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馮勝》人物故事小傳
馮勝(公元?—1395年),又名國勝、宗異,定遠(今屬安徽)人,明初著名軍事將領。自幼酷愛兵法,智勇雙全。元末農民起義爆發,與其兄馮國用組織武裝,結寨自保。后從兄歸附朱元璋,參加了攻取滁州、和州以及渡江作戰,屢立戰功,升任元帥。其兄死后,襲為親軍都指揮使,進親軍都護。從此四出征討,多有戰功,先后參加馳援安豐,決戰鄱陽湖,攻克武昌,擊滅張士誠等作戰,以功進右都督。吳元年(公元1367年),奉命為右副將軍從大將軍徐達北伐滅元,因功封宋國公。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率師北征沙漠,斬獲頗多,全師而還。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涉嫌藍玉逆案被賜死。
〔正 史〕
馮勝,定遠人。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最后名勝。生時黑氣滿室,經日不散。及長,雄勇多智略,與兄國用俱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國用偕勝來歸,甚見親信。太祖嘗從容詢天下大計,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悅,俾居幕府,從克滁①、和②,戰三叉河、扳門寨、雞籠山,皆有功。從渡江,取太平,遂命國用典親兵,委以心腹。太祖既擒陳埜先,釋之,令招其部曲。國用策其必叛,不如弗遣,尋果叛,為其下所殺,其從子兆先復擁眾屯方山。蠻子海牙扼采石,國用與諸將攻破海牙水寨,又破擒兆先,盡降其眾三萬余人。眾疑懼,太祖擇驍勇者五百人為親軍,宿衛帳中。悉屏舊人,獨留國用侍榻側,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國用將之,以攻集慶,爭效死先登。與諸將下鎮江、丹陽、寧國、泰興、宜興,從征金華,攻紹興,累擢親軍都指揮使。卒于軍,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慟。洪武三年③,追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
國用之卒,子誠幼,勝先已積功為元帥,遂命襲兄職,典親軍。
陳友諒④逼龍灣,太祖御之,戰石灰山。勝攻其中堅,大破之,又追破之采石,遂復太平。從征友諒,破安慶水寨,長驅至江州,走友諒。進親軍都護。從解安豐圍,遷同知樞密院事。從戰鄱陽,下武昌,克廬州,移兵取江西諸路。與諸將收淮東,克海安壩,取泰洲。徐達圍高郵,未下,還師援宜興,以勝督軍高郵。守將詐降,勝令指揮康泰帥數百人先入城。敵閉門,盡殺之。太祖怒,召勝決大杖十,令步詣高郵。勝慚憤,攻甚力。達亦自宜興還,益兵攻克之,遂取淮安。安豐破,擒吳將呂珍于舊館。下湖洲,克平江,功次平章常遇春,再遷右都督。從大將軍達北征,下山東諸州郡。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貶一官,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陜州,趨潼關。守將宵遁,遂奪關,取華州,還汴,謁帝行在。授征虜右副將軍,留守汴梁。尋從大將軍征山西,由武陟取懷慶,逾太行,克碗子城,取澤、潞,擒元右丞賈成于猗氏。克平陽、絳州,擒元左丞田保保等,獲將士五百余人。帝悅,詔右副將軍勝居常遇春下,偏將軍湯和居勝下,偏將軍楊璟居和下。
二年,渡河趨陜西,克鳳翔。遂渡隴,取鞏昌,進逼臨洮,降李思齊。還,從大將軍圍慶陽。擴廓⑤遣將攻原州,為慶陽聲援。勝扼驛馬關,敗其將,遂克慶陽,執張良臣。陜西悉平。
九月,帝召大將軍還,命勝駐慶陽,節制諸軍。勝以關、陜既定,輒引兵還。帝怒,切責之。念其功大,赦勿治。而賞賚金幣,不能半大將軍⑥。
明年正月,復以右副將軍同大將軍出西安,搗定西,破擴廓帖木兒,獲士馬數萬。分兵自徽州南出一百八渡,徇略陽,擒元平章蔡琳,遂入沔州。遣別將自連云棧取興元,移兵吐番,征哨極于西北。凱旋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同參軍國事,封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予世券。誥詞謂勝兄弟親同骨肉,十余年間,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所以稱揚之者甚至。五年,以勝宣力四方,與魏國公達、曹國公文忠各賜彤弓。
擴廓在和林,數擾邊。帝患之,大發兵三道出塞。命勝為征西將軍,帥副將軍陳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肅。至蘭州,友德以驍騎前驅,再敗元兵,勝復敗之掃林山。至甘肅,元將上都驢迎降。至亦集乃路,守將卜顏帖木兒亦降。次別篤山,岐王朵兒只班遁去。追獲其平章長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馬駝牛羊十余萬。是役也,大將軍達軍不利,左副將軍文忠殺傷相當,獨勝斬獲甚眾,全師而還。會有言其私匿駝馬者,賞不行。自后數出練兵臨清、北平,出大同,征元遺眾,鎮陜西及河南。冊其女為周王妃。
久之,大將軍達、左副將軍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十萬屯金山,數為遼東邊害。二十年,命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帥⑦南雄侯趙庸等,以步騎二十萬征之。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等皆從。帝復遣故所獲納哈出部將乃剌吾者奉璽書往諭降。勝出松亭關,分筑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誠。駐大寧逾兩月,留兵五萬守之,而以全師壓金山。納哈出見乃剌吾驚曰:“爾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納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馬赤等獻馬,且覘勝軍。勝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納哈出之將全國公觀童。大軍奄至,納哈出度不敵,因乃剌吾請降。勝使藍玉輕騎受之。玉飲納哈出酒,歡甚,解衣衣之。納哈出不肯服,顧左右咄咄語,謀遁去。勝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擁以見勝。納哈出將士妻子十余萬屯松花河,聞納哈出傷,驚潰。勝追觀童諭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萬人,牛羊馬駝輜重亙百余里。還至亦迷河,復收其殘卒二萬余、車馬五萬。而都督濮英殿后,為敵所殺。師還,以捷聞,并奏常茂激變狀,盡將降眾二十萬人入關。帝大悅,使使者迎勞勝等,械系茂。會有言勝多匿良馬,使閽者行酒于納哈出之妻,求大珠異寶;王子死二日,強娶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騎。而茂亦訐勝過。帝怒,收勝大將軍印,命就第鳳陽,奉朝請,諸將士亦無賞。勝自是不復將大兵矣。
二十一年,奉詔調東昌番兵征曲靖。番兵中道叛,勝鎮永寧撫安之。二十五年,命籍太原、平陽民為軍,立衛屯田。皇太孫立,加太子太師,偕穎國公友德練軍山西、河南,諸公侯皆聽節制。時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逾二年,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明史》卷一二九
〔注 釋〕
①滁:即滁州,今安徽滁縣。②和:即和州,今安徽和縣。③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④陳友諒,元末南方紅巾軍領袖、割據勢力首領。⑤擴廓:即擴廓帖木兒,本姓王,小字保保,元末軍事將領。⑥不能半大將軍:不及大將軍徐達的一半。⑦帥:率領。
〔相關史料〕
(洪武二十八年春二月丁卯)宋國公馮勝卒。
勝,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后更今名,鳳陽定遠人。上起義兵于臨濠①,下滁州,勝與兄國用來歸,以忠勇見任,隨取和州,勝預有功。乙未,上率國用等以舟師克采石,破太平,遂命國用典親兵,任以腹心。丙申,從上破元將陳埜先從子于江寧鎮,遂從克建業。國用以功升帳前親兵指揮使;己亥四月,以疾卒,追封郢國公;子誠幼,上乃命勝代領其眾,居中宿衛。庚子,陳友諒犯龍江,命勝伏兵石灰山,與徐達合擊,大破之,獲戰艦百余艘,降將士二萬余人。癸卯,從伐陳友諒,大戰于鄱陽湖,勝功居多。甲辰,升同知樞密院事。乙巳,從左相國徐達伐張士誠。丙午,取湖州,轉大都督府同知。洪武元年正月,加銀青光祿大夫、都督府右都督兼太子右詹事。四月,率兵下陜州,進攻潼關,守將李思章、張思道霄遁、遂西至華州,據關而守。九月,同御史大夫湯和進兵太行山,取澤、潞二州,擊走賀平章、張伯顏。十二月,破猗氏,遂下平陽、繹州,擒右丞賈成、左丞李茂、田保保等,獲將士五百余人,馬三百余匹。二年,從大將軍徐達征陜西,克鳳翔,取鞏昌,降元總帥汪靈真保,平章商舋等。是歲九月,召達還京師,命勝總制軍事。三年,論功行賞,封宋國公,賜鐵券,文曰:“咨爾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宋國公,同參軍國事,食祿三千石馮勝:朕惟歷代創業之君,必有親同骨肉,愛若肢體之將,使之周旋左右出入,以防奸詐,遂得保全其身,施為造化,以有天下,即是爾觀,其功不小。朕自渡江以來,爾兄國用實典親軍,導從有方,動合古道,俄而因疾長逝。朕念其勞,追封為郢國公;憫其子幼,以爾勝繼之。爾勝十余年間,居京師則除肘腋之患,歷征戰則建爪牙之功。敵犯龍江,帥奇兵而大挫群寇;副北伐,屢克捷而平定中原,宣力內外,佐成混一。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祀,茲與爾誓:若謀逆不宥,除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嗚呼!爾以忠誠,夙夜事朕,累除奸惡。爵祿大崇,由爾勤勞而致。尚其日慎一日,持守高盈,訓及子孫,保于永世。”四年,賜守先塋戶一百五。十五年,賜交址弓五十,彤弓五,命為征西將軍,同大將軍達分道征沙漠,兵至掃林山,與虜兵大戰,斬故元平章不花等四百余人,降太尉瑣納兒。進兵亦集乃路②,守將卜顏帖木兒以城降。次別篤山口,岐王朵爾只遁去,獲平章長加奴等,,牛羊馬駝十余萬。至肅州,守將上都驢等率所部降,獲吏民八百三十余戶、馬駝牛羊稱是。師還,詔賜第于中立府。六年,命為右副將軍,率兵山西、北平,防胡。七年,召還,變命同衛國公鄧愈等征鎮北邊。九年,移鎮西安。二十年,復命為征虜大將軍,北征沙漠,招降故元將納哈出;以罪詔收勝總兵印,而命永昌侯藍玉行總兵官事,召勝還京師。上以勛舊歸不加譴,命就第鳳陽,奉朝請。二十三年,賜鈔二千錠,令建碑于其先塋。九月,赴京賀天壽圣節,賜鈔百錠。二十四年,朝于京師,賜鈔百錠,命與穎國公傅友德等巡撫山西塞上。二十五年,加兼太子太師,至是卒。
勝,性勇悍,善戰。及為大將軍,馭眾稍無紀律。其征納哈出也,裨將有盜胡將馬者,勝斬之以徇,然亦自掠胡馬,至使閽者③行酒于納哈出之妻,求大珠異寶。又胡王死才二日,勝強娶其女,大失夷狄降附之心,上以此深責之。
《太祖實錄》卷二三六
〔注 釋〕
①臨濠: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鳳陽縣臨淮關西。②亦集乃路:地名。今內蒙古額集納旗東西。③閽者:守門的人。
上一篇:《關羽》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關羽》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劉旦》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劉旦》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