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輯東北邊陲的邢樞
邢樞,生卒年代不詳。字九成。明直隸長垣縣 (今屬河南)人。洪武初,以明經舉薦至京師,在行人司中作行人,負責宣傳皇帝的諭旨。成祖永樂年間,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轄,命他前往奴兒干 (今俄羅斯黑龍江口附近一帶),宣諭撫慰當地各族,為明朝加強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管轄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朝初年,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住在這里的各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吉列迷、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等部的首領,先后率眾歸服,明政府也相繼在這里建立管理機構。這些首領不斷派人至京向朝廷進獻各種貢品。永樂元年 (公元1402年),成祖命邢樞與知縣張斌前往奴兒干,宣諭明朝中央對東北各族的政策。他們到達后,在吉列迷諸地進行廣泛的宣傳與爭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當年十一月,明政府在女真族居住的地區設立建州衛(今綏芬河一帶)。十二月,在今呼蘭河流域設立了兀者衛。這是明政府在東北邊陲地區建立軍政機構的開始。永樂二年,邢樞一行由奴兒干返回時,當地各部族的首領也隨同以行,來到都城南京,向朝廷進獻地方特產并匯報了當地情況,受到成祖的款待。
永樂十一年,成祖命太監亦失哈第三次巡視奴兒干,貫徹落實朝廷對東北各族的撫慰政策。行人邢樞再次奉命隨行。到達奴兒干之后,一方面代表明朝中央政府向當地各族表示撫慰,同時在這里選擇地點建寺。經過周密的謀劃,決定在特林北滿涇左邊的石崖上,建造供奉觀音的佛寺,起名叫永寧寺。寺廟落成后,于永樂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在寺前約30米處,刻石立碑一方,碑高5·36尺,闊2·5尺,刻文30行,每行64字。題額《永寧寺記》,正書 “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碑的背面刻有滿文和蒙文各15行,碑的側面刻有漢、蒙、藏、滿4種文字。碑文由邢樞起草。碑文對于明朝建立奴兒干都司的經過作了詳細地記述。不僅記載“皇帝敕使三至其國,招安撫慰。”還對明朝三次招安撫慰的情況,一一予以記述:
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太監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 “□□今日復見而服矣。”
“十年冬,天子復命內官亦失哈等載至其國。自海西抵奴兒干及海外苦夷 (即苦兀,今庫頁島)諸民,賜男婦以衣服器用,給以谷米,宴以酒饌,皆踴躍歡忻,無一人梗化不率者。上復以金銀等物為擇地而建寺。”
“十一年秋,卜奴兒干西,有站滿涇,站之左,山高而秀麗,先是已建有觀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勢優雅,粲然可觀。”
《永寧寺記》碑(拓片)
碑文中還對亦失哈、康旺等人在該地區的活動有著具體的記載。說他們按照當地各部族的特點建立衛、所,以明朝任命官員的誥敕形式任命各族、各部的首領和頭人作為衛、所的長官,使們具有雙重的身份,既是當地各族的首領,又是明朝朝廷的命官。
碑文的后面列有眾多的題名,從欽差內官、鎮國將軍都指揮同知、撫總正千戶、玄城衛指揮、指揮、千戶、百戶、所鎮撫、監造,到來降的安樂州千戶、自在州千戶,以及奴兒干都司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經歷、吏等人員的姓名,有漢族,也有各少數民族; 有中央派去的官吏,也有地方各族各部的頭人。還記載有參與建造永寧寺燒磚匠、泥瓦匠、妝塑匠、畫匠、鐵匠、木匠、漆匠、石匠,以及書丹、書蒙古字、字女真字、鉆字匠的名字。材料翔實具體,鐵證如山。它以當時當事人的記載,宣告奴兒干都司是我國東北各族共同建立的地方政權。它是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和烏蘇里流域疆域范圍的確鑿見證,是明朝初年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真實記錄。依據碑文提供的材料,西起斡難河 (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東抵大海,東北越海而至庫頁島的遼闊地區都是奴兒干都司的轄區。
《永寧寺碑記》的資料價值,就在于它對于15世紀初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民族、生產和生活及其歸屬作了真實的記載。此碑在原址屹立長達500年之久,清末曹廷杰奉命在巡視黑龍江流域時曾見此碑,并且將碑文拓了下來,此拓片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世紀西方和日本一些探險家來到這里,在他們的著述里多有對于此二碑的記載。直到1904年,沙皇俄國一些人才將這兩方石碑搬走。作為碑文作者的邢樞,在東北的歷史功績,永垂史冊。
上一篇:抗金名將岳飛
下一篇:政治家和商人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