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王的絕唱
印度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相傳,張騫通西域時,在西域得到了兩支曲子,叫做《摩訶兜勒》;西漢的大音樂家李延年根據西域傳來的曲子翻新改造,又創作出28首新曲;后漢時,這些在西域樂曲基礎上改造的曲子被作為“武樂”使用于守衛邊疆的軍隊(崔豹《古今注》)。也就是說,在漢代時,中國由于受到西域音樂的影響,才有了自己的軍樂。而軍樂的出現,最早是在印度。在漢代以前,印度人的軍隊中早就有軍樂,并在作戰中使用軍樂隊,而那時的希臘人、羅馬人、波斯人、埃及人等,都沒有軍樂。 另外,“摩訶兜勒”這幾個字也是印度詞匯。所以說,中國音樂在漢代即受到了印度的影響。
印度佛教徒在傳授佛經的過程中,除了要背誦經文以外,還要特別講究音韻,講究富于抑揚頓挫的念誦和歌詠。一般來說,佛經經常是用韻文和散文兩種文體寫成的,也就是所謂“韻散相間”的形式:散文中間不時地夾有韻文(稱為偈〔ji季〕、偈頌或歌贊,即詩句)。這樣,遇到散文體的經文就念誦,遇到韻文體的經文就歌唱,既不枯燥又便于記憶。佛教傳到中國以后,人們把念誦經文稱為“轉讀”,把歌唱偈頌稱為“梵唄”〔fanbai飯拜〕。
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佛教音樂也傳到中國,并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出現了中國的佛教音樂。而中國佛教音樂的奠基人,一般認為就是三國時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曹植。
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因為曾被封為陳王,死后謚號為“思”,所以又被后人稱為陳思王。他從小就很有文學才華,長大以后更為出眾,很受曹操的寵愛。但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卻顯得很無能,所以曹操沒有讓他繼承皇位。關于他創作佛教樂曲的故事,記載在南朝梁僧佑的《出三藏記》卷十二《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中,可惜原文沒有流傳下來,只留下了這樣一個目錄和標題,我們無法知道他創作的詳細情況。但根據其他文獻,我們可以大體推知,他于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被封為東阿王,封地在今天山東東阿縣一帶;第二年(公元230年),他游覽東阿境內的魚山,聽到山洞里有唱梵唄的聲音,深受感染,便改編和創作出《太子頌》等曲子;他所創作的梵唄被后人稱為“魚山梵唄”。
曹植愛好音樂,懂得音樂,又是詩人,并對佛教感興趣,曾參與佛經的翻譯工作,這些都是他首先創作出中國梵唄的主觀條件。另外,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這段時間,印度和西域其他地區來華的僧人中,有許多都擅長梵唄,他們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梵唄的產生創造了客觀條件。
曹植創制魚山梵唄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話,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從曹植所處的三國時代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音樂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南朝梁武帝的時候(公元502—548年),由于皇帝本人信仰佛教,便借助于自己的至尊地位大力推廣佛法。他親自填詞,“更造新聲”,讓當時的音樂家沈約作曲,然后讓樂師們演奏。他對當時的宮廷音樂作了改革,把“述佛法”的歌曲列為“正樂”,在宮廷當中演奏,又把童子歌唱梵唄作為“法樂”,用于“無遮大會”等重大法事活動(《隋書·音樂志》)。他還吸收印度和西域的舞蹈內容和形式,改革了宮廷舞蹈。這樣,印度古代音樂舞蹈就對中國宮廷樂舞發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中國的印度學和印度的中國學
下一篇:西天取經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