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奴魯孜節與雪節
奴魯孜節,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等民族共同的古老節日。它形成于紀元之前。“奴魯孜”一詞,來自波斯語,意為“春雨日”,即波斯古太陽歷每年三月二十一日,正值我國農歷的春分,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據說這個節日的來歷和天上的星座有密切的聯系。古人認為,白羊星是造福人類的主神,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奴魯孜節這天,恰好是雙魚星降落,白羊星升起的時刻,人們會得到幸福和吉祥。因此,奴魯孜節有“送舊迎新”之意,人們根據“新春之始如何,年末也會如何”的古老習俗而格外重視這個迎春的節日。奴魯孜節傳統過法為十五天,但也有過九天、三天或一天的。它的習規因地而宜,各具特色。在節日期間,伊犁地區的維吾爾族人常常以村落、街道為單位,集體到郊外野游。人們特意選擇風景宜人的原野,齊聚在一起,設立帳幕。各家各戶做出抓飯、準備馕、油餅、烤包子等美味食品,集中到特定地點,大家圍成一圈,盡情享用。飯畢,舉行各種游藝活動。晚上,人們分別聚集在幾個地方,圍成圈歡跳“奴魯孜麥西萊甫”,高唱“奴魯孜歌”。哈薩克人稱這迎春節日為“納吾熱孜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要用小米、小麥、大米、奶子、肉等七種食品做成“納吾熱孜飯”。人們乘上駿馬,成群結隊,挨家挨戶拜,在一起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并向老人贈送專為節日妥加保存的牲畜之頭(秋末冬初宰牛羊時留下的),老人以“愿你牲畜增多,奶汁充盈”等話語來祝賀晚輩。然后舉行叼羊、摔跤等有草原特色的種種活動。柯爾克孜族人除吃叫“克缺”的飯之外,節日傍晚,當牲畜從牧場上回來時,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也從上面跳過,以消災免難,預祝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從古至今維吾爾族人把每年冬季第一場雪那天當作“雪節”,要投雪箋,進行初雪游戲。雪節,維吾爾人叫“喀爾勒克”。雪節那天,幾個人事先商量好,派一人偷偷給一親近人家里送去一個寫著詩的雪箋。如這家人沒能及時發現,讓送雪箋的人溜走了,便要為雪節組織晚宴。倘若這家人發現了雪箋,抓住了投雪箋的人,他們就要給他抹上滿臉的雪、泥巴或黑灰,叫他倒騎牲畜,將他送回家。于是這送雪箋的人就要準備雪節晚宴了。雪箋的內容,一般用詩或諺語贊美第一場雪,然后點名叫主人準備晚宴:“如果你富裕,可以用豐盛的宴席來請我們;如果你不寬裕,也可用一點洋蔥來表你的心意。”晚宴上,大家祝福來年有一個豐收的年景,借第一場雪來表達自己歡樂的心情。
上一篇:東北文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觀·女真文化的珍貴遺產—女真字摩崖與碑刻
下一篇:齊魯文化·經學與思想·孔廣森復興公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