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部首
具有字形用以歸類的偏旁,是字書中各部的首字。采用部首給漢字歸類,始于東漢許慎(約58—約147)的《說文解字》。它把9353個字歸屬為540個部首,明代梅膺祚(生卒年不詳)的《字匯》合并為214部。《康熙字典》等辭書的部首基本上從造字法著眼,一般把同一形旁的字歸為一部,包括變形部首在內。如“人”部包括“亻”,“刀”部包括“刂”。作部首的漢字偏旁,大都具有表意的作用,如“山”部的“島”、“崗”、“峰”、“崇”等字,字義均與“山”義有關。
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部首
具有字形用以歸類的偏旁,是字書中各部的首字。采用部首給漢字歸類,始于東漢許慎(約58—約147)的《說文解字》。它把9353個字歸屬為540個部首,明代梅膺祚(生卒年不詳)的《字匯》合并為214部。《康熙字典》等辭書的部首基本上從造字法著眼,一般把同一形旁的字歸為一部,包括變形部首在內。如“人”部包括“亻”,“刀”部包括“刂”。作部首的漢字偏旁,大都具有表意的作用,如“山”部的“島”、“崗”、“峰”、“崇”等字,字義均與“山”義有關。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鄰里關系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物·鄂君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