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主食結構失調
近年來,在一些城市居民家庭的主食消費結構中,產生了粗糧比重過低問題。根據河北省對10個城市調查的結果,從1985年至1988年的4年中,城市居民年人均粗雜糧消費不足全部糧食消費的8%。這種主食消費結構不適合我國農作物生產結構,而且不利于人體的健康。
造成城市居民家庭糧食消費結構中粗糧比重大幅度下降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人民生活由“吃飽”向“吃好”轉變所引起的下降。副食品消費水平的提高,減少了主食消費,人們擇細糧而食,另一個因素是粗糧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前些年,口糧新口開發及深加工重細糧輕粗糧,導致了細糧更細粗糧更粗的兩極分代。粗糧供應不但沒有開發新品種和增設服務項目,而且一些地區的雜糧品種還有所減少,造成粗糧消費的進一步下降。
據對兩萬多名大、中、小學生的營養監測,城市學生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于鄉村學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需市學生精米、精面吃得多,粗糧吃得少。各種粗雜糧中所含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等營養比精米、粗面粉的營養素要高,人們通過合理搭配,食物的生物學營養價值可以增值,保持身體健康,又能預防由于營養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城市居民主食消費結構失調,對我國農作物生產和人民健康都不利。遺憾的是,城市粗糧的加工、供應和消費導向等不少問題仍然沒有很好地解決。
上一篇:地理不明·葬身鱷魚腹
下一篇:墮落,從讓孩子陪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