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諸葛亮列傳
諸葛亮,青史以降最光華奪目,充滿傳奇的人物,他以震爍古今的宏志才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又以惠澤荊益的文治武功,于亂世中締造一個帝國。諸葛亮不僅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心目中最完美的道德偶像,他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傳承了士人最高尚的道德理念。
三顧茅廬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人。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任太山郡丞。諸葛亮幼年喪父,跟隨叔父諸葛玄。諸葛玄曾在袁術手下為官,后來投奔了荊州牧劉表。諸葛玄死后,諸葛亮便隱居,耕種田地,其人身高八尺,喜好吟誦《梁父吟》。他常常自比管仲、樂毅,而當時的人都不以為然,只有少數有識之士知道他真的有如此才能。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諸葛孔明是臥龍,您想見他嗎?”劉備說:“您把他帶來吧。”徐庶說:“此人只能親自去拜訪,不能讓他屈至,您應該去見他。”劉備于是到隆中見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屏退他人,對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我不自量力,想重申大義于天下,只是我的才智和計謀短淺,總是失敗,以至于到了今日這般地步。可是我的志向卻沒有改變,您認為我該怎么辦呢?”
諸葛亮說:“自董卓之亂以來,豪杰并起,占據州郡者不可勝數。當初的曹操與袁紹相比,無論名望還是兵力都處于劣勢,但他最終戰勝了袁紹,其中原因不是天命,而是人謀。如今曹操已經坐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您不能與他爭鋒。孫權占據江東,算起來已然歷經三世,國內地勢險要,百姓也都依附于他,賢德的人為他所用,這也是不能圖謀的。而荊州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這是用兵的地利之地,而它的主人卻守不住,這正是上天賜給您的,您沒想過得到荊州嗎?益州地勢險要,沃野千里,高祖皇帝在這里發跡,成就帝王霸業,而鎮守益州的劉璋懦弱而不明事理,其北面的漢中張魯,國富民強,他卻不知道體恤百姓,那里的賢明之士都渴望得到明主。您既是漢室宗親,又信義揚于四海,思賢若渴,如果能得到荊州、益州,利用地勢,和周邊的少數民族搞好關系,對外結交孫權,對內修明政治,一旦天下局勢有變,便可派一名上將在荊州出兵,攻擊宛城和洛陽,您自己帶領益州將士從秦川出兵。這個時候,百姓自然會提著飯食與湯水來歡迎將軍。如果真能這樣,則可成就霸業,復興漢室。”
劉備深感折服,與諸葛亮的關系親密友好,這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劉備便對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就好像魚得到水,你們什么也別說了。”
初出茅廬
劉表的長子劉琦也十分看重諸葛亮。劉表不喜歡劉琦,這使得劉琦很惶恐,他多次向諸葛亮求救,都被諸葛亮拒絕了。劉琦便想了個辦法,他請諸葛亮到家中后園游玩,登上一座高樓,宴飲之時,劉琦命人撤去梯子,然后對諸葛亮說:“現在你我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您說出的話只有我一個人能聽到,現在您能教我了嗎?”諸葛亮回答道:“公子不見晉國公子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生嗎?”劉琦如醍醐灌頂,找了個機會離開荊州治所,避開了災難。曹操占據荊州后,發兵攻襲劉備,劉備逃到夏口。諸葛亮說:“如今形勢緊迫,只能向孫權求救了。”當時,孫權的軍隊屯兵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坐觀曹劉成敗。
諸葛亮見到孫權后對他說:“現在天下大亂,將軍您起兵占據江東,劉豫州也在漢水以南招募軍隊,與曹操一同爭奪天下。如今曹操得到荊州,威震四海。劉豫州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逃到這里。將軍您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再作決定吧。如果能以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那就早點與他斷絕關系;如果不能,那就按兵束甲,投降曹操。可是您現在表面服從曹操,心里卻猶疑不決,事情如此緊急,您卻不能決斷,很快就會大禍臨頭。”孫權問:“如果真的如您所說,劉豫州為什么不投降呢?”諸葛亮說:“從前的田橫只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尚能堅守氣節,不屈服,何況劉豫州是漢室貴胄,英才蓋世,眾人仰慕他,就像河水最終要流入大海一樣。如果最終敗給曹操,那是天命如此,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投降。”孫權聽罷勃然大怒,說:“我絕對不能讓東吳土地上十萬之眾受制于人,我決定了與之對抗。只有劉豫州才能抵擋曹操,可是劉豫州剛剛吃了敗仗,該怎么和曹操抗衡啊?”
諸葛亮回答:“劉豫州雖然在長坂打了敗仗,可還有很多剩余的將士,此外關羽、劉琦處各有精兵不下萬人。曹操雖然人多,但勞師遠征,士兵疲敝,追擊劉豫州時一日一夜竟然行軍三百余里,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犯了兵家大忌。再者,曹操將士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此外,曹操雖然得到荊州,但荊州人都是迫不得已才歸降的。現在將軍您如果能派遣猛將帶領數萬兵馬與劉豫州合作,一定能大破曹操。一旦曹操戰敗,必然回師向北,如此荊州、東吳的勢力就會變強,三足鼎立的政治局勢就會形成。成敗之機,就在今日。”孫權大悅,當即派遣大將周瑜、程普、魯肅帶領三萬水師,跟隨諸葛亮去見劉備。共同對抗曹操。赤壁之戰后,曹操大敗,帶兵回到鄴城。劉備乘勢占領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都統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收稅賦,充實軍隊。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應劉璋之邀請,帶兵進駐益州,留下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在葭萌關與劉璋開戰時,諸葛亮與大將張飛、趙云等率兵渡江,占領了很多郡縣,然后與劉備會師,共圍成都,迫使劉璋投降。平定成都后,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劉備外出征戰的時候,總是留下諸葛亮鎮守成都,而諸葛亮也總能為劉備提供充足的糧食和軍備。
建安二十六年(221),劉備手下眾人勸劉備稱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說:“昔日耿純勸世祖皇帝即位時說:‘現在天下英雄都希望有所歸宿,如果您不聽從大家的建議繼承大位,那么大家就會各自去找別的主人,不再跟隨您了。’世祖皇帝深以為然,便答應了。現在的形勢,曹丕篡位,天下無主,您是劉氏后代,繼承皇位也是應該的。那些勸您即位的士大夫們也是想效仿耿純建功立業啊。”于是劉備稱帝,封諸葛亮為丞相,總管尚書臺的事務,并授予符節。
受命托孤
章武三年(223),劉備在永安病危,從成都把諸葛亮招來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助,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成才,你就取而代之吧。”諸葛亮流淚說:“臣一定竭盡股肱之力,忠心盡節,至死不已。”劉備寫詔書給后主劉禪:“你今后和丞相相處,對他就要像對父親一樣。”劉備死后,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蜀國政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一人裁決。諸葛亮治蜀,第一件事便是與東吳重新結盟,解除后顧之憂。
諸葛亮像
在《三國志》中,陳壽對這位最富傳奇色彩的三國人物作了破格處理,進行了大段評說,稱他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
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兵南征,秋天時便平定了西南的叛亂。諸葛亮在南中的時候,連連大捷,俘獲了孟獲。諸葛亮讓孟獲參觀蜀軍軍營,之后問道:“這支隊伍怎么樣?”孟獲回答說:“先前我不知道虛實,所以打了敗仗,現在承蒙您讓我觀看軍營陳列,如果你們蜀軍只是這樣的話,我取勝也很容易。”諸葛亮笑了笑,便放他回去,重新再戰。如是七擒七縱,諸葛亮還要放了孟獲。這一次,孟獲不肯離開,說:“您真是天威,南人不再叛亂了。”就這樣,諸葛亮徹底平叛了南中的叛亂。
之后,諸葛亮仍然任用當地的渠帥來治理南中。有人建議諸葛亮另行安排官員。諸葛亮說:“第一,如果留下外人治理,就要同樣留下兵馬鎮守,這部分軍糧用度的問題卻解決不了;第二,經過這場戰爭,很多夷人死了父兄,如果留下外人,卻沒有鎮守的兵力,就一定會成為隱患;第三,夷人有自己的規矩法度,留下外人,終不能得到夷人的信任。如今我不想在南中留下鎮守兵力,不想運糧到這里,現在南中的綱紀剛剛穩定,夷、漢之間剛剛能夠和平共處,所以不能留下外人。”
北伐中原
平定南中之后,又經過幾年的休整,蜀國國家富饒,諸葛亮便將治國重點放在軍事上,為北伐中原做準備。建興五年(227),諸葛亮駐軍漢中,揮軍北上,臨行前上表后主,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出師表》。諸葛亮首先屯兵沔陽,翌年春天造勢要從斜谷道(利用秦嶺發源的褒水和斜水河谷開辟的道路)出兵取郿城,派大將趙云、鄧芝為疑兵,占據箕谷,引來魏國大將軍曹真領兵抗拒。諸葛亮卻親自率軍攻打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其軍隊隊列整齊,獎罰明肅,軍法嚴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投降,關中大震。
魏明帝親自西鎮長安,派大將張郃抵御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督軍在前,與張郃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展開大戰。此役,馬謖不聽諸葛亮軍令,導致失敗。諸葛亮只能將所得的四個郡的居民遷入漢中,然后退兵。諸葛亮按軍法殺了馬謖,然后上疏給后主劉禪:“臣本沒有什么才華,卻做了統帥,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以至于出現街亭馬謖違抗軍令的事情。追究起來,責任在我,我用人不明。春秋大義,軍隊失利當責罰主帥,所以應當由我來承擔責任。臣請求自貶三等,引以為鑒。”后主劉禪貶諸葛亮為右將軍,代理丞相職務,一切如從前一樣。這年冬天,諸葛亮再次從散關(今陜西寶雞)出兵,兵圍陳倉。魏國大將軍曹真與之鏖戰,最后,諸葛亮因糧草接應不上而被迫退兵。魏國大將王雙乘勢追擊,雙方交戰,諸葛亮大破敵軍,斬殺王雙。
建興七年(229),諸葛亮派陳式攻打武都、陰平。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抵御,諸葛亮帶兵來到建威,郭淮退兵,由是平定了這兩個郡。后主劉禪下詔:“街亭之失,主要責任在于馬謖,而你卻主動承擔了責任,深自貶抑。前年出師,殺了王雙,今年又打敗了郭淮,收降氐族和羌族,以及武都、陰平二郡,威震魏國,功勛顯著。如今天下騷亂,禍首未除,你身負重任,關系舉國之重,卻長期這樣自我貶抑,不利于彰顯弘烈。現在我恢復你丞相的職位,你不要推辭。”
鞠躬盡瘁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制作木牛運輸糧食。這次曹魏迎戰的將領是張郃。在交戰中,蜀軍射殺張郃。建興十二年(234)春天,諸葛亮率領大部兵馬從斜谷出兵,制作流馬運輸軍糧,很快占據了武功五丈原(今陜西岐山),與司馬懿隔著渭水對陣。諸葛亮最擔憂的就是糧草供應不濟,導致功虧一簣,所以這一次,他分兵在當地屯田,做長久駐軍之計。諸葛亮所部范圍內,農民與士兵和平相處,百姓安樂,士兵秋毫無犯。就這樣,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了百余日。一次,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馬懿軍營。司馬懿詢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使者說:“諸葛公每天睡眠很少,軍中責罰二十以上的他都要親自處理,吃的飯不過數升。”司馬懿說:“諸葛亮命不長久了。”
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病逝于軍中,終年五十四歲。等到蜀軍退兵后,司馬懿察看其留下的營壘,不禁感嘆:“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他被安葬在定軍山(今陜西勉縣),因山為墳,墓冢很小,只能容納棺木。下葬的時候,諸葛亮穿著當季的衣服,沒有任何隨葬品。諸葛亮生前曾經上表給后主劉禪說:“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樹,薄田十五頃,家中子弟衣食無憂。我在外沒有其他什么收入,隨身的衣食都是做官的俸祿,不會再求別的利益。待我死的時候,不令家內有多余的帛,外邊有盈余的財富,絕不會辜負陛下。”直到諸葛亮去世,一切就像他生前所說一樣。諸葛亮長于巧思,發明制作了連弩、木牛流馬等武器工具,同時還擅長兵法,他作的八陣圖,深得兵法要義,其言傳身教可為后世典范。
諸葛亮威名著于四海。景耀六年(263),蜀朝廷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同年,魏國將領鐘會征蜀,親自到諸葛亮廟拜祭,并命令士兵不得在諸葛亮廟附近征采。東吳文人的一篇讀書筆記中記載,諸葛亮在兵出散關之前曾上表給后主劉禪,表中最后說道“鞠躬盡力,死而后已”,這正是諸葛亮忠貞一生的寫照。
蓋世奇才
晉代史學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給晉武帝的上疏中這樣描寫諸葛亮:諸葛亮年少的時候便有卓然不群的才華,英偉霸氣的器量,身高八尺,容貌英俊偉岸,當時的人們便認為他絕非常人。當時正值亂世,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避難荊州,躬耕于田野,不求聞達。左將軍劉備知道諸葛亮有非凡的才華,便三顧茅廬。諸葛亮深感劉備的英武杰出,便以赤誠之心與之相交。魏武帝南征荊州的時候,劉琮舉州投降,而劉備當時將寡兵微,無立錐之地。當時的諸葛亮只有27歲,便獻奇策,只身出使東吳,向孫權求援。孫權既欽慕劉備,又被諸葛亮的奇偉儒雅折服,對他深深敬重,當即派兵三萬資助劉備。劉備用這三萬兵與魏武帝交戰,大破武帝,乘勢連戰連捷,蕩平江南。后來劉備向西入主益州,任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去世時,他的兒子年幼,蜀國事無巨細,都由諸葛亮做主。于是,他對外聯合東吳,對內掃平南越,立法施度,整備軍戎,制作機械,物盡其用,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沒有作惡的絕不懲罰,沒有行善的絕不褒獎,最終蜀國沒有奸佞的官吏,人人自律,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諸葛亮素有大志,他的志向在于進則龍驤虎視,吞并四海,退則自保邊疆,威震天下。他一直都很清楚,他死之后,蜀國不會再有能夠出兵中原,抗衡魏、吳的人,所以他連年用兵。青龍二年(234),諸葛亮率眾出武功,分兵屯田,本來是想在此長久駐軍。秋天,諸葛亮病逝,黎民百姓無不追思。至今梁、益之地的百姓還常常追述諸葛亮的事跡,縱然是百姓歌頌召公、子產也不過如此。孟子曾說過:“用勞逸結合的方式驅使百姓的,雖然勞苦,百姓也不埋怨;以生存之道殺人的,縱然被殺也不憤恨。”諸葛亮就是這樣。現在有些人說諸葛亮文采不好,過于叮嚀周全。我認為,昔日的大賢咎繇言辭簡略而雅致,圣人周公則繁瑣而周到,為什么呢?因為咎繇與舜、禹這樣的明君談話,而周公則是與無知群下談話。諸葛亮所言,都是對凡俗眾人說的,因此文采欠佳。然而其言教,都能有所裨益,行文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公誠之心,這足以讓人知道他的道理,對當世都是有益的。
上一篇:藺相如列傳
下一篇:謝安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