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隴中石窟群
隴中石窟群以今甘肅省中部永靖的炳靈寺石窟為主體,包括靖遠的寺兒灣石窟和法泉寺石窟等。
(1) 寺兒灣石窟
寺兒灣石窟位于靖遠縣城西南北灣鄉離城約二十公里的紅羅山口。石窟開鑿在黃河西北岸的紅砂沉積巖崖壁上。石窟的前面,建有磚木樓閣,系清康熙十二年增修的,名紅羅寺,因有一寺一灣,相沿稱為寺兒灣。原有洞窟六個,其中的五個毀于炸山取石,保存完好的僅紅羅寺洞窟一處,現存石雕及石胎泥塑像六十二尊,系唐、宋年代作品,雖經后代重修,仍不失原作風格。釋迦、伽葉、阿難、觀音、十八羅漢、天王等造像,體態豐滿,神情自若,姿態各異,體現了當時雕塑水平。
(2)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石窟位于靖遠縣城西南二十多里東灣鄉的楊梢溝口,四周環山,溝內有泉水流出,又有佛窟,故名。石窟開鑿于北魏,歷經各代重修。《靖遠縣志》稱此窟為紅山法泉寺,“鑿池穿洞為僧院,依崖建閣,安置經藏,佛像莊嚴……”今已多倒坍、損壞,僅存數處空窟及木結構的廟宇。
(3) 炳靈寺石窟
隴中地區石窟群中最著名的是地處絲綢古道上的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位于蘭州西南一百二十公里的黃河上游紅砂巖北岸的小積石山中。《尚書·禹貢》中有“導河自積石”的記載,即指小積石山。這一帶群峰聳立,萬壑爭奇,氣勢雄偉。黃河由青海循化東流而來,經積石關至炳靈寺下,已進入庫區。現在不是波濤洶涌,而是水天一色,風景如畫。這里原是絲綢之路最早由內地通往河西的黃河渡口,隋大業五年(609),隋煬帝出巡河西,就是由此渡過黃河。石窟開鑿在渡口要津旁,唐以前稱“唐述窟”,羌語意為“鬼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才稱為炳靈寺,是藏語“十萬佛”的意思。從西秦、北魏開始經隋唐到清代,歷經一千五百年,開鑿的石窟共有一百八十三個,大小不同的石佛和佛像多達七百七十六尊,壁畫約九百平方米,分布在南北長三百五十米、高三十余米的崖面上,附近佛爺臺、洞溝、上寺也保留有少量洞窟、造像和壁畫。炳靈寺石窟以北魏太和十年(486)以前、盛唐、元明時期為三個階段,在中國石窟中很有特色(參看陳海濤等《炳靈寺石窟及其三個重要階段》)。
炳靈寺石窟全部開鑿在紅沙巖懸崖上,因石質松脆,易剝蝕,故造像多是石胎泥塑。第169窟為早期大型洞窟,洞口離地面三十多米,洞深十九米,寬二十七米,高十四米,是利用天然洞穴加工而成,四壁均有造像。佛像衣紋為陰刻線條,衣服緊貼身體,一望而知乃是北朝風格。北壁三身立佛的背光焰,用浮雕泥塑,細致生動。從北壁題記可知是西秦乞伏熾盤時開窟的造像。最精美的是唐窟,現存唐窟二十一個,龕一百一十三個,絕大多數是盛唐時期的。第64龕的一鋪造像,一佛、二菩薩、兩天王,均為立像,菩薩高髻云鬟,蛾眉鳳眼,面部豐滿,表情活潑。左側一尊菩薩,袒胸露乳,腰向右扭動,頭又向左偏,顯得腰肢柔軟,左手下垂執凈瓶,手指輕翹,右肩垂肘,手臂向上揚起,手中拈花。這種特殊的站立姿態,活像一個擺動腰肢跳舞的少女。一千多年前能有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細致入微的作品,顯示了勞動人民卓越的藝術才能。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阿美人的豐收節
下一篇: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陳誠與其西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