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我國古代科學集大成者
——我國古代科學集大成者
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1276年郭守敬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全部工程一年完成,定名通惠河。
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上,宋元時代是科學技術最為繁榮發展、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的重要時期。天文學、數學、醫學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郭守敬就是在當時創新思想影響下出現的一位杰出的科學家、發明家,也是13世紀世界上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天文、歷法、數學、水利、地理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對天文研究和天文儀器創制方面貢獻巨大。
郭守敬從小喜歡動腦筋,對各種自然現象很感興趣。他的祖父郭榮是一位精通數學和水利的學者,對少年時代的郭守敬影響很大。祖父認為他有培養前途,就送他到邢臺西面的紫金山去求學。那時,一些有學問的人,像邢臺人劉秉忠及沙河人張文謙等,都住在紫金山研究學問。郭守敬讀書刻苦認真,特別愛好天文學,利用課余時間制造了一些天文儀器的模型,得到張文謙等人的贊賞。
郭守敬青年時代就不怕困難,敢想敢做。離家鄉邢臺城外五里多地,有一支泉水,經過一座石橋流進城里。年代久了,淤泥湮沒了石橋,泉水漲起時,附近的莊稼和交通都受影響。于是縣里人決定建造一座新石橋。20歲的郭守敬,被指定為工程的負責人。他年紀雖輕,勁頭卻很大,先到現場仔細觀察了地形,決定建橋地址,還開鑿了溝渠,使泉水能夠暢通無阻,把被淤泥湮沒了的石橋也掘了出來,全部工程,只用了40天。當地百姓都贊揚他“巧思絕人”。
當時中都(現在的北京)附近的河道,由于戰爭的影響破壞得很厲害,元世祖忽必烈派郭守敬負責治理這些河道。他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我們知道,現在的大運河是從浙江杭州起,往北直通到北京的。可是當時,大運河只通到通州。從通州到北京的運輸,要靠陸路。每逢秋雨連綿之日,運輸就很難進行。
郭守敬建議在北京和通州之間開鑿一條河流,跟大運河連接起來。建議被采納后,他立刻到現場進行實地觀察、測量,決定把昌平區北山的泉水導入甕山泊(現在的昆明湖),再引進城里的什剎海,然后流入新運河。他還在這條河上修筑堤壩,設置閘門,用來調節水量,使大船也能通行。這就是有名的通惠運河。
元代以前的歷法,雖經多次修改,但仍然墨守成規。郭守敬認為只有根據對天象的周密觀測,才能定出比較準確的歷法。于是,他打破陳規,自制了一套天文儀器,計有13種之多,很有創見。其中的“簡儀”,可以用來清晰地觀測天空的日、月、星宿。儀器制成后,郭守敬提議在全國各地進行觀測。元朝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議,并派官員協助他在各地建立觀測站。東到高麗(現在的朝鮮),西到滇地(今云南昆明市)和涼州(今甘肅武威),北到鐵勒(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南到瓊州(今海南島),共建立了27個觀測站,可以同時對天象進行觀測,規模之大,當時是舉世無雙的。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再加以精密計算,經過4年時間,到公元1280年,制成了一種新歷法,取古語“敬授民時”之意,命為《授時歷》。《授時歷》推算出一年有365天,跟地球環繞一周的時間,只差26秒,和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歷的一周期一樣,但比格里高利歷早300年。
對于郭守敬的才華,外國人也很欽佩。清朝初年,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看了郭守敬制造的天文儀器后,稱他為“中國的第谷”。第谷是丹麥的天文學家,制造過多種天文儀器,不過,他比郭守敬晚了300多年。
郭守敬在數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創造了一種算法,能計算球面三角形,他的“平立定三差法”,是一種高等級數的運算方法。這種方法,在歐洲又過了4年,才由著名科學家牛頓和萊布尼茲研究出來。
郭守敬活了86歲,一生從事科研活動,對我國古代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上一篇: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
下一篇:錢三強——中國原子能事業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