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誕》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韋誕》人物故事小傳
韋誕(公元179—253年)字仲將,東漢末年至三國曹魏時人,籍貫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擅長書法和制筆,官至光祿大夫。
韋誕諸書并善,尤以古文大篆最為有名,與邯鄲淳、衛(wèi)覬等名家齊名,魏代許多寶器上的題銘都是出自韋誕之筆。他還善于制筆,著有《筆經(jīng)》一書。
[正 史]
誕字仲將,太仆①端之子。有文才,善屬辭章。建安②中,為郡上計吏,特拜郎中,稍遷侍中中書監(jiān),以光祿大夫遜位③,年七十五卒于家。
初,邯鄲淳、衛(wèi)覬及誕并善書,有名。覬孫恒撰《四體書勢》,其序古文曰:“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④,漢世秘藏,希得見之。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敬侯寫淳《尚書》,后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⑤中,立三字石經(jīng),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法。太康元年⑥,汲縣民盜發(fā)魏襄王冢,得策書十余萬言。案敬侯所書,猶有彷佛。”敬侯謂覬也。其序篆書曰:“秦時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⑦中,扶風⑧曹喜少⑨異于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太和⑩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云。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簡理不如淳也。”其序錄隸書,已略見《武紀》。又曰:“師宜官為大字,邯鄲淳為小字。梁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其序草書曰:“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nóng)(11)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12)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下筆必為楷則,號‘忽忽不暇草’,寸紙不見遺,至今世人尤寶之,韋仲將謂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
《三國志·魏書·韋誕傳》卷二一
〔注 釋〕
①太仆:官名。掌皇帝車馬、田獵、兵器及全國畜牧業(yè),地位親近重要,西周己置,后世延用。②建安:東漢末帝獻帝劉協(xié)第3個年號(公元196—220年)。③遜位:帝王讓位,泛指讓出職位。④科斗書:即“蝌蚪文”。⑤正始:三國魏齊王曹芳年號(公元240—249年)。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太康,西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公元280—289年)。⑦建初:東漢章帝劉炟年號,公元76—84年。⑧扶風:今陜西省興平縣、涇陽縣一帶。⑨少:同“稍”。⑩太和:三國魏明帝曹睿年號(公元227—233年)。(11)弘農(nóng):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故函谷關城。(12)練:把絲麻或織品煮得柔軟而潔白。《淮南子·說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
上一篇:《陳邦瞻》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邦瞻》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韋逞母宋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韋逞母宋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