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叟
一、陳氏三兄弟
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陳省華,在孟昶君臨蜀國(史稱“后蜀”)時,官居西水(今四川閬中西南)縣尉。乾德三年(965),宋太祖趙匡胤發兵滅蜀,陳省華成了趙宋的臣子,被任命為隴城(今甘肅天水西南)主簿,累遷為櫟陽(今陜西高陵東北)縣令。一些豪強大族強行攔截鄭白渠,無人敢問,陳省華到任,命掘開堤壩,使利益均沾,民眾稱頌。不久,調任樓煩(今山西嵐縣東南)縣令。
陳省華到樓煩沒幾年,長子陳堯叟便大魁天下。
陳省華娶妻馮氏,生有三子,長子陳堯叟,次子陳堯佐,三子陳堯咨。3個兒子都很聰明,但相比之下,老大果敢,老二伶俐,老三放任。不過,在父親督責下,3個兒子都力學不輟,以詩文著稱。
陳堯叟,字唐夫。陳家遠祖是黃河北邊人,故陳堯叟雖生于閬中, 猶有北方大漢的魁梧。28歲那年, 即端拱二年(989),陳堯叟參加己丑科殿試,一舉奪魁,成為北宋開國以來第22名狀元。二弟堯佐同榜進士及第。11年后,三弟堯咨又大魁天下。陳氏三兄弟,二狀元一進士,時人以為榮。
己丑科金殿傳臚那天,陳堯叟趨拜進退,風度翩翩,應問對答,聲音朗朗。當朝天子宋太宗極為欣賞,問是誰人子。參知政事(即副相)王沔說是樓煩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當即下令,征陳省華入京,任命他為太子中允。
二、建功立業于嶺南
中狀元后,陳堯叟被授予光祿寺丞,入史館修史。弟堯佐被授予魏縣(今河北魏縣東北)縣尉。陳堯叟與父親陳省華同日受賜緋衣——五品官官服。不久,陳堯叟升為秘書丞。他在史館修史多年,出為三司河南東道判官,佐理河南東道財賦。陳州(州治宛丘,今河南淮陽)、潁州(州治汝陽,今安徽阜陽)、亳州(州治譙縣,今安徽亳州)、宋州(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一帶發生饑荒,陳堯叟奉詔與人賑濟。事畢,升為工部員外郎,以此官銜充任廣南西路轉運使,掌理廣南西路財賦,監察各州縣官吏。嶺南人信巫,有病不服藥,禱神祛災。陳堯叟把醫書《集驗方》刻在石頭上,立在桂州(州治臨桂,今廣西桂林)驛站。嶺南炎熱,陳堯叟命人植樹鑿井,每二三十里修建一座亭子,供應行人水喝。嶺南人無不感激。
淳化四年(993)二月,太宗加封靜海軍節度使黎桓為交趾郡王,命陳堯叟為信使。
黎桓曾是在今越南北部一帶的王朝的最高軍事長官——十道將軍。宋太宗坐天下第五年,黎桓自立,都華閭(今越南河內),年號“天福”。翌年,與宋交兵,宋軍敗北。不久,黎桓遣使通好。宋太宗詔命他為靜海軍節度使,后又加官檢校太尉。淳化四年,再封為郡王。
從前,出使的宋臣都能得到黎桓數千緡饋贈,這筆錢是黎桓從民間橫征暴斂來的,交不出的人往往被打斷手腳。黎桓統治下的人民極為憤恨。因為這筆錢是給宋朝使者的,他們對宋使也極痛恨。
陳堯叟聽說這事后,奏請召見黎桓的兒子,班賜詔令,不準他們私覿使臣,宋使不得收受饋贈。
黎桓的臣民有若干投奔北宋,北宋接納。陳堯叟把他們遣送回去,黎桓大為感激,捕捉入宋搶掠的海寇作為酬謝。
海南島當時歸廣南西路管轄,朝廷在海南駐兵,軍糧從大陸運去,負責運糧的藤州(州治鐔津,今廣西藤縣)等地士兵不習風浪,溺海的很多。雷州半島南端有個叫遞角場的地方,與海南相對,順風一天便可抵達。陳堯叟在深入調查研究后,命把糧米運到遞角場,讓瓊州(州治瓊山,今海南海口南)遣習水的盦民來運,人以為便。
陳堯叟在廣南西路轉運使任上一干就是四五年,政績卓著。太宗皇帝還沒來得及重用他,便于至道三年(997)駕崩。太宗死后,皇太子趙恒即位,是為真宗。
咸平元年(998),真宗詔令諸路督課民人種植桑棗。陳堯叟上疏指出: 廣南風土有異,田多山石,民人在耕種水田外,貧瘠的土地種植苧麻。苧麻一年可收獲3次,若加強管理,能活10余年。苧麻割下后,加工一下紡成布。因紡織的人很多,麻布很便宜,一匹僅賣100錢。臣到任后,勸令民人擴大種植、紡織,用錢或鹽來折價收購,不到兩年,已收購37萬余匹。從前朝廷每年僅能征收萬余匹。現在民人的生產熱情很高,奏請以苧麻畝數折充桑棗之數,民人去官府賣布,免稅。這樣,朝廷可以收購到大量廉價的麻布,民人也能得到好處。真宗降旨,批準他的奏請。
不久,真宗征陳堯叟回京,加給刑部員外郎官銜,命他充任度支判官,佐度支使、副使掌財政開支,兼掌漕運。
三、遭到指斥的逃跑主義
任度支判官沒幾天,居住在撫水州(州治龍水,今廣西宜山)一帶的少數民族“撫水蠻”首領蒙令國殺了朝廷使臣,當地發生騷亂。撫水地屬廣南西路,陳堯叟在這里為官多年,威望極高,真宗遂任命他為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前往安撫,特賜三品紫色官服。騷亂很快平定,陳堯叟進官為主客郎中、樞密直學士、知三班兼銀臺通進封駁司、制置群牧使。主客郎中僅是官銜; 樞密直學士備皇帝顧問; 三班為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知三班為三班院長官,職司三班使臣的注擬、升移、酬賞等事; 銀臺司負責抄錄章奏案牘,送通進司,通進司進呈皇上; 封駁司掌封還駁正詔命; 制置群牧使職司養馬事務。陳堯叟身兼數職,成為頗有權勢的大臣。
黃河在澶州(州治濮陽,今屬河南)王陵口決口。陳堯叟奉命與樞密直學士馮拯同為河北、河東安撫副使,安撫災民。
事畢還京,奉詔與馮拯裁減冗事。
當時,朝廷內外上疏言事者甚眾,有些事情無關緊要也都奏上,真宗命陳堯叟與馮拯審查奏疏,裁減冗雜。旋即一同進官為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右諫議大夫是官銜,同知樞密院事為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副長官。陳堯叟兼任的制置群牧使一職被罷免。有人奏劾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官員玩忽職守,公文有拖延六七年不處理的。真宗遂命陳堯叟與馮拯會同三司使裁減煩冗,處理滯務。結果,省去煩冗公文賬簿21. 5萬余道,裁減河北路冗官75員。
翌年,陳堯叟進官給事中。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王繼英以辦事謹慎、勤敏而為真宗倚重,擢為樞密院長官——樞密使,陳堯叟奉詔簽署樞密院事,佐理軍務。他的官銜升為工部侍郎。
一二年后,即景德元年(1004),遼軍20萬人馬南下,繞過河北諸城,直逼澶州北城,準備渡河南下。
澶州距京師開封不遠,宋廷朝野震恐。
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密請真宗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 陳堯叟是閬中人,奏請遷都華陽(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力斥王陳二人的逃跑主義,堅請抗戰,奏請真宗御駕親征。真宗雖然怕赴前線,但覺得南逃更不可取,遂硬著頭皮聽從寇準的建議。在親征前,他命陳堯叟先赴前線視察戰事,特準他可以便宜從事,有些事情可自行了斷。十二月,真宗抵達澶州前線,遼軍失利,與宋議和,脅迫宋每年交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訂立盟約。
在這次戰事中,陳堯叟的逃跑主義受到指斥,成為他人生旅途上的一大污點。
四、參與東封西祀
不過,陳堯叟的仕途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官銜仍是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刑部侍郎,又改為兵部侍郎。他與王欽若都是逃跑主義者,現在又一同出任樞密院長官。翌年,即景德四年,真宗巡幸西京洛陽,命陳堯叟為東都留守,職司宮鑰與京城守衛、彈壓及京畿地區軍政大事。
陳堯叟的官位不斷上升。
陳堯叟辦事果敢但不慎重。審理案件,速審速決,即使死罪,也只當面審問,然后批斬,不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取證。這樣,雖然獄無系囚,案無滯留,但錯判之事不時發生。真宗聞訊,說: “堯叟向來果敢,但重大案件應吩咐有關衙門詳加調查、取證,然后再慎重地判決才好。”他器重陳堯叟,沒有公開訓斥,只是秘密地諭示。
不久,復命陳堯叟兼任制置群牧使。陳堯叟制定養馬條令,撰寫《監牧議》一文,闡述馬政的重要性。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初四,真宗起駕東封泰山。
封泰山是王欽若等人為迎合真宗厭兵而好功的心理鼓噪實施的,這是一項粉飾太平、勞民傷財的舉動。陳堯叟積極參與封禪一事,這年正月,一些大臣偽造“天書”,便是由他啟讀的。真宗起駕東封,陳堯叟加官尚書左丞,奉詔撰《朝覲壇碑》,進官工部尚書。他又撰《封禪圣制頌》一文,歌功頌德,真宗高興地賦歌賜復。
東封之后,王欽若等又籌劃西祀地祇。
大中祥符三年六月,一些官員正式奏請西祀。真宗詢問年景如何,陳堯叟說: “秋苗茂盛,谷價低賤。”又問財政何如,以奸詐著稱的三司使丁渭道: “府庫充牣,倉廩盈衍。”真宗遂詔令于明年春西祀,命陳堯叟為經度制置使,宰相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為禮儀使。陳堯叟赴河中府(府治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準備西祀事務,奏稱解州(州治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池鹽不種自生,凡數十里,味道甚佳云云。龍圖閣待制孫奭則據實奏言連年水旱,谷價騰貴,不可西祀。真宗對陳堯叟的謊言深信不疑,對孫奭的逆耳忠言根本聽不進去。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二十三,真宗在浩大儀仗的扈從下,起駕西祀。
西祀禮畢,陳堯叟進官戶部尚書。
真宗詔令王欽若撰《朝覲壇頌》,王欽若薦舉陳堯叟,真宗未準,別命陳堯叟撰《親謁太寧廟頌》。事畢,加位特進,賜功臣。陳堯叟擅長草隸,真宗命他書寫東封西祀時御制的詩歌,刻于石。
五、壽終正寢
西祀第二年,陳堯叟與王欽若一同以本官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樞密使,旋即加檢校太尉。陳堯叟成了宰臣。
不久,扈從真宗巡幸太清宮,加開府儀同三司。未幾,與王欽若一同罷守本官。
翌年,復與王欽若以本官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
陳堯叟患有足疾,上疏辭官。大中祥符九年,真宗親自臨問。陳堯叟病情加重,屢表求退。真宗派門使楊崇勛去陳府慰問,拜他為右仆射、知河陽(今河南孟縣南)。陳堯叟坐著肩輿入殿謝恩,真宗特許他的3個兒子扶著他升殿,賜詩餞行。
第二年,即天禧元年(1017),陳堯叟病危。他讓兒子執筆,筆錄他的奏疏,請求回京。真宗詔準。陳堯叟乘肩輿還京,不久病死,享年57歲。
真宗廢朝二日致哀,追贈侍中,謚“文忠”。
陳堯叟為官明辨,處事果敢。母親馮氏教子嚴厲,陳堯叟孝侍母親。家富,祿賜豐厚,馮氏訓導兒子節儉,不許華侈。真宗朝,陳堯叟典機密,弟堯佐、堯咨并至大官,父陳省華官至左諫議大夫。父子4人皆貴顯。子孫居官者十幾人,宗親登科者數人。陳氏家族榮盛無比。有客拜見陳省華,陳堯叟兄弟在一旁侍立,客人不安。陳省華說: “學生輩立侍,是極平常的事。”
陳堯叟娶馬尚亮的女兒為妻。馬家也是官宦人家。馬氏嫁給陳堯叟后,每天端菜端飯,心中十分委屈,便向父親說了。一天,馬尚亮與陳省華在上朝的路上相遇,馬說女兒不會端菜端飯,請不要讓她干這些賤活了。陳省華道: “從未讓她做飯。從今日起,讓她隨山妻(封建士大夫對妻子的稱呼)下廚房吧!”馬尚亮語塞。馬氏為陳堯叟生了3個兒子。
上一篇:陳初哲
下一篇:陳堯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