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漢文化的傳播與東北文學的發展·東北現代文學
東北現代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和各種外來文化影響、滲透下而與本地文學傳統相互融合作用的基礎上產生的。首先,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從根本上動搖了數千年封建文化的束縛和統治,使東北文壇開始出現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采用白話文的形式,猛烈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表現下層民眾的疾苦,揭露社會黑暗現實的文學作品。同時,外國文學特別是蘇聯文學、日本文學和歐美文學的傳播和介紹,也對東北新文學的成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獨占的殖民地,東北三千萬同胞生活在日寇鐵蹄的踐踏和蹂躪之下。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抗日救亡成為時代的呼聲,反映淪陷區人民抗日救國這個重大主題的文學創作成為東北現代文學發展的主流和趨勢,并最終將東北現代文學創作推向它的輝煌頂峰。這里著重介紹抗聯文學淪陷區左翼進步文學和東北作家群的文學創作活動。
(1) 東北抗日聯軍與抗聯文學
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寇的侵略兇焰和殘暴統治,不甘當亡國奴的東北各界民眾、愛國官兵和開明地主士紳紛紛自發組織起來,高舉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旗幟,白山黑水之間到處都是抗日健兒浴血殺敵的戰場。中國共產黨預見到東北民眾抗日高潮的必將到來,及時調整方針和政策,提出全民抗戰,建立廣泛的反帝愛國統一戰線的口號,并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到東北軍和義勇軍中開展工作,或在東北各地建立由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隊。1936年初,東北共產黨在湯原召開各抗日部隊領導人的聯席會議,決定將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先后成立十一個軍。以后又將這十一軍合編為三路軍,分別由楊靖宇、周保中、趙尚志(后為李兆麟)任總指揮。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與敵人展開艱苦卓絕的斗爭,沉重打擊了日偽的反動統治,在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上寫下了極為悲壯的一頁。抗聯文學是在抗日的烽火中誕生的,它是數萬名抗日聯軍將士血與火的戰斗歷程的真實寫照,是在東北民眾和抗日將士中廣為流傳的群眾文藝形式。抗聯文學是完全意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極大地鼓舞了東北人民戰勝日本法西斯的必勝信念,是我們中華民族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僅介紹楊靖宇、李兆麟將軍等人的創作。
楊靖宇,這位被日寇視為“滿洲國治安之癌”和“山林之王”的共產黨員,他的名字本身就極富傳奇色彩。在東北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滿天星,數不清,
東邊道,出英雄,
抗日英雄無其數。
楊靖宇數第一名。
這位東北抗日聯軍的杰出領袖,在饑寒、傷病交作的情況下,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戰斗到生命最后一息。楊靖宇殉國后,殘暴的敵人割下他的首級,剖開他的腹部,發現他的腸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楊靖宇將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他的生命與祖國的山川同在。巍巍長白山,茫茫林海雪原,到處回蕩著他那浩然的民族正氣。解放后,為了紀念這位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黨和政府將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并在通化市修建了楊靖宇烈士陵園。
楊靖宇將軍非常重視敵后抗日文藝工作,早在他擔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時就親自指導過淪陷區的左翼進步文學。在戎馬倥傯之際,他仍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創作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歌》《西征勝利歌》等作品,其中《第一路軍歌》這樣寫道: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
創造出聯合的第一路軍。
乒乓的沖鋒殺敵繳械聲,
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證…
李兆麟將軍是東北抗日聯軍中卓越的軍事指揮員和優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他先后擔任哈東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等職務,直接指揮了圍攻賓州、攻克五常堡、智取老錢柜等著名戰斗。1938年,為了粉碎日寇對松花江下游地區抗聯各部的軍事討伐和經濟封鎖,李兆麟將軍成功地領導了在抗聯史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征。西征部隊分三批從黑龍江北部的三江平原,橫越冰雪覆蓋、人跡罕至的小興安嶺,到達西部海倫縣一帶。西征將士歷盡千辛萬苦,行程數千里,成為東北抗日聯軍革命斗爭史上的壯舉。在組織西征的過程中,李兆麟將軍這位能文能武的遼陽才子,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和愛國主義情懷,寫出了著名的《露營之歌》:
鐵嶺絕巖,林木叢生,
暴雨狂風,荒野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
同志們! 銳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喲,果敢沖鋒,
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
光華萬丈涌。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
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
火烤前胸暖,風吹背后寒。
壯士們! 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減,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
奪回我河山。
1941年11月,李兆麟將軍率部轉移到蘇聯境內整訓。東北光復后,他擔任濱江省政府副省長和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為貫徹黨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披肝瀝膽,做了大量工作。國民黨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將軍被預先埋伏的國民黨特務殺害。這位與日寇浴血奮戰十四年的抗日民族英雄竟慘死在國民黨法西斯的屠刀之下。為緬懷這位抗日民族英雄,哈爾濱市人民將安葬李兆麟將軍遺體的公園命名為“兆麟公園”,他遇難的水道街被命名為“兆麟街”。
(2) 淪陷區左翼進步文學與東北作家群
五四運動以后,東北迅速興起各種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話報刊和群眾文藝團體,其中吉林的“白楊社”和奉天的“啟明學會”是東北最早的新文學團體。奉天的新文學運動開展得較早,培養了一大批熱心新文學運動的青年作者。1928年至1929年,普羅文學(法文音譯縮寫,即無產階級文學)的誕生有力地推動了東北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并得到了中共滿洲省委的直接支持和領導。奉天、哈爾濱成為南、北滿開展普羅文學的中心,出版的刊物,奉天有《冰花》《關外》《北國》《怒潮》;哈爾濱有羅烽創辦的《知行月刊》,有塞克、舒群等人主編的《晨光報》副刊《江邊》、《哈爾濱新報》副刊《新潮》等。《冰花》《知行月刊》成為東北左翼革命文學的開端。九·一八事變后不久,中共滿洲省委由沈陽遷到哈爾濱,東北地區抗日活動的重心轉移到北滿,為加強抗日救國宣傳,黨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北滿的左翼革命文學活動,團結了廣大進步文學青年。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左翼文藝活動一時群星薈萃,呈現出一種繁榮景象。1932至1935年是北滿左翼文學運動的黃金時期,涌現出一批進步文藝團體,產生了一批有才華的進步作家,其核心是金劍嘯、羅烽、舒群、姜椿芳等地下黨員,成員包括蕭軍、蕭紅、白朗、塞克、金人、楊朔等。1935年以后,日偽反動統治加強了對文藝的控制和檢查,瘋狂迫害愛國文化人士和進步作家,金劍嘯被殺,舒群、蕭軍、蕭紅、羅烽、白郎被迫輾轉入關,東北淪陷區的新文學從興盛走向了它的衰退時期,殖民主義文學占據了統治地位。但抗聯文學、南滿以田賁為首的左翼地下革命文學仍代表著淪陷區民族文學和革命文學的發展方向。
論及東北現代文學或淪陷區左翼文學,都讓人不能不想到我黨杰出的文藝戰士、著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金劍嘯烈士。金劍嘯烈士是沈陽人,滿族。他秉賦聰穎,勤奮好學,17歲時就開始在哈爾濱的《晨光報》文藝副刊《江邊》上發表詩詞和散文。1929年,他來到“左聯”革命文學的中心上海,系統閱讀了魯迅等左翼進步作家的作品和革命書刊,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他短暫而光輝的革命文藝生涯。九·一八事變前,金劍嘯受黨組織的派遣回到哈爾濱。九·一八事變后,他受中共滿洲省委委員、哈爾濱市委書記楊靖宇的委派,負責北滿的革命文藝運動。他利用日偽報刊的合法身份,擴大黨的宣傳,團結了一大批進步的文藝工作者,使北滿的革命文藝運動蓬勃地發展起來。金劍嘯多才多藝,他在小說創作、詩歌、美術、戲劇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文藝作品題材新穎,思想性鮮明,藝術性強,用曲折的筆法形象生動地揭露了日偽反動統治的黑暗和罪惡,反映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東北人民的苦難,熱情地謳歌了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事跡,極大地鼓舞了東北淪陷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的熱情。1935年至1936年,面對日偽在文藝戰線上的白色恐怖,金劍嘯抗日救國的革命思想熾如烈火,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在他晚期的作品上,抨擊時弊的思想更加大膽而鮮明,毫不隱晦,對日偽反動當局的揭露淋漓盡致,并組織進步文藝團體,多次演出中外進步作家作品,并在報紙上公開刊登紀念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逝世的消息。這一切都使他引起了敵人的注意和極大恐慌。1936年6月13日,日寇將金劍嘯逮捕并施以各種酷刑,這位年僅26歲的北滿左翼文藝運動的領袖大義凜然,慷慨就義。
金劍嘯烈士是東北現代文學的先驅,他把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文學傳播到東北,推動了東北現代文學運動的發展,團結、教育、培養了一批文學青年。在民族危亡、國難當頭的政治環境下,他迅速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作家,留下許多醒世驚心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小說《星期日》《云姑的母親》,長篇敘事詩《興安嶺的風雪》,獨幕劇《咖啡館》,劇本《窮教員》《藝術家與洋車夫》,神話故事《勝利后之威納斯》等等。
東北作家群是東北現代文學史上一個貢獻最大、影響最深廣的進步文學社團,也是東北現代文學史上唯一的文學流派。它不是由作家自愿組織起來的文學社團,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被后人所認定的客觀實體。九·一八事變以后,陸續有一批文藝青年從日寇鐵蹄占領下的東北流亡到祖國關內,他們其中有些人已經有過一段創作經歷,有些人開始從事左翼文學活動。國土淪喪的憤懣和生活顛沛的痛苦,強烈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促使他們拿起筆來,以切身經歷見聞感受,傾訴國土淪陷后三千萬同胞的苦難和抗爭,歌頌淪陷區人民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以激起關內人民對東北前途和祖國命運的深切關心和感情共鳴。因此,在界定東北作家群這一概念時,首先應提到九·一八事變以后進關的東北籍或長期工作生活在東北的青年作家,作品是突出表現抗日救亡這一重大主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形成一種嚴肅而悲憤、深沉又細膩的藝術風格,時代性、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一種類似“回憶”性文學。東北作家群中比較著名的作家有蕭軍、蕭紅、端木蕻良、舒群、白郎、羅峰、塞克、馬加等。
東北作家群的抗日救亡文學是我國現代文學中特有的文學現象。東北作家群的創作將“五四”新文學的革命精神與東北本地區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植根于民族危亡的時代土壤,填補了東北淪陷區抗日救亡文學的不足和空白,占據了抗戰文學的先聲地位,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是東北現代文學寶庫中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下面重點介紹東北作家群代表作家蕭軍、蕭紅。
蕭軍和蕭紅是一對夫妻作家,蕭軍原名劉鴻霖,筆名田軍、三郎,遼寧義縣人。蕭紅原名張迺瑩,黑龍江呼蘭縣人。九·一八事變后,蕭軍逃亡到哈爾濱,成為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的撰稿人。恰在此時,蕭紅也以“惜吟”筆名在《國際協報》副刊上發表作品,二蕭由此相識并結為夫妻。三十年代初,哈爾濱成為北滿左翼進步文學的中心,蕭軍、蕭紅很早就受到中共地下黨的影響,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一個半公開半秘密的抗日文藝團體“星星劇團”的工作,并親自登臺演出。還與北滿左翼文藝運動的領導人、地下黨員金劍嘯、羅烽、舒群等成為至交,在他們的幫助下,在1933年10月出版了兩人的短篇小說集《跋涉》。《跋涉》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深刻社會意義和政治作用,在東北文壇上引起了積極的反響。1934年5月,蕭軍和蕭紅離開了白色恐怖籠罩下的哈爾濱,初旅居青島,不久到達當時左翼文藝運動的大本營——上海。1935年,蕭軍、蕭紅的長篇處女作《八月的鄉村》、《生死場》在魯迅的獎掖下得以出版,并由此一舉成名。1936年,蕭紅只身東渡日本,1938年,她與性情“粗魯暴躁”的蕭軍最終分手,其后曾與另一位東北作家“過于自憐,嗇于愛人”的端木蕻良有過一段短暫的同居生活。1940年底,蕭紅完成了她的代表作《呼蘭河傳》。1942年1月,這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在寂寞凄涼的心境中離開了人世,年僅32歲。蕭軍于1938年到達延安,抗戰勝利后曾任東北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等職,建國后曾任作協顧問,北京作協副主席。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第三代》。
蕭軍《八月的鄉村》、蕭紅《生死場》都是以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為題材,塑造了一批具有反抗精神的性格鮮明的東北農民和抗日戰士的形象,達到了一定的典型高度。它使人“看到了在滿洲的革命戰爭的真實圖畫”。魯迅先生親自為蕭軍和蕭紅的書作序,堅決駁斥了來自國民黨的御用漢奸文人的惡毒諷刺和攻擊,肯定了它的特殊戰斗作用。指出作品表現了東北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凡有人心的讀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蕭軍和蕭紅的代表作品是帶有鮮明地域文化色彩的鄉土小說。蕭軍的《第三代》描寫的是從辛亥革命前日俄戰爭時代到“九·一八”事變近三十多年時間里東北農村的時代風雨和眾生相,他那粗獷豪放的風格在《第三代》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將“東北角那三千萬無教養的人民們”活生生地連草根和泥塊一齊展示在你眼前。在這部作品中,蕭軍的文學技巧日臻圓熟。這部書一面世,即受到文壇的重視,被當時的評論界認為“這是一篇雄渾、沉毅、莊嚴的史詩。”蕭紅的《呼蘭河傳》被認為是四十年代中國“真正新文藝”的杰出代表,是戰時長篇小說創作的重大收獲,獲得巨大成功,蕭紅也因此成為中外馳名的左翼女作家并載入中國現代文學史冊。蕭紅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詩人”,在經歷了太多的人生坎坷與艱難跋涉之后,在凄楚和寂寞的心境中,回憶起那難以忘卻的童年生活,飽含著對邊陲故土和人民深深的眷戀和同情寫下這部小說的。《呼蘭河傳》沒有什么曲折動人的情節,這個呼蘭河畔的小城是那么荒涼簡素,所寫寥寥幾個角色“就象腳踏的土、路旁的石、荒野的草,從來不會吸引人注意的“幾個灰色的小人物”。在這里,人們對于一切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象僵尸一樣活著。“在灰暗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現了粗線條的大紅大綠的帶有原始性的色彩。”然而作者反封建主題又是十分鮮明的,她運用了諷刺和幽默的筆調,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行,對吃人的舊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小說對于呼蘭河畔的愚民的心靈刻畫,達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作品以暴露黑暗面為主,從而激起人民奮起斗爭,去改造國民劣根性,去消滅落后和黑暗面。作者通過對小團圓媳婦、馮歪嘴子的反抗斗爭,使人們看到黑暗中的光明,看到我們民族的希望和光明必將驅散黑暗的前景。這正是作品的積極意義所在。在這一點上,《呼蘭河傳》與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時,蕭紅以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獨特藝術視角和感受,細微的觀察生活能力,加上她那鮮活明麗的語言藝術,創造出一種情景交融如詩如畫的幽邃的意境,更好地深化了作品主題,從而也使《呼蘭河傳》獲得了永恒的藝術魅力。正象茅盾先生在《論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所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上一篇:安徽文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化
下一篇:東北文化·多種形式并存的文化教育體系·東北的儒學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