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的焦裕祿
焦裕祿是我國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崮山鄉(xiāng)北崮山村人,干部楷模。他的一生不僅以自己的模范行動,為后人塑造了一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還鑄造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自從焦裕祿參加革命工作后,焦裕祿就繼承與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尤其是擔任領導職務以后,更是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他不僅艱苦樸素,永葆勞動人民的本色,還嚴于律己,堅決反對特殊化,并堅持與破壞黨組織紀律等一切不正之風作不懈的斗爭。
焦裕祿總是誠懇待人,時刻想著人民群眾,愛護人民群眾,關心人民群眾,總是很熱情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具體的困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在困難面前,焦裕祿同志從不退縮、毫不畏懼,他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在改變蘭考縣面貌的時候,他親自深入生產(chǎn)的第一線,以把群眾的革命干勁與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有機結合起來,并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找出改造客觀世界、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正確途徑。他的這一調查研究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1962年的冬天,焦裕祿擔負著黨的重托,來到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當時正處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到達當?shù)睾螅苯觼淼綖暮ψ顕乐氐牡胤剑崔r(nóng)民的草屋里、飼養(yǎng)棚、田地頭了解情況、觀察災情。而正在這時,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焦裕祿是新來的縣委書記。面對著眼前的一切,焦裕祿憂心如焚、夜不能寐。
那是一個晚上,刮著風、下著雨,焦裕祿把開會的縣委委員們領到蘭考的火車站,一幅凄慘的景況出現(xiàn)在他們的眼前:北風怒號,大雪紛飛,車站臺前的屋檐下掛著尺長的冰柱,一些逃荒的災民扶老攜幼地擁擠在候車室里,等待著國家運送災民前往豐收區(qū)的專車從這里開過。
面對著此情此景,焦裕祿沉重地對縣委委員們說:“同志們,你們看,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xiāng)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
“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如果不能領導他們戰(zhàn)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我們經(jīng)常口口聲聲地說要為人民服務,我希望大家能牢牢記住今晚的情景,這樣,我們就會帶著階級感情,去領導群眾改變蘭考的面貌。”
在此之后,焦裕祿就和他的戰(zhàn)友們,帶領蘭考人民進行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戰(zhàn)斗,他們最大的“敵人”正是災難與貧苦。他背著干糧、拿著雨傘,帶病與縣委其他領導干部一起去追洪水、查風口、控流沙,展開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工作。
當時,焦裕祿經(jīng)常在齊腰深的水里吃著干糧,休息的時候也只能蹲在泥水里;他還站在洪水激流之中畫出一張又一張的洪水流向圖。就這樣,他帶領著同志們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度過一個月又一個月,跋涉了5000余里路,終于掌握了全縣大大小小的48個風口、1600個沙丘的第一手資料,并制定出詳細的排澇泄洪計劃。
與此同時,為了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實現(xiàn)治水治沙、脫貧致富的計劃,他想方設法深入到群眾之中,悉心傾聽群眾的建議,集思廣益。就這樣,他的決心更大了,群眾的熱情也更高了。
還有一次,在1963年的秋天,雨一連下了13天,雨量達到250毫米,山東省共有11萬畝秋糧由此而顆粒無留,22萬田地嚴重受損。于是,焦裕祿與縣委的同志們便全力以赴投入到生產(chǎn)救災之中。
盡管在如此嚴寒的日子里,大風雪整整刮了一夜,但焦裕祿卻工作了整整一個夜晚。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把同志們召集起來進行開會。在會議中,他這樣說道:“這場雪越下越大,會給群眾帶來很多困難。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共產(chǎn)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xiàn)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會后,大家便帶著救濟糧款,踏著半米的積雪分頭出發(fā)。與此同時,焦裕祿頂著風雪,前往9個村里,訪問了數(shù)戶生活困難的農(nóng)民。期間,他跨入一個低矮的柴門,里面住的是一對無兒無女的老人,老大爺因病躺在床上,而老大娘則是盲人。
見此情形,焦裕祿便坐在老人的床前問饑問寒,老人問他是誰,他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問他這大雪天的來干什么呀,他則回答:“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一時間,老大娘感動得說不出話,用她那雙顫抖的手上上下下地摸著自己的“兒子”。
焦裕祿作為黨的好干部、好黨員,他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將全部心血放在了人民與國家的利益之上,他一心想著革命,一心想著人民,演繹了一段徹底真實為人民服務的實情。
焦裕祿將全部身心投入到改變蘭考貧窮面貌的斗爭之中去,他心里裝著的是受災的人民,唯獨沒有想到的卻是他自己,長期以來,他一直帶著嚴重的肝病而忘我工作。
焦裕祿的病越來越嚴重了。人們慢慢地發(fā)現(xiàn),不管是開會,還是做報告,他總是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也常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背上。令他想象不到的是,總是重復這一動作,竟把藤椅頂出了一個大窟窿。
焦裕祿實在撐不住了,當不得不住院治療時,他就像一名指揮員離開炮火紛飛的前沿陣地一樣,發(fā)自內心的痛苦。他多么希望自己沒有生病,多么希望能和戰(zhàn)士們一起戰(zhàn)斗,但他卻患了不治之癥:“肝癌后期,皮下擴散。”
焦裕祿處于病危時,他把自己的一張照片交給前來探望他的副書記手里,深情地說:“現(xiàn)在有句話我不能不說了。回去對同志們說,我堅持不下去了,你們一定要領導蘭考人民堅決地斗爭下去。黨相信我們,派我們去領導,就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是災區(qū),我死了后,不要多花錢。我死后只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病逝世,享年42歲。之后,蘭考人民繼承了焦裕祿的遺志,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終于把他倡導制定改造大自然的藍圖變成了現(xiàn)實。
焦裕祿離世后,人們在他病床的枕頭下發(fā)現(xiàn)了兩本書:一本是《毛澤東選集》,一本是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
焦裕祿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是鼓舞中國共產(chǎn)黨人艱苦奮斗、執(zhí)政為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強大思想動力。他為了人民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跡,一直銘記在人民群眾的心里。
焦裕祿精神是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他忠于黨、忠于人民,時刻聽從黨的號召、人民的呼喚,他把自己的一生均交給了黨安排,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變群眾的疾苦放在第一位,把群眾的呼聲放在第一位。唯獨沒有想到的卻是自己,他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上一篇:為了孩子人生的下半程
下一篇:喬治·馬歇爾——二戰(zhàn)中的執(zhí)掌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