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百科全書”—敦煌遺書·罕見的敦煌醫學文獻
敦煌遺書中有許多珍貴的醫藥文獻,如古本草、醫經、醫方等殘卷,對它們進行深入研究和發掘整理,可以豐富祖國的醫學寶庫,填補一些領域的空白。
(1) 古本草殘卷
《本草學》是古代藥物學,最早的本草書為《神農本草經》三卷和《本草集注》七卷,宋代以后均佚,敦煌遺書發現之前,六朝及唐本草實屬罕見。據目前研究,敦煌遺書中有六種古本草殘卷,重要的有三種,即梁陶弘景《本草集注》,唐李、蘇敬《新修本草》,唐孟詵《食療本草》。《本草集注》是梁以前本草學總集,有“本草正典”之稱,敦煌本《本草集注》原卷被桔瑞超于1914年從敦煌劫往日本,敦煌殘卷為其首卷,此卷前佚數行,后均完好,卷后題“本草集注第一,序錄,華陽陶陶居撰”。書題后又有“開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遲盧麟于都寫本草一卷,辰時寫了記”的題記,可知為開元寫本。
孟詵《食療本草》三卷,原書久佚,《證類本草》中有部分保存,《本草綱目》引藥十七種,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食品療法專著。敦煌本《食療本草》前殘后缺,經考證為《食療本草》殘卷,共載藥二十六種,每藥都記載有主治、配方、服法,后面還附有食忌、采集時間、炮制方法等,其中不少論述至今仍在使用。
《新修本草》是唐顯慶四年(659)由國家頒布的我國第一部藥典,收藥八百四十四種,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比歐洲最早的紐倫堡藥典(1542年)早將近九百年,《新唐書·藝文志》與《舊唐書·經籍志》均有著錄,但久佚。日本尚存十余卷(卷三至五,卷十二至十五,十七至二十)。敦煌本《新修本草》據王重民先生考證為卷十、卷十七和十九兩個殘段,其中卷十殘卷存藥物三十種,可補日本傳本所缺。敦煌本《新修本草》書有“乾封二年”字樣,說明該書距頒發僅8年時間。
(2) 醫經殘卷
敦煌遺書中的醫經殘卷有十多種,主要有《內經》《傷寒論》《五臟論》《新集備急灸經》以及《脈經》的片斷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漢代問世以來,歷經戰亂散佚,晉王叔和曾對該書進行整理,經過宋朝林億等人整理,分編為《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經》三書。金人成無己首次為《傷寒論》系統作注,成為《注解傷寒論》。宋本已散佚,現存是明清刻本。今敦煌本《傷寒論》是宋代編次整理前的《傷寒論》寫本,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傷寒論》原卷抄寫本,可用來校勘今本《金匱玉函經》《傷寒論》《注解傷寒論》。
敦煌所出《五臟論》殘卷系墨書抄寫,共八十三行,約一千四百四十余字,卷首有書題“《五臟論》一卷,張仲景撰”。主要內容是論述五臟與五官五體、人與自然相應、藥性歌賦及鑒定炮制要點,是一本學醫的基礎讀物。文中提到葛洪、陶弘景、徐之才等東晉和南朝的一些醫家及其著作,但未提到孫思邈和《千金方》,據此學者研究認為,殘卷可能是隋或初唐時的著作,托名張仲景以自重。敦煌本《五臟論》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寫本,是我國珍貴的中醫藥學文獻。
敦煌遺書中也有許多珍貴的醫方殘卷,目前所知約有三十多種,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疾病的治療,有的醫方對藥物的組成、炮制、服法和禁忌等都有詳細的敘述,并在現代醫學中仍能發揮作用。如題為“天寶七載正月十三日”的《染須及發方法醫方》約有一百多字,對藥物和醫染方法都有明確記載,說明用針砂、礬石、沒石子等炮制的藥方,可以將白須、白發染為黑色,藥方中還提到四種醫染過程,程序復雜,染治后,頭發“得三載大黑效”。這個中醫醫方說明早在唐代,我國就已經能醫治白發病了。
上一篇:天山文化·大放異彩的少數民族文學·維吾爾英雄史詩《烏古斯傳》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攬勝·老君山、龍池曼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