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五
徐達列傳
徐達,明朝建國頭號大將、第一功臣,他智勇雙全且忠心耿耿,早年跟隨朱元璋后就一直為之南征北戰,他率兵攻進元朝都城、遠征元朝余孽、創建山海關,親手為朱元璋打下大半江山。
初顯才華
徐達,字天德,鳳陽人,他出身世代務農的家庭,個子高又很強壯,年齡不大就胸懷大志,勇敢且性格堅毅。明太祖朱元璋還只是郭子興部下的時候,二十二歲的他就投奔了朱元璋。不久屢建戰功,被郭子興提拔為鎮撫之職。在朱元璋被敵人抓為人質的時候,徐達挺身而出,到敵軍中請求用自己代替朱元璋為人質,最后朱元璋和他都得以安然返回。
朱元璋帶領起義軍渡過長江,攻克采石(今屬安徽),奪取太平(今安徽當涂),徐達和常遇春都作為全軍前鋒沖鋒陷陣。之后不斷攻城略地,在朱元璋攻克集慶(今南京)后獨當一面,率軍攻取重鎮鎮江,成為朱元璋手下頭號大將。他令行禁止,統兵嚴格,被授予淮興翼統軍元帥。
徐達智勇雙全,屢立戰功。那個時候江浙地區政權首領張士誠也獨霸一方,已占據常州,并派人馬從水路進攻鎮江。徐達打敗敵人之后,又請增兵圍困常州。張士誠派兵來援,徐達認為敵人狡猾且來勢洶洶,不可以直接力敵,于是在城外設置兩股伏兵等待敵軍,派遣王均用一股奇兵,自己則督軍作戰。敵軍撤退的時候中了埋伏,大敗而歸,張、湯兩員將領被俘。徐達繼而又圍困了常州,并在第二年攻下城池,升為僉樞密院事,之后屢戰屢勝,生擒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朱元璋親自率軍出征,命徐達留守應天(今江蘇南京)。徐達另出兵擊敗趙普勝,收復池州。不久升為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在進攻安慶之役,趁夜沖浮寨擊破趙普勝兵馬。在鎮守池州時,和常遇春一起設伏,在九華山(今屬安徽池州)下打敗陳友諒兵馬,斬獲首級萬余,生擒三千多敵人。常遇春對徐達說:“這些都是精兵勁旅,今天不殺將來后患無窮。”徐達不同意,于是上報朱元璋。常遇春則私下在夜里悄悄地坑殺了近半俘虜。朱元璋不同意坑殺,將剩下的俘虜全部遣散。陳友諒進犯,徐達率軍在南京南門外與諸將力戰,最終擊敗敵人,將敵船盡數焚毀。
南征北戰
之后,徐達隨朱元璋征戰陳友諒,攻城略地,勇不可當,既可以做先鋒追擊敵人,又可以做主軍硬撼敵方,還可作為統領大將,鎮守后方。朱元璋稱吳王后,就提拔徐達做了左相國。之后徐達屢次出征,克重地,戰強兵,平定湖南、湖北、淮河南北,不僅進占吳地,且擊退元兵,鞏固并不斷擴大著朱元璋的地盤。
朱元璋商議攻吳,右相國李善長建議暫時不要急功近利,要從長計議。徐達說:“張士誠自己能力不足又待人苛刻,大將李伯升之類的人只想著擁有子孫、女人和錢財,都好對付。現在管事的,只有黃、蔡、葉三個參軍,這樣的書生根本就不通曉軍事和國家大政。臣現在有主上威德相助,用大軍攻擊,幾天之內就可攻下三吳。”朱元璋大喜,于是拜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帶領二十萬水路大軍進攻湖州。
敵人三路出兵,徐達也分三路應對,又另外派一路兵馬扼守敵人返回的路線。敵軍戰敗逃走被阻擋,無法入城,返回重新作戰,大敗而歸,僅將軍等官員就被擒兩百多人,城也被圍。張士誠派兵六萬來援救,在半路舊館(今屬浙江)屯兵建五個營寨以圖自保。徐達派常遇春阻隔,又打敗張士誠親率的援兵,張士誠逃走,屯兵營寨也被攻破,眾多首領帶領湖州(今屬浙江)全城人員投降。之后重兵團團圍困平江。徐達派遣使者向朱元璋請示如何行事,朱元璋嘉獎慰勞說:“徐將軍智勇絕倫,因此才能以正確的方略平定四方群雄。現在一有事就請示我的命令,這表明了將軍對我的忠誠,我很滿意。但是將在外,君王不能事事插手。軍中有什么事情,還是要將軍見機行事,我不限制你。”不久攻破張士誠的都城,將張士誠生擒并送往應天,得兵二十五萬。平江城快要攻破的時候,徐達和常遇春約定:“軍隊進入后,我從左邊進攻,你從右邊進攻。”又命令軍隊中執法的士兵:“有搶奪民眾錢財的,處死;有毀壞民居的,處死;有脫逃軍營二十里的,處死。”進城之后,兵士秋毫無犯,老百姓與此前一樣安居。徐達率軍凱旋,被封為信國公。
不久朱元璋又拜徐達為征虜大將軍,以常遇春為副手,率領步兵騎兵共計二十五萬人,北伐元軍攻取中原。朱元璋親自送行。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進退有據,山東遂全部順利平定。
北伐滅元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任命徐達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徐達進軍河南,攻占汴梁(今河南開封),繼而自虎牢關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洛河北面,擊退使之潰逃。梁王阿魯溫投降,平定河南。之后直搗潼關,元軍將領四散逃跑,于是入關,一直向西攻至華州(今陜西華縣)。
捷報頻傳,朱元璋就巡視到了汴梁,召徐達到其住的地方商議北伐事宜。徐達說:“大軍已經平定了山東、河南,王保保徘徊觀望形勢;潼關既已經攻克,李思齊狼狽向西逃竄。元朝已不會再有援軍,如今趁勢直搗元都城,一定會一戰而下。”朱元璋很贊同。徐達又詢問說:“一旦攻下元都,元主一定會向北逃竄,我們是不是要窮追不舍呢?”皇帝說:“元朝的國運已經衰竭,馬上就要自己消亡了,不需要再派追兵。出塞之后,我們只需要固守邊疆,防止他們入侵即可。”徐達欣然聽命。于是與常遇春會師,沿著運河揮軍北上,大敗元軍,進而攻克通州(今北京通州)。元順帝帶著皇后、妃子和太子等向北逃去。幾日后,徐達進占元都。除多名元朝重臣不降被殺外,沒再殺其他人。徐達命封住官府倉庫,抄沒圖書和寶物,命人領千余兵馬守衛宮殿門,派宦官保護并監視皇宮里的人,禁止士兵侵犯。不管是官員還是民眾,都得到了保全,都城內的市集甚至都沒有關閉。
朱元璋以元都為北平(今北京)府,留將領等駐守,徐達和常遇春奉命進取山西,順利打過太行。此時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剛剛引兵出雁門(今屬山西),計劃由居庸關攻取北平。徐達避實就虛,趁著敵人不防備,率部進逼太原。擴廓回退援救,徐達以精兵夜襲元軍兵營,元軍大敗,擴廓只余下十八騎倉皇逃竄,太原也被攻克。之后不久,平定山西全境。徐達帶領明朝兵馬引兵西渡黃河,追擊張思道、李思齊等率領的元軍,平定陜西全境。
率軍西征
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徐達班師回朝,賞賜徐達很多財物。正要論功封賞之際,恰好趕上擴廓攻蘭州,此時常遇春已經死了。洪武三年(1370),皇帝又命徐達為大將軍、李文忠為副將軍,分道出兵。徐達從西路行軍攻取擴廓。李文忠從東路進攻追元嗣主。徐達和擴廓在定西(今屬甘肅)殊死戰斗,明軍大破元兵,擒獲元文武僚屬一千八百六十余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余人,馬駝雜畜數以幾萬計。擴廓僅帶著老婆孩子數人逃亡。徐達繼而攻占多地。副將軍李文忠也在追擊中擒獲元朝嫡孫、妃子、大將、相國等。大軍奉詔班師回朝。太祖朱元璋親迎并勞軍。不久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洪武四年(1371),徐達率軍赴北平練兵,修筑城池,將山后軍民遷徙過來充實各個衛府的人口,設立了二百五十四屯,開墾一千三百多頃田地。直到冬季,皇帝才把他召還。
洪武五年(1372)重新發兵征擴廓。徐達作為征虜大將軍進取中路,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進攻,征西將軍馮勝從西路進攻,各率領五萬騎奇兵出塞。徐達中路輕敵冒進,初戰不利,傷亡數萬人。朱元璋因為徐達功勞大,并不過問。文忠軍亦不利,不久撤軍。只有馮勝統軍獲全勝。洪武六年(1373),徐達又率領諸將遠征邊疆,勝利后還軍北平,戍守邊防,過了三年才回到京城。洪武十四年(1381),徐達又率領湯和等討乃兒不花。征戰完畢又重新回到邊鎮。
那個年代能被稱為名將的,必推徐達、常遇春。兩人才能和勇猛差不多,都是朱元璋所倚重的將領。常遇春彪悍敢深入敵后,而徐達尤其長于謀略。常遇春攻下城邑還是要有屠戮,而徐達行軍所至不擾民眾,即便是擒獲間諜,也要用恩義來結交,希望能收為己用。大家多樂意歸附徐達。因此,朱元璋通令全軍眾將領御軍要持重、要遵守紀律,把大將軍徐達作為行軍打仗中符合為將原則的榜樣。
功勛卓著
徐達作為明太祖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將領,不僅幫助太祖建立了明政權,也帶領明軍征戰四方,徹底埋葬了元朝,打下了一片偌大疆土。同時他也是明朝開國元勛中少有的得到善終的人。每年春天出征,到了冬季皇帝又召回,徐達已經習以為常。每次回來立即交還大將軍印信,皇帝賜徐達休息,常常宴請他,還稱他為布衣兄弟,而徐達反倒更加謙恭有禮。皇帝曾經很鄭重地說:“徐兄功勞巨大,現在卻還沒有好的住所,我把我的舊宅賜給你吧。”皇帝的舊宅是太祖朱元璋為吳王時居住的地方。徐達堅持推辭。萬般無奈,有一天,皇帝把徐達灌醉,然后把他抬到自己的舊宅,讓他休息。半夜徐達醒來,發現后急忙跪倒臺階下,向皇帝連聲說“死罪死罪”。皇帝看到了,很是高興,于是命官員在自己舊宅前面給徐達建府第,門前立一石碑,并親書“大功”。胡惟庸擔任丞相的時候,想要和徐達結好關系,徐達鄙視這個人,不肯答應。胡惟庸又賄賂徐達看門人福壽,福壽向徐達坦白。徐達更加厭惡和胡惟庸扯上關系,他還經常向皇帝提意見說胡惟庸不適合做丞相。之后胡惟庸謀反事情敗露,皇帝更加器重徐達。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病重,不久去世,時年五十四歲。皇帝因此不上朝,臨出喪更是悲痛不已。徐達死后被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贈三世皆王爵。
徐達話說得不多,但考慮事情極其精細周到。在軍隊的時候,向來令行禁止,不隨意變更命令。眾多將領都是唯命是從,從不違背。但徐達在皇帝面前恭謹到像是不會說話一樣。徐達非常善于領軍,出征的時候與部下同甘苦,將士們沒有不感恩拼死效命的,因此徐達帶兵所向無往不利。他尤其嚴格約束部下兵將。他率兵攻克大的都市有兩座,省會城市三座,郡邑一百多座,到了哪里都是秩序井然,民眾安居,民眾不遭受兵戈之苦。班師回朝的時候,乘坐簡陋的車,住簡陋的房間,對儒生彬彬有禮。皇帝曾經稱贊他說:“領受命令就出征,成功后凱旋,不驕不躁,不愛美女,不取金銀財寶,性格正直沒有瑕疵,像日月般昭明的,只有大將軍一個人而已。”
上一篇:張飛 馬超 黃忠 趙云列傳
下一篇:文宣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