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信仰·政治·道統·泰山封禪
泰山,古文獻中又稱為“岱”、“岳”、“太”,均緣于其山之大,泰山的本來意義就是大山,《禮記·曲禮》疏更說:“泰,大中之大也。”
泰山盤亙于華北大平原上,總面積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古代有“四岳”或“五岳”之說。“四岳”說產生較早。《尚書·舜典》就說大舜曾按一年四季輪流巡狩四岳,在這四座大山中,“岱岳”便處于第一的位置。“五岳”說產生后,泰山依然處于“尊”的地位。
華夏文明肇源的范圍大體以中原地區到東方的大海為主,在這個大的扇面狀平原地區偏東,泰山巍峨矗立,因而被認為是位于天地正中故被稱作“中岳”;若論中華文化最為繁榮的地區,則應以淮河、濟水、黃河和大海為四界,泰山亦處于中心的位置。所以《淮南子·地形訓》說“平央之美者有岱岳”。有人看到過一幅局部放大的美國陸地衛星MSS圖像,其中“方圓數十到百公里內,泰山一山獨尊”(朱亮璞:《泰山地質概述》)。泰山附近的魯山、沂山、蒙山、徂徠山等都在海拔高度上低于泰山三百至四百米,其余眾多的小山、丘陵則更為低下,泰山是名符其實的“域內最大之山”。還有,泰山在地貌上以巖層的斷裂突起為主要特征,使山體在空間體量的塑造上呈凌空高拔狀,使人感覺到它有一種直沖霄漢的氣勢。難怪漢武帝稱頌泰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泰山的雄偉誘發了古人的聯想,人們相信它可以通靈,可連接天上和人間,于是人們崇拜泰山,祭祀泰山,形成了對泰山的特殊信仰。從很早的時候起,人們就開始崇拜大山,殷的甲骨卜辭便有這方面的記錄。東方的夷人也崇拜大山,山東莒縣陵陽河、諸城前寨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相繼發現了陶文,其形上部是太陽,中間仰臥的彎月形似弓又似云氣,還有人認為是火,下部則是山。聯系到另一處陶器上的刻符,下面象五個山頂的大山,很自然讓人聯想起殷人卜辭中關于祭祀“五山”的記錄。郭沫若說殷人所祭祀的“五山”“不知是否五岳”。陶文中代表大地的大山與太陽偶對,只有泰山當之無愧。陶文在東方出現,殷人也起于東方,它們在泰山文化圈之內,陶文所反映的極有可能是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象。
上古時代,人們祭祀泰山,還因為它“有功烈于民”。因為名山川澤可以“出財用”(《國語·魯語上》),人們的生存離不開這些大山大川。越是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對自然的依賴性越強。如天旱時,人們希望下雨,而大山之中云霧彌漫,他們便向山靈求助。齊魯地區的觀念是“云雨自泰山來”,認為“觸石而出,膚寸不舍,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
據《史記·封禪書》記,齊地的人信仰八主神,其中“地主”祠泰山梁父。這是人們崇拜泰山的更深意義。泰山是大地的主宰,人死以后埋葬土中,靈魂都要回歸泰山,屬于泰山神管轄。如晉人干寶《搜神記》記載的民間傳說中,有幾篇講的就是泰山神主管天下亡魂的故事。直到本世紀40年代,泰山行宮還遍及全國。至今在一些城鎮鄉村還可見到一些刻有“泰山石敢當”的大小石碣。
泰山崇拜的最高形式還是帝王的封禪。大山崇拜在我國古代普遍存在,但像泰山這樣被作為神山、圣山而受到帝王尊崇膜拜,且延續上千年者實不多見。
帝王封禪泰山活動的理論基礎是鄒衍的“五德終始”理論。鄒衍的五德說把世間各種相類的事物都構成一個五行組合。每個組合中的事物各體現一種德行特質,互相替代的王朝如此,五岳也是這樣。五行五德說包納五岳后,泰山被劃為“東岳”,屬于五行中的“木”德,其相對應的事物,大致為木、東、春、青色、生育、仁德……。東岳所體現的德行有代表一歲之首的春季、萬物孕育、青色等等,有萬物之始的新含義。“岱宗”之“岱”也被賦予了世代、朝代、禪代的內容,引申出了一生之始,家族相嗣的一代之始和王朝更新換代的一代之始的意義。但這種意義似與泰山主管死亡的信仰有矛盾,對此,《博物志》釋作泰山為“東方萬物始成,故知人命之長短”。
既然王朝受命于天,按五行之德改朝換代,那么新王朝建立,取得功業,便應到泰山封禪,以得到上天的承認,證明自己“天子”的神圣地位。《白虎通·封禪》中說:“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萬物所交代之處也。”《五經通義》也說:“泰山一名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于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待之處。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那么何為封禪? 《史記·封禪書》正義云:“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因高告高,以報天;廣土地之基,以報地。可見,封禪是上祭天、下祭地的帝王祀典。
秦朝以前有無帝王封禪未詳。史載首位封禪者是秦始皇。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自以為統一改制,代表“水德”承運,便帶領人馬,親登泰山,向上天報告成功,正式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大典。秦始皇之后,正式封禪泰山者尚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及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等人。也有的帝王如隋文帝,雖朝拜泰山,但不居封禪之名,表示自己的德行尚不夠封禪資格,以取寵民心。
宋真宗是最后一位封禪泰山的帝王。據說他從山頂玉女池中撈得一石雕女神像,即命在池旁建祠安放,并封其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一說該女是為東岳大帝之女,故又被尊為“泰山娘娘”,并賦予許許多多的傳說而奉祀,她的廟宇也遍及全國。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濃厚的經商傳統·沿海貿易的復蘇
下一篇:江西文化·巧奪天工,人間瑰寶—景德鎮瓷器文化·清代豐富多彩的釉上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