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觀·女真文化的珍貴遺產—女真字摩崖與碑刻
金建國前沒有文字,記事、傳令則刻木為契,稱為信牌。金天輔三年(1119)頒布了由完顏希尹創制的女真字,史稱“女真大字”。后來又頒布了由金熙宗創制的女真小字。女真字是吸收契丹字創制經驗,借用漢字楷書的字形筆畫,按照女真本民族語言讀音的一種文字。女真字創制后,與漢字、契丹字三種文字同時并用。由于女真民族的漢化,加之女真字本身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到金代中葉以后,連女真貴族子弟也不太愿意學習女真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而普遍使用漢語和漢字。金亡后,女真文字逐漸瀕于消亡,因此流傳到今天的女真文字資料已十分少見,能夠釋讀的人也如鳳毛麟角。我國發現刻有女真文字的石碑摩崖僅十處,漢、女真文字對照者有四處,其中現存東北吉林省梅河口市慶云摩崖石刻和扶余市的大金得勝陀頌碑更是研究女真文字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慶云女真摩崖位于梅河口市小楊樹鄉慶云村的山坡巨石上。刻石有兩處,一處為女真字摩崖石刻,有八十多字,記載內容為金太祖收國二年(1116)女真部酋長阿素魯率屬來歸設立謀克事,另一處為漢字和女真字對照,女真文共二十三字,其內容似是右側漢字的對譯,漢字摩崖為“大金太祖大破遼軍于節山之息馬立石”。慶云摩崖上鐫刻的女真字,除個別剝蝕外,大部分仍清晰完整。
大金得勝陀頌碑位于扶余市石碑崴子村東兩公里處,東距拉林河約七公里,石碑的西面是橫貫南北幾十公里高約五十米的斷崖。石碑所立的得勝陀即為斷崖與拉林河所夾的沖積平原中一高約兩米的土崗,為遼天慶四年(1114)阿骨打率諸路女真義軍誓師伐遼的地方。女真兵由此出發,大破遼軍,后來就將當年阿骨打立馬誓師的高地稱為得勝陀。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金世宗完顏雍東巡完顏舊部,來到歷史上太祖起義的地方。他深感先祖創業之艱難,為緬懷祖先業績,紀念反遼戰爭的勝利,第二年下詔在誓師處“刻頌建宇”。現在碑的附近地表仍有許多金代磚瓦,應是當年立碑同時修建的廟宇碑亭等建筑的遺物。
碑用青石雕成,由碑額、身、座三部分組成,龍首龜趺,通高3.2米。碑的形制與雕刻方法均為唐宋以來碑刻的傳統風格。碑額篆書“大金得勝陀頌”六字系出自金代大書法家、國史院編修官黨懷英的手筆。碑身正面刻有漢字碑文的序及頌詩八百一十五字,背面的女真大字碑文一千五百字。正面漢字與背面女真字大體對譯。
大金得勝陀頌碑不僅因為它是女真反遼斗爭的遺跡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它也是目前發現的女真字最多的碑刻,對研究女真文字具有重要的價值。此碑正、陰面的漢、女真文比較完整,不啻是一部石刻的漢、女真文的對照字典。又因為它是女真文字創制時當世的碑刻,更加彌足珍貴,成為研究女真文字的第一手資料。該碑已列入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上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攬勝·奇特的溶洞
下一篇: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奴魯孜節與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