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泱泱古齊·尚武勇,“隆技擊”
齊國崇尚武勇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齊建國之前,這里的夷人很早便以尚武善射而有名?!耙摹弊謴摹按蟆睆摹肮?,像一位正面伸臂的人身上挎著弓箭的形象,神話傳說中東方夷人的英雄后羿、蚩尤等也都以勇武善射著稱于世。齊建國后,對夷人的勇武風俗有所承繼。此外,一方面,太公封齊時得有專伐特權,另一方面,太公本人就善于謀略,是一位軍事名家,這對齊尚武之風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
姜太公以后的歷代齊國君臣大都對“尚武任勇”十分重視。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控馭天下的能力,各個諸侯國競強斗雄,烽火四起,強者得以生存壯大,而弱者則遭吞食兼并?!俄n非子·五蠹》說“當今爭于氣力”,《管子·君臣》也承認“武勇者長”,各國諸侯為了在列國爭斗中站穩腳跟,都希望通過武技來提高兵戰素質,因而都注意加緊訓練兵士,提高爭戰技能。在這種情況下,崇武尚力遂成為時代風氣。
與各諸侯國相比,齊國更加重視武功,從國君到士民,莫不以武勇為榮。就國君來說,像齊桓公、齊威王這樣的有為君主自不待言,連一些平庸之君也頗能鼓勵勇武之風。據《晏子春秋》記載,齊莊公就表現得比較典型,他本人喜好勇武,“奮乎勇力”,“任勇力之士而輕臣仆之死”;齊景公也曾說“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豆珜O龍子·跡府》中也記載了齊閔王喜歡勇武的事情,說他選臣用士的標準是看其敢不敢在大庭廣眾間與人搏斗,如果怯懦便棄而不用。國君所好,臣民仿效,士民們遂爭強斗勇,以此相尚?!豆茏印の遢o》說齊國百姓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把武勇看得比利還重。《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說“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轂擊,指以車輪的軸頭相撞。齊國人在道路上駕車行駛,相遇時故意撞擊對方車輪軸頭,互不相讓,以此取樂,并且禁之不衰?!秴问洗呵铩ぎ攧铡酚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國兩個好勇的人,一個居住在東郭,一個居住在西郭,有一次二人在途中相遇,便相約飲酒。酒過數尋,一人說:“姑求肉乎?”另一個人說:“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 于是具染而已?!倍吮愠榈陡顚Ψ降娜獬?,直到死去為止。當然,“勇若此不若無勇”,但由此亦足見齊人的爭強好勇之心。
因為崇尚武勇,齊國勇力之士大批涌現。他們有的行俠仗義,熱衷格斗;有的暗殺行刺,雞鳴狗盜。至于劍士、武夫、力士、刺客、拳勇之類,更是充溢于邑野。孟嘗君以好客著稱,門下養士數千人,有不少人便識劍善斗,具有雞鳴狗盜之技。他在薛地時,“招致天下任俠”,“閭里率多暴桀子弟”(《史記·孟嘗君列傳》)。像能夠“生拔牛勇”的力士孟賁,敢于行刺秦王的劍客荊軻,都是齊國勇武之士的典型代表。至于《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中記載的“手劍擊殺兩蛟”的菑丘訴、“一搏特狠而再搏乳虎”的公孫接、“仗兵而卻三軍者再”的田開疆等等。雖然故事記載本身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齊國士民的勇武。
由于崇尚武勇,齊人十分留意搏斗的技巧,故《荀子·議兵》篇有“齊人隆技擊”之說。技擊是齊地尚武風俗的重要表現,也是齊國武技的精華。先秦以前,武學尚處于萌芽狀態,人與天之間的格斗主要靠自身力量的大小,而對搏斗的技巧重視不夠。齊國的技擊則是以技巧勝勇力,即改以力御敵為以術制敵,從此,靈活多變的搏擊技巧在軍事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鼓勵百姓尊尚攻擊技巧,齊國規定:“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荀子·議兵》)。就是說,能殺敵一人,可得賞金四分之一兩。據載,齊閔王就是依靠了齊人技擊的高超,發揮單兵作戰、以巧取勝的武技優勢大敗敵軍而成為諸侯中的強者。這就是《漢書·刑法志》所說的“齊閔以技擊強”。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齊國的軍事家也都十分注重技擊。在臨沂銀雀山漢墓里發現的《孫臏兵法》殘簡中,就有一條珍貴的技擊資料:“左右旁伐以相趨,此謂畟鉤擊?!币馑际窍扔米?、右手從側面橫擊,緊接著向前猛烈沖擊,這就是“畟鉤擊”。
齊國的尚勇好武、尊隆技擊,使齊國保持了強以攻敵,守能護城的優勢。所以《史記·張儀列傳》稱齊國“地廣民眾,兵強士勇”,“天下強國無過于齊者”。齊人的“尚武”不僅造就了齊國當時的強盛,還給后世帶來了重要影響。
首先,齊國尚武,注重謀略,造就了一大批軍事名家。他們中有著名的將領,在當時的戰爭舞臺上瀟灑風流,威武雄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創造了赫赫戰績,為中國的軍事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有的還是軍事理論家,如姜太公的《六韜》、管仲的《管子》、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孫武的《孫子兵法》、孫臏的《孫臏兵法》以及稷下兵家的有關著述,其中都有精辟的軍事理論闡述。特別是《孫子兵法》,其中對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系,對戰爭全局的戰略分析,對戰略原則與戰術原則的提出,及對戰爭之與“天時”、“地利”的關系等等都作了精到的論述,還提出戰爭中之官兵關系、將帥指揮、敵情判斷都有其自身規律可循的見解。孫武的這些論述不僅在當時稱譽天下,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官兵也還在學習、運用。孫武不愧“兵家鼻祖”“武圣”的美稱。
第二,齊國尚武,不但注重攻戰也十分注意戰爭守備,注重防御設施的建設。城池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有效防御手段,齊人便在城市建設中因時因地,精思巧變,使齊都臨淄真正起到“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作用。齊國邊界的長城更是一道有效御敵的屏障。它從春秋時將擋水的堤防加高加厚成為“鉅防”,從開始修建,到宣王時期止,經過幾代的努力,終成一條西起黃河之畔,東到東海之濱,綿延一千余里屹立在國之南境的“備楚”長城。在先秦各國,甚至世界各國,齊國是第一個修筑長城的國家,充分而具體地體現了“國備”(《墨子》)思想。
第三,齊國“隆技擊”對后世影響極大。齊人首創技擊,開辟了以技擊勝勇力的武事新領域,人們開始利用技擊的靈活多變在軍事活動中大顯神威。兩千多年來,技擊更新變衍、增多補益,最終匯成現代蔚為大觀的中華武術。據說,歷史上的山東武藝與武術,無不本齊國武技為始源,并大承其風尚。魏晉之際的泰山習武團體,隋唐時期的山東劍術,宋金之間的梁山拳、梨花槍,以至明代的四大武宗,均與先秦之齊國武技有著某些關聯。明人王士性在《廣志繹》卷三中就說:“青州人易習亂,御倭長槍手皆出其地,蓋是太公尊賢尚功,桓公、管仲首霸之地也?!泵鞔嘀菸浼挤Q著天下,長槍手們出省巡戰,屢挫倭寇,時人仍然認為這是齊國的武技傳統而致。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上一篇:天山文化·大放異彩的少數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學概略
下一篇:三晉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山西新石器文化發展的一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