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民族歌劇奠基人莫紐什科
莫紐什科,斯坦坭斯拉夫(1819—1872),波蘭作曲家、指揮家。自幼對農村流行的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民間音樂和歌舞有濃厚的興趣,對他產生很深的印象,在母親誘導下,接觸到許多民族史詩和波蘭詩人的作品,對他后來創作有重要影響。在華沙和明斯克讀中學時,先后從管風琴家弗賴爾學習鋼琴和手風琴、從斯捷凡諾維奇學習作曲,對他成為專業作曲家有決定作用。1837—40年在柏林學習作曲和指揮,接觸到洛爾青及其他西歐作曲家的歌劇。這個時期根據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歌創作了三首歌曲,并指揮演出了自己的彌撒曲。回國后從事教學和創作,五十年代起在華沙大劇院任指揮,并在音樂學院任教。這個時期創作的浪漫曲和歌曲受到群眾歡迎,獲得聲譽。一生共創作歌曲四百多首。1848年起出版《家庭歌曲集》,這套歌曲總共十二冊,包括二百七十首,其中后六冊在作者死后才出版。他的創作以歌劇為主,共創作音樂戲劇作品二十五部,其中歌劇七部。他是波蘭民族歌劇奠基人,創作以獨特的民族音樂語言、角色的鮮明個性、在群眾合唱、重唱和獨唱場面中所顯示出來的高深的戲劇專業知識、樂隊寫作手法高超而著稱。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根據革命詩人沃爾斯基描寫農奴的長詩《哈爾卡》創作的同名歌劇,它是波蘭第一部民族主題歌劇,音樂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標著波蘭民族歌劇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歌劇內容描寫一年農村姑娘哈爾卡的悲慘遭遇,明顯地表現出對社會不平的抗議和反對貴族的情緒。因此遭禁演,經過整整十年奮斗,才在華沙歌劇院正式公演,立即受到歡迎,演出獲得成功,僅在華沙一地就上演了—千多場,為莫紐什科贏得了聲譽。1858年遷居華沙直到去世,是他創作鼎盛時期,優秀歌劇還有:諷刺波蘭貴族的《伯爵夫人》、具有愛國思想的《鬧鬼的莊園》、抗議社會不平的《帕里亞》(又譯《賤民》)。晚期歌劇創作離開了具有現實社會意義的民族題材,在藝術和思想上都不如《哈爾卡》。他的作品主要還有:三部輕歌劇和一部芭蕾舞劇;根據密茨凱維奇的詩歌戲劇《先人祭》第二部寫成的康塔塔《幽靈》、《克里米亞十四行詩》、敘事曲《帕妮·特瓦爾多夫斯卡》,為他的后期創作增添了光輝;為小型劇院和小型音樂會創作許多各種體裁的“實用音樂”作品;彌撒曲、教會清唱劇和安魂曲;器樂作品只有三部敘曲、二首弦樂四重奏和一些鋼琴曲,其中著名的有幻想序曲《童話》,現今在音樂會上最流行的只有歌劇《哈爾卡》序曲。
莫紐什科晚年不斷遭受評論界的攻擊,精神上異常痛苦,內心極為憂慮,物質上日趨艱辛,生活困苦。去世前兩年患了嚴重的心臟病,正當在創作上精力旺盛時期,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上一篇:法西斯鐵蹄下的法國經濟
下一篇:洪秀全的天國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