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己三天改一字
我國唐代,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人,他們創作出大量美麗動人的詩篇。在這些詩人中間,有一位叫齊己的和尚。
齊己生活在晚唐時期,這位和尚不像別的僧人似的整天坐在廟里念經。他喜歡到各地去親眼看看那些雄偉的山岳、浩蕩的河川和古老的遺跡,去親自拜訪那些有名的詩人、飽學的義士,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個“旅游愛好者”。在四處游歷的過程中,齊己眼界大開,對如何作詩也有了越來越深的領悟,漸漸形成了清秀淡雅的詩風。他的名聲隨著他的作品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來,大家對這位詩僧都很欽佩。
如果換了別人,這會兒恐怕要飄飄然起來,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了,可齊己是個很謙虛的人,他不僅沒有自滿,反而日益強烈地感受到前輩大詩人的成就是多么偉大,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和他們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他一方面繼續四處游歷,在名山大川中增長見識、陶冶性情;另一方面又抓緊時間認認真真地作詩,一字一句都細細推敲,盡量做到一首比一首強。可是,在很多事情上人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開始的時候因為起點低,要想取得進步很容易,可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非常困難了。齊己覺得自己就處在這種狀態中,耳邊的贊美聲越來越多,可自己進步的速度卻越來越慢了。這時,他心中日益深切地感受到,廉價的贊美只會消磨奮進的決心,中肯的批評才是幫助自己除去創作弊病的良藥。他渴望自己的詩作得到內行的、公正而嚴厲的評價。
這天,齊己來到袁州(今江西宜春),他向當地人打聽,此處可有善于作詩的人。人們告訴他,有一位鄭谷先生住在城里,詩作得很好。齊己知道鄭谷是一位詩壇前輩,從他那兒一定可以學到許多東西,于是就帶上自己最新創作的幾首詩,前來鄭家登門求教。不巧,鄭先生出門訪友,不在家。齊己有些失望,但還是不甘心放棄這樣一個學習求教的好機會,他把所帶的詩稿留在鄭家,希望鄭先生回來后能幫助他找找不足。
晚上,鄭谷訪友歸來,聽說齊己來過,心中為沒能見上一面而深感遺憾。詩僧齊己的大名,他已多次聽人說起,早就有意會會這位頗有才氣的和尚了。好在齊己留有詩稿,見詩如見人,也算是一種補救吧。燈下,他展開齊己的詩稿,一首首細細地品味起來,時時為詩中的清辭麗句暗暗叫好,甚至吟哦出聲。對其中的一首五言律詩,他琢磨了許久。那首詩是這樣的:
高山喧省闥(tà),雅頌出吾唐。
疊巘供秋望,無云列夕陽。
自封修藥院,別下著僧床。
幾夢中期事,久離鴛鴦行。
讀完了詩,鄭谷心中忽起一念,決定考驗一下齊己的耐心和悟力。他微笑著在給齊己的信上寫道:
“您的詩我已仔細讀過,覺得的確很好,體現出了獨特的風格,從中可見作者功力不凡,并非徒有虛名之輩可比。只是在那首五言律詩中,好像有一個字用得不是很合適,請您考慮一下,看能否換成另外一個字。”但究竟是哪一個字呢?鄭谷沒有說,要齊己自己去找。
齊己收到這封信后,覺得這位鄭先生不僅有水平,而且有意點撥自己。鄭先生出的難題,讓齊己又興奮,又緊張。畢竟,從40個字中找到那個不合適的字,再作出合適的修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但齊己告訴自己,一定要竭盡全力去把詩改好,不能讓鄭先生失望。
齊己閉門不出,捧著自己的詩稿,對每一句、每一字反復思量,來回考慮,那苛刻的程度,使他顯得全然不像這首詩的作者,而像個挑剔成性的批評家。在冥思苦想中,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在朝霞第三次將屋里映紅時產生了靈感,對詩作進行了恰當的修改:將“別下著僧床”一句中的“下”字改為“掃”字;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可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一個“掃”字,把僧床久未睡人,灰厚塵密的景象生動地反映了出來,由此而形成的詩意,要比修改前的那句深遠得多。
齊己修改成功,抑制不住心中的興奮,立即前去拜訪鄭先生。一見面,他便把改好的詩稿畢恭畢敬地遞到鄭谷手中,說道:
“我已對詩作出修改,不知是否合適,還請您指教。”
鄭谷看了看詩稿,連連點頭微笑,心中對齊己的謙遜與穎悟著實佩服。二人暢所欲言,談詩論文,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齊己離開袁州前,又拿了一首《早梅》詩請鄭谷評鑒。是這樣的: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鄭谷讀后,對齊己說:
“你這首詩作得很好,但有一點美中不足,就是‘早梅’之‘早’還不夠突出,恐怕還是需要改動詩中的一個字。”
齊己仔細想了半天,卻還是不明白該改哪個字,如何改?他沒有強詞奪理地為自己的詩辯護,也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很虛心地向鄭谷討教。鄭谷微笑著說:
“如果把‘昨夜數枝開’改為‘昨夜一枝開’,是否比較扣題?”
齊己恍然大悟,連聲稱是。把“數枝”改為“一枝”,“早梅”凌風傲雪、獨領風騷的精神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現。鄭谷的意見,的確很有道理。而齊己如果不能虛懷若谷,他又怎么能給自己找到鄭谷這樣高明的“一字之師”呢?
上一篇:黃鶴樓李白甘拜下風
下一篇:“瞠目結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