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錢塘江·六和古塔鎮海潮
六和古塔,又名六合塔,聳立在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背負連綿青山,面對浩瀚錢江,巍峨挺拔,是西湖景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關于六和塔的來歷,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一說,古時錢塘中住一龍王,性情暴躁,喜怒無常,常使潮水泛濫,兩岸人民深受其苦。后來,一位名叫六和的小伙子,率眾搬石填江,制服了龍王。從此,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后人便在六和當年填江的地方,建起了這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塔。又說,春秋時,群雄紛爭。當時,秦國勢力最強。縱橫家蘇秦游說于燕趙韓魏齊楚諸國間,使這六國和好結盟。據說月輪山便是六國當年結盟之地。后人特建塔,以紀念六國聯合之事,故稱塔為“六和塔”。
史籍記載,六和塔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吳越王錢俶為鎮江潮而建。六和,指“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而六合,則取佛家天、地、東、西、南、北六合之意。
六和塔初建時有九級。宋徽宗宣和年間,塔身毀于兵燹。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重建,前后花了十一年時間方竣工。現存的七層磚結構塔身,就是南宋重修的建筑。外廊木檐則是清光緒年間加工改建的。
據傳,參加六和塔設計的有北宋建筑名匠喻皓。喻皓著有《木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筑著作。六和塔就是按照《木經》的建筑方式而建。它多層密檐,全為磚木結構。塔平面為角形,塔高近六十米,內層塔身為七級,外層木檐為十三級。每層檐角都掛有鐵馬(鈴),每遇微風,琤琮作響。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來此登塔時,每層都題了匾額,各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網”、“五云覆蓋”、“六鰲負載”、“七寶莊嚴”。
舊時六和塔內,曾繪有魯智深和武松的畫像。據《水滸傳》載,魯智深隨宋江軍南征,駐六和寺,在此“聽潮而圓”。武松也在此出家,年至八十善終。據說有人曾在江滸挖得一碑,上刻“武松之墓”。
六和塔是縱目錢塘江水的好地方。古代文人學士在此登高賦詩,留下了不少名篇。元朝詩人白廷玉詩云:“爛爛滄海開,落落云氣懸。群峰可俯拾,背閱黃鶴騫。”
清代林則徐巡視錢塘江防務時,也曾作《六和塔》:《六和古塔鎮海潮》古詩句出處: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蒼茫四望收。落日背人沉野樹,晚潮催月上沙洲。千家燈火城南寺,數點帆歸海外舟。莫訝山僧苦留客,有情江水也回頭。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開封之旅·商丘·先祖陵寢
下一篇:離離原上草·陰山之旅·美岱召·內蒙喇嘛教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