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羅廷與中山艦事件
鮑羅廷,蘇聯人,共產國際的著名活動家蘇聯駐廣州國民政府的首席代表。
1923年鮑羅廷來中國后,孫中山聘他為“中國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孫中山逝世后,廣州國民政府聘鮑羅廷為“國民政府高等顧問。”
1926年3月18日,海軍局代理局長共產黨員李之龍接到以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的名義傳來了一道命令,稱“轉奉校長命令,著即通知海軍局迅速派得力兵艦二艘,開赴黃埔,聽候差遣”。李之龍當即派中山、寶璧二艦前往。但十九日到達黃埔后,蔣卻聲稱并無調艦命令,李之龍經請示蔣又將中山艦調回廣州,此時蔣介石卻說“中山艦無故生火戈游”、“顯系共產黨陰謀暴動”,于3月20日,調動軍隊,逮捕了李之龍,扣捕了黃埔軍校和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并包圍了蘇聯顧問團駐地,制造了“中山艦事件。”
事件發生后,鮑羅廷和使團領導匆匆作出結論:這是一起反蘇反共的“小型的半暴動”。而事件的根源是蘇聯顧問越權和共產黨過多卷入軍事工作。
1926年4月29日,鮑羅廷回到廣州。在蔣介石的軍事恫嚇前面,選擇了拋棄汪精衛,限制共產黨,交出指揮權的三步曲。1926年5月9日,鮑羅廷在未經中國共產黨同意的情況下,與蔣介石達成三項君子協定;一、共產黨必須限制他們在國民黨中的行動;二、蔣介石同意鮑羅廷的主張,采取反右派措施;三、鮑羅廷明確地同意支持北伐。
這樣,中國革命在付出巨大代價后,才確保了蘇聯顧問在廣州的地位,維護了讓蔣介石居中心位置的統一戰線,但它卻埋下了大革命失敗的禍根。
上一篇:高更的自我流放
下一篇:黃帥與“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