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靈魂
《莊子》一書寓意深切,機趣橫生,其高超的藝術成就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然而,撩開文學外在形式的面紗,我們卻看到了一顆扭曲的靈魂。
凡是存在自然和社會對立的地方,莊子總是肯定自然,否定人為的社會、文化、道德。在社會歷史觀方面,莊周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反對仁、義、禮、智等社會屬性,認為后者是加在人的自然本性上的繩索,甚至為保存人的本性,他一再表示蔑視和應該取消人類的文明。在自然觀方面,他抬高無形的“道”、“絕對”和“無限”的地位,貶斥社會生活的存在意義。面對現實,莊子為自己設置了一個虛無的境界,寧愿象烏龜那樣曳尾途中;莊子的政治理想則是原始社會初期的無差別狀態。在莊子不認真的生活態度里,我們看到了一顆扭曲的靈魂在戰栗。
在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地主階級、農奴階級和一批作為小私有者、小生產者的自耕農。自耕農中有一部分是由貴族地位下降而成的,他們有貴族的血統和文化教養,但政治、經濟地位低下。這些人從自己切身利益出發,對現實制度不滿,另一方面又受小生產者地位局限,無力改變現狀。他們思想消沉、悲觀厭世,以適己任性求得暫時的精神安慰和解放。莊子正是這一類人的代表。
莊子對現實的痛苦、恐懼和逃避使其作品形成了一種悲觀的格調,不僅使自己消沉,對后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以后如阮籍、陶潛等大批文人在失意時的麻醉劑。這種消極的作用,也許是莊子所始料不及的,但恐怕不能不算作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種遺憾吧。
上一篇:撲香粉與鉛中毒
下一篇:批判“谷超豪道路”