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好古,敏以求之
南懷瑾先生說:講到孔子的好古,我們今天就更警覺到問題的嚴重。孔子說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我們今天講復興中華文化也好,保存中華文化也好,為后代著想也好,怎樣好古呢?就是承受傳統文化后,運用智慧,敏捷而勤奮地反省研究。再“敏以求之”,這才是認真的工作。孔子在這里這樣說,表示他的成就,都從力學而來。這是他謙虛的話,也是他老實的話。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學是沒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聰明,但聰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學,作學問不踏實,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學問都是虛的。所以孔子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學問、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孔子自謙說自己“我非生而知之”,只是有一般人“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的確是“敏而好學”的,為了學習,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并說,自己的休息,是在墳墓。可見孔子堅持終身學習,學習一生,學習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做學問,就是他的人生追求。
孔子自稱自己“敏而好古”,就是說,喜歡鉆研古代的學問思想,以史為鑒,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所以,他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對古代知識的學習絕不是死讀書,也不是照搬拿來而用的,而是創造性的學習,學無常法,頭腦靈活,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通百通”,正因他的這種學習,他才能創造性地創立起自己的儒家學說。對于古代社會,尤其是周朝的禮制,孔子是十分推崇的,而且盡力整理出來,以供后人學習。不是薄古厚今,但孔子對古代的禮制的確很推崇,主張沿襲學習,自己一生也堅持著“克己復禮”,不僅如此,在匡正時風上,孔子從教書育人的角度,一直做著自己的努力。
對于禮,孔子十分重視的,認為是一個人道理精神的外化表現,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據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
“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或長輩面前,走路要“趨”,低著頭,就這樣走過去。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里,于是低著頭“趨”步走。孔子卻叫住了他,問:“站住!今天學詩了嗎?”
“沒有。”
“不學詩何以言?”(是說:不學詩,你怎么能做善于說話呢?)
“是。”
于是,孔鯉退下去學詩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
孔鯉又“趨而過庭”。
孔子又叫住他,說:“站住!學禮了嗎?”
“還沒有。”
“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能好好地做人呢?)
“是。”
于是,退下去學禮了。
從這里,我們看出孔子堅持奉行的詩禮之教,既做到了克己復禮,又以此嚴格要求自己的后代和弟子們。
孔子的學習,不只是向書本學,還要向他人學習,所謂“有教無類”,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無常師,擇善而從。上至大哲學家老子,下到七八歲的幼童,孔子都能做到虛心求教,積極學習。真正做到了謙卑處下,虛懷若谷。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著名將領,小時候家里很窮,沒讀什么書。一次,孫權對呂蒙和蔣欽說:“你們如今執掌大權,應加強學習,這樣于己有益。”呂蒙答道:“軍中事多,無暇讀書。”孫權說:“我難道是讓你們去當經學博士嗎?不過是讓你們多讀些書以增長見識而已。要說事多,你們難道比我的事還多嗎?我自幼熟讀《詩》《書》《左傳》《國語》,只不讀《易》。執掌朝政出來,經常看《史記》《漢書》等史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和兵法,自以為大有收益。你們二人都是很聰明的人,只要肯學習,必會有所得,為何不這樣做呢?孔子說過:‘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漢光武帝劉秀當兵馬之勞,仍手不釋卷。曹孟德也稱老而好學。你們為何不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呢?”從此,呂蒙堅持學習,所讀之書,比一般書生還多。后魯肅接替周瑜任都督,與呂蒙交談,學識不及呂蒙,魯肅嘆道:“我以為大弟只有武略,不料今日學識如此淵博,再也不是昔日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上一篇:南懷瑾《勇于改過是真道德》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心心念念,煩惱不斷》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