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封的“圣”到被封的“佛”
《西游記》在我國小說發(fā)展史上開拓了神魔小說的新領(lǐng)域。作者在奇妙變幻的神話形式中,滲入了對現(xiàn)實的抨擊,創(chuàng)造了一種“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也通世故”的表現(xiàn)方式。他最突出的成就則是塑造了神話英雄孫悟空的形象。
孫悟空是一個反抗英雄的形象。《西游記》詳盡描述了他的反抗歷程。他是從一塊仙石中進裂出來的靈猴,這種無父無母的誕生方式應(yīng)該說是反抗的開始。
他和一群猴子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過著不伏麒麟拘,不伏鳳凰管,沒有人間君王拘束的生活。這時,他是一個自由自在的美猴王。
一旦他得知,他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閻王老子的生死簿上還有他的名字時,他便決定遠涉天涯,云游海角,學(xué)一個長生不老。
孫悟空的反抗精神是徹底的,并沒有因為他在菩提老祖那兒學(xué)來了長生不老之術(shù)便罷休了。他鬧閻羅殿改生死簿,闖龍宮奪定海神針,并把反抗矛頭指向最高統(tǒng)治者——玉皇大帝,演出了大鬧天宮的動人一幕,喊出了“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響亮口號,并自封“齊天大圣”,體現(xiàn)了頑強的斗爭精神。
可是孫悟空的反抗卻無可奈何地走向了失敗。他一個筋斗可以翻十萬八千里,卻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被壓在五行山下。迫于如來佛所代表的統(tǒng)治勢力,他只好跟隨唐三藏去求取真經(jīng),以期修成正果,達到被封為佛的目的。這時孫悟空已失去了徹底反抗的精神。盡管取經(jīng)路上,他仍和形形色色吃人害人的妖魔精怪做斗爭,但卻常常因為它們是哪位菩薩的坐騎,或是哪位神仙的小童而放一馬。他自己也時時在唐三奘的緊箍咒下不敢越雷池半步,行動完全納入了統(tǒng)治者規(guī)定的活動范圍中。
孫悟空的形象是封建社會中人民理想和愿望的化身,他的身上寄寓了古代人民反抗壓迫、征眼自然的強烈愿望。但他的反抗斗爭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沒有把皇帝從寶座上趕下來,這是一個令人惋惜的結(jié)局,《西游記》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民斗爭失敗的歷史悲劇。作者受封建宿命論思想的束縛,找不到其它出路,只能讓孫悟空由自封為圣,到被封為佛。這雖然并不影響人們對孫悟空這一形象的喜愛,但畢竟是一個遺憾,同時也留給我們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上一篇:從球場風(fēng)波、比基尼看審美觀念
下一篇:倉促追擊,偵察有誤,陷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