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成驤
一、大魁天下
駱成驤,字公骕,資州(今四川資中)人。駱家世代務農,生活十分艱苦。駱成驤父親駱廷煥小時候曾跟祖母以織布為生,后來才折節力學,但功名不顯,只考中個秀才。駱成驤每次出外考試,父親都要勉勵他奮發立志,金榜題名。
駱成驤自幼十分聰明,初為文字,即驚宿儒。9歲入錦江書院讀書。14歲舉童試第一,成為“縣案首”。后來考入四川著名書院——成都尊經書院讀書,受業于清末著名儒學大師王壬秋。駱成驤在書院生活依然十分清苦。他不但不能從家中得到資助,反而要把書院發給他的“膏火費”寄給家里。當時,他有一個窮同學名叫謝泰來,四川射洪人。有一天,謝泰來邀駱成驤對句。他出上聯: “至窮無非討口”?!坝懣凇笔谴ㄔ捚蚴车囊馑?。駱成驤應聲對道: “不死總要出頭。”表現出貧賤不移的氣度。光緒十九年(1893),駱成驤舉四川鄉試第3名。次年,清政府為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舉行恩科考試。駱成驤進京趕考,落第。為了參加第二年正科考試,節約時間和旅費,經人介紹,駱成驤留在北京八旗官學教書。
這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軟弱的光緒皇帝希望變法圖強,但又無力戰勝強大的頑固派。他不明白,這些年來,大清軍隊為什么不堪一擊?國家財政為什么日益困厄?他希望有人為他分憂,他希望得到救國運于水火的人才。光緒二十一年的北京會試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展開的。駱成驤雖然不是激進的維新派人物,但觀其試卷,亦不失為一個憂國憂民,贊成改革的讀書人。
這科殿試題據說是光緒皇帝親自出的。一共四問,都和清政府面臨的社會問題密切相關。
第一題問的是: “為何開國之初兵少愈強,承平之后兵多愈弱?”駱成驤答道: “大抵艱難之君事必躬親,故將帥不敢欺,承平之后,君委之將帥,將帥委之偏裨,上下虛文相應,一旦緩急有事,無可恃者,此非擇法之難,而實行法之難也?!毕M饩w“親臨大閱,取其不力者正以軍法,則將帥感恩自奮,而自強之計得矣?!?br>
第二題問的是“為何開創之初財賦少而愈富?承平之后財賦多而愈貧?原因是不是出于會計不精呢?”駱成驤答道: “非會計之不精,實出之多而入之少也?!奔榷赋?,造成財政上入不敷出的現象主要因為“兵額太廣,糜費太多,侵漁(貪污)太眾,上下相蒙,隱忍不言”。并且提出整頓的方法: “親核名實,取其虛費者而裁之,取其貪婪者而黜之。則官吏感恩自勉,而自強之計得矣!”
第三題問的是人君節儉行為及其影響。駱成驤認為: “人君奢侈,大臣效之; 大臣奢侈,士庶效之?!彼镣吹刂赋?,當時中國已經十分貧困,國家即使力圖節儉恐怕也難以富足,“況于奢侈后將何以為繼?”他呼吁政府“念民生之日蹙,思物力之有限,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只要當官的帶頭,整個社會風氣就會自然好轉。
第四題問到水利與農業問題。駱成驤指陳歷代治水成敗得失。提出在華北平原大興水利,發展農業,以減少“轉遠之維艱”的戰略設想。
駱在驤的整個答卷,語言剴切,層次清楚,始終洋溢著為國分憂,變法自強的時代氣息。
殿試讀卷官理藩院尚書啟秀、禮部侍郎李文田、內閣學士唐景崇3人一致贊同以駱成驤的卷子為第1名,但正考官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徐蔭軒只同意列為第三??脊僖庖姴灰唬喑植幌隆9饩w皇帝裁決,欽定為第一甲第1名。
駱成驤成為清代四川惟一的狀元。
二、維新運動中
駱成驤中狀元后,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光緒二十四年,以修撰身份充會試同考官。
這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下詔宣布變法, “百日維新”開始了。駱成驤傾向于維新變法。五月十五日,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咸豐九年(1859)狀元孫家鼐出任第一任監督(校長),下設4名提調(副校長)負責日常教務。孫家鼐奉光緒特旨,聘任駱成驤為首席提調官。其余3名提調官僅掛名而已。駱成驤吃住在京師大學堂,辛勤操持。
在此期間,駱成驤還與四川在京官員創立“蜀學堂”,講習新學,宣傳維新思想。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再出訓政,緝捕維新人士,“百日維新”結束。
戊戌變法失敗后,革命志士川人楊深秀、劉光第被害,“蜀學堂”被封閉,京城一片恐怖。當時有一個川籍達官跑到駱成驤的“蜀學堂”來,貼了一副用大紅紙寫成的對聯: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瘪槼审J看了非常反感,當場把它撕去,氣憤地說道: “殺人時不會有人來看這種對聯!”這個官員恐惶地對他說道: “這是什么時候,你還敢有這般言行?”于是,他重新寫了一副同樣的對聯貼上。駱成驤又毅然把它撕去,并把這個達官攆出了“蜀學堂”。
駱成驤雖非維新變法的中堅人物,但他是光緒皇帝欽定的狀元,又傾向于維新變法,也為慈禧太后所不容。慈禧太后陰使人勸駱成驤告退,駱成驤堅決不從,慈禧太后便懷恨在心。光緒二十六年,借全國各省鄉試,將駱成驤簡放偏遠的貴州主持鄉試。時駱成驤母喪,遂告歸回鄉服喪。
服闕,駱成驤還京。光緒二十九年,又被簡放為廣西鄉試主考官。事畢回京,由官費派往日本留學,專攻法政,學成回國。廣西巡撫張堅白特聘駱成驤主辦廣西桂林法政學堂。就在這時,父親暴病身亡,駱成驤回籍服喪。
三、轉向共和
宣統二年(1910),駱成驤任山西學政。這時,辛亥革命爆發。山西革命黨人殺死山西巡撫,成立新的軍政府。清王朝的滅亡,使駱成驤痛不欲生,他幾欲投井“殉國”,幸虧被人攔住。山西新政府派人請他繼續為山西學司,被他罵了出去。兒子鳳嶙又是一個激進的革命黨人。駱成驤曾極力反對他參加革命,他對兒子說道: “政府久失人望,不免于亡,我難道不曉得嗎?但‘革命’事業,別人可以去干,你卻不能去干,因為我家所受國恩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啊!”
后來,駱成驤的思想漸漸發生變化。他在《入蜀詩》中寫道: “恥賣生前骨,羞燃死后灰!”他再也不愿死死抱住清朝這具僵尸不放了。宣統三年,駱成驤毅然在要求清帝遜位的“進奏表”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據說,當隆裕太后看見駱成驤的名字時,不禁聲淚俱下地問道: “駱狀元也主張這么辦嗎?”
民國元年,駱成驤從山西回到四川。他曾被鄉人推為四川省議會議長,四川省籌賑局督辦等。當時四川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駱成驤看出軍閥諸公都不是干正經事的東西,于是毅然掛冠而去。
駱成驤離職后,卜居成都文廟西街上蓮池的塘坎街。后來在池畔自筑清漪樓,作為讀書隱居之處。清漪樓臨池而起,四周柳絲拂拂,環境幽靜。駱成驤白天外出教書,晚上登樓吟詩,擁書自娛。
軍閥們卻愛來找駱狀元的麻煩。有的送上厚禮,自稱門生,以示尊賢。有的開會議事,總要邀請駱狀元蒞臨,以為點綴。駱成驤對這些行為非常反感。有一次,軍閥混戰之后,召開“善后會議”,駱狀元乘醉而入,對這伙軍閥說道: “對以往川戰,吾嘗有詩云: ‘逞威縱比獻忠好,遺愛何如諸葛遠?!T公勉之,吾正握筆以待也!”當時川軍司令賴正輝非要看看全詩內容,駱成驤當即抄付,袞袞諸公圍攏一看,盡是痛斥軍閥誤國之語,不禁愕然。
四川軍閥陳宦是當年駱成驤在京師大學堂識拔的學生之一。有一天,陳宦忽然帶了許多衛兵來到清漪樓,命令士兵把狀元的寓所守衛嚴實之后,才單獨進入老師的書房,向駱成驤請教說: “袁世凱密謀稱帝,令天下‘勸進’,他派人叫我帶頭率外官響應。如果我照辦,必為國人恥笑; 不干,我身邊都是袁的人,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先生您說我該怎么辦呢?”駱成驤想了一會兒,對陳宦說道: “這事當然不可明拒。當今局勢,成都、南京并重,而南京馮國璋是袁的老部下,你可先謙讓由馮國璋帶頭擁袁。蔡鍔正準備從西南討袁,你又可與他暗中聯名致函馮國璋,許馮如袁敗后推他為大總統,這樣,袁一切籠絡之術必然失敗?!闭f完,親自起草3份內容不同的電文,叫陳宦按事態發展一一發出。
當第一個電報發出去后,袁果然改示馮國璋為外官勸進代表。馮也不愿作俑,正在猶豫之中,又收到陳宦發來的“聯蔡擁馮”的密電,于是,馮立即率先反袁。袁世凱猝出意外,猶望最后得到陳宦的支持,不料此時陳宦又按計發出反袁的第三個電報。袁世凱在絕望中一命歸天。
駱狀元特作《詠劍》等詩以記其事。詩中說: “獨將三劍隨飛電,千里頭行不自知!”又說: “聊憑掣電飛三劍,斬取長鯨海不波!”陳宦非常感謝駱狀元,離川北上時,曾以辦學生軍的名義,贈給駱成驤4000元作為酬謝。駱成驤將錢交給四川高等學校,充為教育經費。
民國九年,駱成驤的兒子從德國留學回來,和父親講起德國人如何練習東方拳術,世界大亂,戰機潛伏,我們也應當發揚傳統武功,強身健體,以備戰爭之用。駱成驤覺得很有道理。
當時, 四川也有一些武術館, 但缺乏統一的領導和規章,常常引起無謂的爭斗。駱成驤聯絡一些軍政人士,發起成立統一的“四川武士會”。人們一致推選駱狀元為武士會會長。駱成驤親自為武士會擬定新的章程,提倡“強國強種”。每年二月,在成都青年宮擺設擂臺,各路武術健兒互相較量,切磋武藝。
文狀元提倡武術,當時頗引起一些人的非議,但駱成驤不以為然。他把自己為人作碑文、寫字賺來的錢全部捐給武士會,又四處募捐,在成都少成公園建立了一個國術館。他在清漪樓寓所后院設置一段短短的箭道,每天清晨拉弓射箭,一時傳為佳話。駱成驤晚年主要從事教育工作。他曾擔任四川省國學院院長。又在成都東勝街籌建資屬中學,主要招收資中籍學生讀書。
1926年,駱成驤病逝于成都故居。死后,一無所有,賴地方人士資助,葬回資中故里。
上一篇:馬鐸
下一篇:麻勒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