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彤
繆彤是清代第12位狀元,字歌起,號念齋,明朝天啟七年(1627)生于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在鄉里以循規蹈矩聞名,被鄉人薦為遵循封建道德規范的楷模。他熱衷科舉考試,渴望中式奪魁,先后5次公車北上應試。考取狀元前,他曾向一張姓星卜家求問科場前途,此卜者聲稱繆念齋當貴為狀元,后竟偶合應驗。星卜張以此聲名鵲起,門庭若市,累致千金。清代第14位狀元韓菼在中式前,也去求問科舉前程,張厲聲曰: “此人來歲當死,還問功名乎?”后韓菼登科奪魁,星卜張遁隱匿跡。康熙六年(1667),年屆不惑的繆彤在北京參加丁未科殿試。是科同甲辰科一樣,廢八股,考策論,故應試者少,所取進士不被士人看重。榜發,狀元繆彤,榜眼江南丹徒人張玉裁,探花山東平原人董訥。繆彤受官秘書院修撰。
丁未科會試,發榜前,繆彤心情憂郁,已束裝欲歸故鄉。待榜發為狀元,甚感榮耀。于是將其魁首心情和及第一甲第1名享受的榮寵盛況盡記書中,撰成《臚傳紀事》,得意之情洋溢書中。“皇上升殿時,雨稍甚……及至太和殿前,與諸進士跪丹墀下,聽三唱第一甲第一名,系彤名。每一唱已,心鼓樂良久……是日唱名畢,行三跪九叩禮,彤隨禮部堂上官,捧黃榜,從御道出,跪至龍亭內,鼓樂迎至長安門張掛。順天府府尹……迎彤與張玉裁、董訥等3人至廠內,簪花用酒,用儀從迎至順天府赴宴……彤坐正席,榜眼、探花左右坐,俱南向,用教坊樂。撤席……府尹府丞親送至寓,寓中設席款之。……二十五日,到禮部,與恩榮宴。讀卷官自滿漢大學士以下,收卷官、掌卷官自翰林科部以下,監試御史及巡緝供給各官俱與宴。皇上遣內大臣佟國舅陪宴。彤一席,榜眼、探花一席,諸進士4人一席。用滿洲桌銀盤果品,食物40余品,皆奇珍異味,極天廚之饌。御賜酒,三鼎甲用金碗,隨其量盡醉無算。宮花一枝,小絹牌一面,上有“恩榮宴”3字。狀元用銀牌。四月初二日,午門外,賜彤袍帽,水晶金頂涼帽一頂,鑲蟒石青朝衣一件,玳瑁銀帶一條,荷包、牙筒、刀子俱全,馬皮靴一雙。”從御殿傳臚唱名,觀榜長安街,順天府宴飲,赴恩榮宴,午門賜蟒袍,國子監釋褐拜先師,到順天府官員送歸府第,繆彤真是狀元及第,獨占鰲頭,榮幸無比。
居京為官,繆彤由修撰遷為侍講,康熙九年(1670)任庚戌科會試同考官。宦海沉浮,侍君艱難,他對官宦仕途日益淡漠,萌生辭官歸隱之念。他送醫士方際泰歸茅山時,作詩云:“賣藥長安市,超然寄一身。摺驢偏識路,破襪不生塵。入世性情古,還鄉面目真。自慚留滯客,對爾嘆勞薪。”流露了厭棄京師欲求歸鄉的真情。
歸鄉后,繆彤出資創立三畏書院,刊刻曹月川《家規》、蔡虛齋《密箴》和劉念臺《人譜》等書,專意講學育人,造就很多人才。其子繆曰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及第榜眼。康熙三十六年(1697),繆彤死。其著作有《雙泉堂文集》42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刊刻。此外,《國朝詩別裁集》、《江蘇詩征》和《古文匯鈔》錄有其詩。繆彤性喜游歷山川,故他的詩多寫景賦情、流連山水和向往巖穴之作。《送醫士方際泰歸茅山》詩云: “茅山稱最滕,結屋傍嶙峋。白鵠常為伴,黃精得養神。松云涼夢寐,僮仆使麚。曾讀宋清傳,猶嫌未絕塵。”《假歸南下欲游五臺山》云: “排空歷歷五高臺,想像先教眼界開。客路風光隨馬去,家鄉樹色渡江來。探奇亦自安禪味,濟滕須誰作賦才。莫道上方鐘磬杳,此身今已出塵埃。”表現了迷戀自然景觀,在樹色風光中無所拘束,領略高士出塵的樂趣。他前半生醉心功名的思想銷聲匿跡,只留下“身在云中天水合,更于何處見蓬萊”的虛無思想。
上一篇:納蘭胡魯剌
下一篇:羅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