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書院建筑·永城芒碭山夫子廟
芒碭山夫子廟亦稱文廟,位于永城市東北35km芒山鎮夫子山南麓,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夫子山是芒碭群山中的一座,因孔子于周游列國返魯的路上曾在此避雨、曬書而得名。后人為示紀念,在此建廟、立碑而祀之。夫子廟始建于宋代,明末曾遭兵燹,清康熙十三年(1674)、三十年及咸豐十年(1860)和民國二十七年(1938)數次重修,現存廟宇為清末所建。
夫子廟現存建筑為四合院式布局,坐北朝南,由大成門、啟圣殿及兩邊的東西廂房組成。夫子崖東60余米處有三座清代佛塔,統稱郭塔。
大成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硬山仰合灰瓦頂。構架為五架梁前檐帶廊式。檐柱為八楞石柱,前檐柱正面陰刻楷書楹聯一副:“宮墻數仞,不得其門終外望;邸平直矢,能由是路即中行”。
啟圣殿面闊五間(19.20m),進深四間(13.20m),硬山式灰瓦頂建筑。構架為七架梁帶前后雙步梁,并出四架梁前廊,前廊梁下做軒。廊下有四根石柱擎檐,石柱正面陰刻知縣陳夢蓮所題楷書楹聯:“德配天地,脩高明博厚之大;道冠古今,統二帝三王之傅”“近圣人居,若此其甚;中天下立,無得而踰”。殿前有月臺,正中青石臺階陛石雕有云龍。
院內兩株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兩邊,分別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孔子六十七代孫襲封衍圣公孔毓圻撰文的《夫子廟碑記》,康熙三十年縣令周正紀撰文的《夫子崖碑記》和乾隆十五年(1750)孔子第七十一代孫孔昭煥撰文的《勒石碑記》。西邊的柏樹斜倚石碑,形成了“柏抱碑”的景觀,東邊的一棵柏樹在清朝捻軍與清軍戰于芒碭山時曾遭火燒,但仍枝葉繁茂。
夫子崖為永城舊時八景之一的“石崖滴翠”。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啟圣殿(文宣提供)
夫子崖——孔子避雨處(文宣提供)
郭塔(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永城崇法寺塔
下一篇:橋梁建筑·汝南濟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