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帝都與帝陵·九朝古都洛陽
洛陽地區是古人類的發祥地,孕育了燦爛的仰韶文化。先秦時期,“天下之中”的洛陽是周王朝的國都。我國大一統封建王朝形成初期的秦朝和西漢,其京都在西方的咸陽和長安,而自東漢以后,封建王朝的都城逐漸東移。洛陽就曾做過九個朝代的都城。
東漢京都。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定都洛陽。東漢都城洛陽位于今洛陽老城以東十二公里的地方。它建筑規模宏偉,布局格調嚴謹。宮城內分南北二宮,南宮為皇帝朝見群臣的建筑,北宮是嬪妃的居所。據記載,東漢時的洛陽城門有十二個,數量與西漢時的長安相等。十二個城門的分布是:東面三座城門,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三座,自南而北為廣陽門、雍門、上西門;北面二座,自西而東為夏門、各門;南面四座,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城內大街縱橫,四通八達。洛陽城內除南、北二宮外,還有永樂宮,明堂、辟雍、靈臺等建筑。初平元年(190),董卓脅迫漢獻帝西遷長安,焚洛陽宮廟及人家,“火三日不絕,京都為丘墟矣”(《后漢書·五行志》卷二十四)。洛陽遭到空前的劫難,從而結束了為漢都一百六十五年的歷史。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與明帝劉莊繼承西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以儒家學說作為統治思想。在東漢初年,出現了太平盛世。和帝時期,竇太后臨朝稱制。她力排眾議,派自己兄長竇憲出兵匈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南匈奴歸漢,北匈奴被趕走,根除了匈奴擾邊之患。范曄在撰寫《后漢書·竇憲傳》時說:“衛青、霍去病資強漢之眾,連年以事匈奴,國耗太半矣,而猾虜未之勝,后世猶傳其良將,豈非以身名自終邪! 竇憲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銘石負鼎,薦告清廟,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匈奴在東漢王朝的沉重打擊下分為兩支,北匈奴遠遷歐洲,引起了日爾曼人的大遷徙,造成整個歐洲的震動,這在當時的世界史上,確實是轟動一時的大事。
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造紙術也在東漢時產生。和帝時的宦官蔡倫集前人經驗,發明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價格低廉的原料造紙,提供了新的書寫材料,改變了傳統的刀刻書寫方法,大大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公元七世紀,造紙術傳入朝鮮、日本,后又傳入阿拉伯、歐洲。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魏晉都城。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次年,曹丕由許昌遷都洛陽,建立大魏政權。從曹丕定都洛陽,至曹魏政權滅亡于晉,共歷四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奪了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王朝,仍以洛陽為京都。西晉在這里建都五十年。晉朝司馬氏攻取了蜀和東吳,使三國的紛亂局面又得以統一。在東漢廢墟上重行建立起來的洛陽于這百余年間,作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又再度繁華起來。
西晉王朝統治集團生活極其奢靡,晉武帝后宮的美女竟多達萬名,統治者并大肆賣官鬻爵。西晉大臣劉毅曾說,司馬炎連東漢的桓、靈二帝都不如:“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晉書·劉毅傳》)司馬炎之子惠帝是個白癡,有一年發生災荒,百姓無食多餓死,惠帝竟說:“何不食肉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西晉的大貴族竟相豪奢,石崇與王愷斗富的故事可見其甚。《晉書·石崇傳》云:石崇“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愷以澳釜,崇以蠟代薪;愷作紫絲布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崇涂屋以椒,愷用赤石脂。”晉武帝幫助舅父王愷與石崇斗富,送給王愷一個約二尺高的珊瑚樹,世間罕見。石崇見到,一槌將其打碎,又令左右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條干絕俗,光彩耀目。西晉貴族如此驕奢淫樂,終致朝政敗壞,釀成了西晉末年爭奪統治權的“八王之亂”。長達十六年的內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姓饑饉,白骨蔽野,流民起義接踵不斷。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陸續內遷各少數民族,此時也乘中原混亂之機起兵反晉。自稱皇帝的匈奴首領劉淵下令攻打洛陽,死后其子劉聰即位,發兵一舉攻下洛陽,俘虜晉懷帝。匈奴兵在全城大肆劫掠,縱火焚燒。魏晉的京都洛陽城,又成為廢墟。西晉王朝終于滅亡,晉皇室南遷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建立東晉。
北魏都城。晉室南遷后,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經過百余年的爭戰,鮮卑族首領拓拔燾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孝文帝為了進一步加速鮮卑族的文明進程,決定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仰慕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后,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即改鮮卑姓為漢姓,如拓拔氏改姓元,丘穆陵氏改穆氏,六孤氏改陸氏,賀賴氏改賀氏等;禁絕鮮卑語,一律說漢話;禁穿鮮卑服,從朝廷命官到小吏百姓一律穿漢服;廢除鮮卑舊有的行政機構,代之以中原漢族的各項典章制度。還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北魏的都城洛陽,坐落在邙山南麓,洛河北端,東西長二十里,南北長十五里。洛陽城內,宮殿巍峨,街道縱橫,是北方一個交通樞紐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北魏后期,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廣建佛寺。北魏世宗皇后胡充華臨朝稱制時期,在洛陽城內建造永寧寺,寺塔高九十丈,上剎又高十丈,作九級,上有金鐸一百二十枚。每當夜靜之時,塔上的鈴聲可達十里以外。塔內置一座金神像一丈八尺高,如常人一樣高的有十座;另置玉象二座。佛殿一如宮殿,寺內有僧房一千多間,間間珠玉錦繡,金碧輝煌。是時,洛陽有佛寺一千三百多座,全國寺院竟達三萬余所,“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北魏王朝不僅建寺,還在洛陽伊闕開鑿石窟。
由于北魏貴族的窮奢極侈,大興土木,吏治腐敗,民不聊生,終于釀成“河陰之變”,胡太后與幼主元釗被沉入河中,北方又陷入混亂。
大唐東都。隋朝統一后,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運河經過洛陽,洛陽成為全國的水陸交通中心。唐朝代隋,以洛陽為東都。唐高宗時期,皇后武則天以酷刑折磨死了原來的王皇后和蕭淑妃。蕭淑妃臨死時說:“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死后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新唐書·后妃傳》)武氏遂令宮中不準養貓,并與高宗長住東都洛陽。高宗死后,武氏以周代唐,一直住在東都,終生不敢返居長安。武則天終生居住洛陽,洛陽遂成為大唐王朝的京城。洛陽城中不僅有皇宮和王府官宅,則天女皇還在不斷增修擴建,如修建了祭祀昊天的天堂,萬象神宮,邙山避暑宮等。城中還有著名的含嘉倉,有大小糧食倉窖四百余座,可儲存糧食兩億五千萬斤。洛陽經濟空前繁榮,文化發達,人文薈萃,達到鼎盛時期。
后唐都城。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又陷入一個混亂局面,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五代”之中,后唐李存勖在洛陽稱帝,建立后唐政權,以洛陽為國都,長達十三年。
洛陽在歷史上曾為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唐、后唐等九個朝代的帝都,亦曾為隋、唐、后梁、后晉、宋等朝的陪都。洛陽是我國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城市,歷代王朝在洛陽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存,洛陽也以“九朝古都”而聞名于世。
上一篇:齊魯文化·泱泱古齊·義利并重
下一篇:甘肅文化·偏安一隅的河西文化·五涼時期的河西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