白和陜白外,還按籍貫講方言。如《打龍棚》中鄭恩說山西話;《獻地圖》中張松講四川話;凡番邦異族全用京白。
眉戶 眉戶由民歌發展而來,約出現于明代。因最初流行于眉縣、戶縣而得名。又因為其曲調特別優美動聽,聽后能使人仿佛進入如醉如癡的朦朧仙境,故又諧稱“迷胡”。如今它除流行于關中之外,也受到甘肅、寧夏、山西、河南等地百姓的喜愛。眉戶最初不過是一種清唱形式,由一些流浪藝人或農民在村頭、田邊因陋就簡擺個地攤,邊撿邊唱,所以又稱“地攤清唱”、“板凳清唱”。清末民國時期,眉戶漸從單純的曲子發展成為音樂上屬于歌曲結構的劇種。眉戶曲調婉轉細膩,優美動聽,號稱“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大調結構比較完整,有“老龍哭海”、“太平年”、“羅江怨”、“琵琶調”等。小調多屬民間,如“五更”、“采花”、“崗調”、“銀紐絲”、“戲秋千”、“一串鈴”等。兩個調式剛健清新,富于變化。加上板胡、三弦、笛子、碰鈴伴奏,有很強的感染力。抗日戰爭時,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對眉戶的現代化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眉戶得以新生。創作了《桃花村》《夫妻識字》等現代戲,還整理了第一本《迷胡曲譜》。50年代以來,眉戶得到進一步發展,挖掘整理了百余種曲調和五十多個曲牌。陜西還創立了幾個眉戶專門劇團。在繼承過去傳統優秀劇目的基礎上,還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梁秋燕》等現代劇,以至農村廣泛流傳著“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的順口溜。
碗碗腔 是以華縣、華陰為中心的一種地方戲。由于演唱時以敲擊小銅碗為節,清脆響亮,而得名。其起源年代有大禹、周代、秦漢、唐宋多種說法。碗碗腔至少在清初已經形成是信而有證的。當時該戲已唱板齊備,并產生了著名劇作家李十三及其代表作“十大本”。本世紀50年代之前,碗碗腔都以皮影為演出形式,一般有五人演唱操作。1958年,陜西省戲曲劇院第一次將其搬上大舞臺,角色由真人扮演,使這一古老戲劇別開一片新天地。經過幾百年的流傳和發展,該劇已流傳到廣大地區。在陜西大荔、渭南、蒲城、富平等地稱為“東路”;鳳翔、寶雞以及甘肅東路稱為“西路”;洋縣、漢中等地稱為“南路”;綏德、米脂等地稱為“北路”。另外,碗碗腔還流行于晉南豫東,甚至甘肅蘭州。碗碗腔以溫雅細膩、婉轉纏綿著稱。主要唱板有“緊板”、“慢板”、“三八板”、“飛板”、“觀燈”、“過關”等。唱腔有花腔、疊腔等。聲腔又分哭音(苦音)和花音(歡音)。樂器以月琴和二弦為主。曲牌、板頭和鑼鼓經名目繁多,如“江怨”、“新春令”、“十樣景”、“石榴花”等。碗碗腔劇目近千,頗為豐富。代表作有《金琬釵》《火焰駒》《春秋配》等。陜西民間有“一清(眉中)、二簧(漢調)、三桄桄(秦腔),好聽不過碗碗腔”的說法。
阿宮腔 又稱遏工腔。原為陜西民間皮影戲中的一個種類。1959年搬上舞臺,成為一個風格獨具的劇種。傳說起源于秦阿房宮藝人,故有阿宮腔之名。阿宮腔興起于禮泉,流行于三原、涇陽、咸陽、耀縣、高陵、臨潼一帶,而落戶于富平。它的藝術特色表現在唱、做、念、打以及音樂伴奏等方面。尤以唱腔最為突出。講究“翻高”、“遏低”的唱法,即用舌尖抵住下齒齦,舌面弓起與上腭形成一個寬扁的通道。當氣流通過這一通道受遏止而回旋時,撞擊鼻腔,引起共鳴,頗為悅耳。所以聽者有“三放不及一遏”的說法,這也是“遏工腔”名稱的由來。舊時燈影阿宮腔藝人邊唱邊操作皮影,對劇本的熟悉程度要求較高,故流傳的劇本并不太多,傳至今較完整者約五十至六十本。其長期流傳于文化較落后的農村,內容淺顯樸實,生活氣息濃郁,尤以抨擊惡勢力和惡少、丑婦之類的諷刺劇,最受歡迎。阿宮腔曲牌有四百多種。每戲開場必奏“十樣景”,即十種曲牌的合奏。未看到正文,已有深刻的氛圍感受。阿宮腔搬上大舞臺后,伴奏樂器除了文場的二股弦,月琴、嗩吶、笛,武場的鑼鼓外,又增添了揚琴、中胡、大小提琴、長笛等,大大豐富了伴奏效果。
道情戲 是陜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古代道士念經唱詞傳布道教中的情況而得名。李氏唐朝,自稱為老子(李耳)后裔,推崇道教,陜西為當時道教中心。道教為傳播自己的宗教,便用連說帶唱的方式進行宣傳。這種道士說唱教誨情理的曲調,被稱之“道情”。為了使這一活動更具吸引力,說唱中多加入一些民間傳說與歷史故事。久之,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與創造,終于出現了道情戲。由于三秦大地內方言、風土人情和民間文藝形式的差異,道情戲又形成陜北、關中、商洛和陜南四大流派,又稱四路道情。其差別主要在演出形式上。陜北、關中多為坐班演唱和廣場演出;商洛、陜南則主要以皮影形式演出。道情戲長期流行于農村民間,得到許多其他民間藝術的滋養,至今仍保留了許多民歌小調。陜西道情戲幫腔伴演自始至終,這是它一大特點。除前臺演唱外,后臺幫腔伴唱,幾乎每兩句唱詞便幫腔一次。幫腔又分長幫腔和短幫腔。幫腔烘托了劇情氣氛,而且延長音節的拖腔又增加了道情唱腔委婉動人的色彩。另外道情戲演出時,每每將一完整劇目中悲傷離別的場次刪次,如,《賣苗郎》一劇,就不演《賣兒》一場。這是因為道情戲重在安貧樂道,嫌唱了不吉利的情節會帶來災難。久而久之,老藝人連這些略去的場次唱詞已記不清了,而后來藝人干脆就不學這些唱詞。于是乎跳段唱成了道情戲的一大特色。在唱法上,陜北道情的板式有“一板一眼”和“無板無眼”兩種。關中道情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商洛道情以“說唱體”(靜板)為主要形式。陜南道情則分為“硬調”(花音)和“軟調”(苦音)。陜西道情戲傳統劇目豐富,50年代統計尚有一千多本。內容上多為勸人勘破情緣,宣揚出世思想,這稱做“正札戲”。另外還有一部分神話和民間生活故事題材,被稱為“亂札戲”。陜西道情戲多長篇巨制,個別連臺本戲如《粉妝樓》等,竟可連演十天半月。道情戲所用樂器有“八人共掌九種樂”之說。文場面樂器有四弦、胡琴、竹笛、漁鼓;武場面樂器主要有簡板、三才板、星兒(碰鈴)、云鑼等。在伴奏原則上道情戲主張“文戲武打,武戲文打,長戲短打,短戲長打。”文戲因演唱多,鑼鼓敲得熱鬧一些,可增加舞臺氣氛,武戲動作多,鑼鼓少打一些,能使伴奏音樂突出,烘托演出效果。
皮影戲 陜西皮影戲以精美的制作和高亢的唱腔聞名全國。皮影系用牛皮或驢皮經壓磨使其透明后再加以雕刻并施彩繪而成。所以也稱“牛皮影”或“驢皮影子”。它遠承漢畫像的簡樸高渾,宋代院體畫的工致巧麗,融匯民間剪紙的紋路裝飾,民間繪畫的拙樸天真,形成造型豐滿、線條利落、色彩鮮艷的特點。陜西皮影制作注重輪廓線條的洗煉,特征部位的夸張。在腰、膝、肩、肘、腕等部位有輪盤式關節,可自如動作。雖然皮影人物限于正側面,但民間藝人卻善于以刀代筆,表現人物的不同特征與個性。車馬儀仗、亭臺樓閣雖系平面皮革刻制,卻也有強烈的立體感。陜西皮影分為兩大流派。以二華(華縣、華陰)為中心的稱為“東路皮影”,人物面部為豹頭隆額,高約一尺,裝飾紋樣多見“萬字”和“雪花”。工致細麗。演唱以碗碗腔為主;以鳳翔為中心稱做“西路皮影”,人物面部直鼻通天,型體比東路略大,約一尺三寸,勁挺粗樸。演唱以弦板腔為主。皮影戲演出由“演”和“唱”兩部分組成。“演”即由藝人用細竹子操縱皮影,他們稱為“簽手”。演出時,簽手依戲劇情節發展,兩手分別掌握各種人物動作。或執刀舞戟,或騰云翔天,或翩翩起舞,或頓足捶胸,各盡其妙。管“演”者則要包攬全劇中生、旦、凈、丑各種角色的全部唱段與道白。“演”、“唱”及音樂配合默契。
西府曲子 是流行于關中西部鳳翔、岐山、扶風、眉縣、鳳縣、武功、千陽、隴縣、麟游一帶的地方小戲,因其最初是以坐臺清唱的形式演出,所以又叫“清曲”。又因其發祥地和主要流行地區的鳳翔縣古稱“雍”,曾是秦統一全國前有近300年歷史的舊都,所以此劇最早叫“雍城秦曲”。至唐,改“雍”為“鳳翔府”,轄八縣,因立于關中西部,于是又有了“西府曲子”的叫法。如今為民間喜聞樂見的西府曲子又傳向周邊各地。向西已至隴東;向南已越至陜南漢中;向東已傳至東府的華縣和華陰等地。據清王敬一輯《羽衣新譜》記載,西府曲子濫觴于春秋,秦時已頗隆興,唐朝發展至鼎盛。元、明、清,西府曲子繼續發展,出現了古典填新詞的形式。民初又新出了“山歌”曲調。50年代后,不僅古曲填新詞長足發展,而且和當時陜西各古老民間劇目一樣,都著力鼎故革新,進行多方面的改革探索,被搬上了戲劇大舞臺。西府曲子屬曲牌體,過去有“全月調”、“平調”、“情曲”、“雜調”之分。如今曲調結構都以開頭的越調、收尾的越弦和旋律平順、一調到底的平弦以及曲牌組成。其中越弦多為成人演唱,曲調激越,音域寬廣。多演唱英雄豪杰等歷史故事。平弦多由青少年和婦女演唱,音域較窄,曲調柔媚,善于表現愛情題材。西府曲子內容題材豐富,既有民間藝人的口頭創作,也有文人騷客的經心創作。廣泛吸取了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宋元雜劇的精華。其曲目有八百余首,主要有慶賀類(如《賀新房》)、狀景類(如《長安八景》)、歷史故事類(如《刺目勸學》)、愛情類(如《尼姑思春》)等四大類。西府曲子樂隊甚為精悍。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另外還有簫、笛、竹板、碰鈴等。過去每逢古會,各地西府曲子班社藝人便會聚在一起,從傍晚到清晨都陶醉在演唱中。既有單曲清唱,又有聯綴清唱,一次廟會往往要唱幾十首甚至幾百首曲子。如今每到農閑和陽歷正月,曲子班必大奏大唱。民間中流傳:“曲子戲,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百遍千遍看不厭,哪怕三天不吃飯。”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土著民族的年齡等級及成年禮
下一篇:嶺南文化·嶺南宗教文化·基督教與嶺南早期西方文化的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