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弄權·明帝被俘土木堡
明正統14年(1449年)7月,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率大軍侵掠明朝北部邊境,其兵鋒甚銳,所至無不陷落,明北部重鎮大同危急,塞外明軍或敗或逃,也先幾乎盡奪明塞外之地。明英宗朱祁鎮九歲即帝位,即被宦官挾制,大權旁落,此時雖年已稍長,但亦在宦官勢力的控制之中。因此,當也先侵掠北邊,明軍紛紛失利的消息傳到朝廷,控制朝政的司禮太監王振不顧朝臣的一致反對,蒙蔽明英宗,執意讓皇帝親征,企圖以皇帝親征的名號嚇退瓦刺兵。七月十五日,明英宗下令親征,次日,英宗、王振等率50萬大軍、千余輛輜重車倉促上路,直趨大同。一路上所見被瓦刺軍踐踏蹂躪后的慘況,使這支匆忙拼揍起來的軍隊心驚肉跳,軍心渙散。八月初、明軍抵達大同。也先為引明軍深入,已先撤出大同,意在誘敵深入而殲之。王振到大同后的確仍欲繼續進兵,但了解到其它地區已陷落,瓦刺前有伏兵的情況后,他也心生恐懼,竟在到達大同的當天,又讓皇帝宣布撤軍。對撤軍路線,錦衣衛指揮使郭登等提出經紫荊關(在今河北易縣西)回京易于避開瓦刺軍追擊,比較安全。由于此路恰巧經過王振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他想讓英宗順路幸臨其家,以顯其榮,便同意了這個建議,可是,當明軍才行進了40里,王振又突然想到,如此龐大的軍隊,豈不要踩壞他的田園,遂下令折向東行,經宣府(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回京,既延誤了時日,又形成將軍隊的側面暴露給敵軍的不利地位。八月十日,明軍撤至宣化,而瓦刺軍亦追擊而至,明軍后衛吳克忠、吳克勤部被擊潰,吳氏兄弟戰死;朱勇率四萬騎兵增援,卻誤入敵包圍圈而全軍覆沒。十四日,明英宗撤至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此地距懷來僅20里,諸將請英宗入懷來,但因等候輜重,遂在土木堡扎營。當時,兵部尚書鄺野請求英宗疾馳入居庸關方為安全,卻受到王振的指責。當晚,瓦刺軍追至,迅速控制了土木堡周圍有利地形及河道。而明軍筑營之地地勢較高,掘地兩丈無水,明軍人馬饑渴不堪。次日,也先在數次出擊效果不大的情況下,遣使詭稱議和,并佯裝退軍。英宗派人前去議和,而王振以為危險已經過去,竟下令明軍拔營南移,以就水源。也先乘明軍大營移動,一片混亂之機率軍沖殺而至,明軍爭相潰逃,死傷無數。明護衛將軍樊忠憤而誅殺王振,但亦于事無補,明英宗被俘,隨從大臣被殺者50余人。土木堡的教訓對明朝來說是十分慘痛的,究其致敗之源,一則英宗親征的條件并不成熟,軍隊素質較差,戰斗力不強;另外,更主要的是宦官王振弄權,不懂軍事而又不聽忠告,隨意發布命令,變更軍事計劃,既沒有整體軍事布置,也缺乏具體戰術規劃;尤其是到土木堡后,本應乘天未黑而迅速入據懷來,有城可守,反而卻毫無防備、不加堪察有利地形地于土木堡安營扎寨,被敵人切斷水源,又輕信議和,匆忙移軍就水,簡直是有意給敵人制造戰機一般,終于落得個慘敗的結局。
上一篇:官渡之戰中的袁紹
下一篇:封鎖不成反被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