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政治思想的蛻變
加繆(1913—1960),法國存在主義向反動勢力靠攏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貧苦農(nóng)業(yè)工人家庭。他靠助學(xué)金上的中學(xué);他靠親友資助和勤工儉學(xué)上的大學(xué)。由于他出身貧苦,青少年時代接近勞動人民趨向進步,1933年參加反法西斯運動,1934年加入共產(chǎn)黨;由于他堅持存在主義的觀點,反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專政的思想,1937年他不僅退出了共產(chǎn)黨,而且從此以后他的政治思想向反動方面迅速蛻變下去。他的成名作是他的中篇小說《局外人》(1940)。小說主人公是一個駐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職員。他是把這個主人公作為體現(xiàn)存在主義者對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看法的典型人物來寫的。在他的筆下,這個主人公對周圍人的感情、見解、愿望全然不聞不問,對母親的死,少女的愛,自己無意犯下的殺人罪,蹲牢房,乃至被判死刑,總之對這一切都表現(xiàn)得超乎常情的冷淡。他從中所宣揚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人的理智和周圍世界之間存在著一條永世難填的鴻溝,人對此是無能為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39—1945)期間,盡管他參加了反法西斯斗爭并在斗爭中受到過人民群眾健康因素的感染,但始終沒能使他改變對待革命的錯誤態(tài)度。1950年,他發(fā)表了五幕話劇《正義者》。劇本是以1905年俄國革命作為背景的。他所塑造的主人公、革命詩人卡里亞耶夫受命去刺殺沙皇暴政的魁首大公爵。第一次,因怕傷著大公爵車上的兩個孩子而錯過了機會;第二次,趁大公爵單獨乘車時才用炸彈行刺成功。在劇本中,他讓兩個劇中人展開一場辯論:卡里亞耶夫說,無論如何在行刺時也不應(yīng)傷及無辜;斯捷潘說,在必要的情況下傷及無辜也無可厚非。在二人爭執(zhí)不下的情況下,他人為地借用卡里亞耶夫的嘴指責(zé)斯捷潘說,革命是為了推翻專政,而不是為了建立另一種專政,把攻擊矛頭直接指向無產(chǎn)階級專政。如果說他1950年寫劇本《正義者》時還披著一種“公正”偽裝的話,那他1951年寫哲學(xué)隨筆《叛逆的人》時就直言不諱了。在他這部所謂哲學(xué)著作,他以“叛逆者”的名義,以隨筆的方式,不僅記述了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還記述了他非議黑格爾辯證法的觀點。在他所記述的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中,他集中表述的一個思想即他反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思想。他反對“沾滿鮮血的”革命,卻荒謬地提出他所謂的“純”反抗的主張。他認為,反抗就是一切,它永遠不應(yīng)取得成功,以免轉(zhuǎn)化為新的“暴政”。他所宣揚的這種錯誤思想,在當時,不僅受到了各國一些知名之士的嚴辭批駁,而且就是在法國存在主義者中間都激起了強烈的不滿。到1957年他走得就更遠了。在他的“得意之作”、短篇小說《緘默者》中,他竟大寫特寫罷工者如何感念工廠老板的善良與慈悲,以至把罷工者寫到聽說老板得了半身不遂后而痛哭不已。1960年,他死于車禍。
由加繆這個法國存在主義作家的例子生動說明,一個作家既可能加入也可能退出無產(chǎn)階級的政黨;而他加入或退出都取決于他有無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思想,以及能否放棄自己頭腦中早存的、與上述思想相抵觸的思想。如果沒有,如果也不能;那他將會走向反面,甚至走得很遠。
上一篇:分則俱損
下一篇:華佗屈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