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無利的禁教鎖國政策
17世紀,隨著海外留易的發展,天主教思想傳入日本,在德川幕府時代,信教的居民日益增多。關原戰后,日本的天主教徒已達75萬人,日本人中出現了神甫、修士;同時,教會學校也開始建立,外國的油畫、銅版畫、音樂、文學、醫學、天文、地理等相繼傳入,擴大了日本人的眼界。當然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
對於天主教思想的傳布,德川幕府最初并未禁止。但是,由於天主教思想傳播相當迅速,甚至連幕府的親信中也出現了天主教徒,這就引起了幕府的不安。幕府政府害怕天主教思想傳播削弱其專制統治,加上信新教的荷蘭人的挑撥離間,所以德川家康就開始了對天主教徒的鎮壓。首先是軀逐天主神甫,破壞天主教堂,以后發展到殘酷拷打天主教徒,強迫信徒改變宗教信仰,其刑法之殘酷罄竹難書。據說1614年至1615年,約有28萬天主教徒因拒絕改變信仰而慘遭殺害。幕府看到如此多的教徒殉教更為恐懼,於是采取新的辦法對付天主教徒。政府規定不論百姓町人和武士,甚至包括嬰兒在內,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一個佛教寺院的施主,并由該寺院出書文證明,這種辦法叫“寺院征文”。幕府還不放心,又命令所有信教居民要用腳踩圣像,即所謂“踏繪”的辦法證明自己不信天主教。
幕府強制信徒改變信仰的政策,不僅沒有生效,反而引起天主教徒的廣泛反對,終於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發生。1637年的島原、天草起義就是例證。政府最后用十幾萬大軍才鎮壓了起義。
為了禁教,政府最后采取了銷國的政策。從1631年起凡出國人員都要具有證明,以后發展到禁止日本船只出國,并規定在外國居住五年以上者禁止回國。1635年,再次公布法令,嚴禁日本船只和日本人出國,任何海外日本人不得回國,違反者處死。島原起義被鎮壓后,從1693年開始,日本政府公布法令禁止西歐人來日本。除荷蘭人外,中國人是被允許自由貿易的國家之一,但是從1688年以后,也只允許中國人在長崎市“唐人住宅”居住,與日本人自由來往的權利實際上也被剝奪了。從禁止與外國人來往到禁止外國書籍進口,日本變成了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鎖國政策使日本社會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日本居民也受到排外情緒的毒害。
上一篇:舊式商業的傳統宗法管理制
下一篇:服藥留心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